APP下载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农民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适的思考

2012-04-29李姗姗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心理调适心理问题农民

李姗姗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农民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群体,但是目前在农民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和谐农村的建设,必须进行农民的心理调适。尝试从建立公平正义的农村环境、建立心理帮助机制以及帮助农民自身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展开思考,为和谐农村的构建而努力。

关键词:农民;心理问题;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55-02

搞好农村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而在这一过程中,农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的转型期,传统的农村生活遭遇了很大的冲击,农民也站在了各种冲击的风口浪尖,而各种变化在农民心理上更引起了很大的震荡,占中国国民2/3的农民呈现出了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心理现象。“无论意识到或没意识到,觉醒着的人每时每刻无不进行着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不仅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向,而且支配和调节着人的活动。因此,在和谐农村建设中绝对无法忽视农民的心理状况,同时必须把农民心理调适体系的建立纳入和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

一、现阶段农民心理问题状况

综合来说,农民群体一般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心理上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社会关系上的边缘化等特点[1],农民除了一般大众在社会转型中所具有的普遍心态外,还有另外一些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

1.迷信心理。所谓迷信是指认为神鬼的安排不可抗拒,迷信不同于一般的信仰,迷信是信仰神仙鬼怪,遇事求神保佑,完全不信组织,不信他人,甚至连自己也不相信。农村由于交通不便利、与外界的交流相对比较少,科学信息接受度不高,所以对于学多问题和现象都难以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转而求神仙鬼怪。而农民的这种迷信心理很容易被一些邪教组织或不法分子所利用,引发许多不安定因素。

2.急功近利心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但也让很多农民心理产生了不平衡。农民热衷于追逐各种能迅速发财致富的方法,但是往往要求能迅速见到效,不愿意做长期的努力,常被眼前的蝇头小利吸引。甚至有部分农民,妄想一夜暴富,于是沉迷于赌博、地下六合彩等活动,引发许多悲剧。

3.冷漠病态心理。这在农村表现为大多数农民对公共活动事务和人际关系持一种冷漠、消极、不参与的态度。具体表现为村民对政治、组织活动的冷漠,对村组及乡镇“公家人”的信任感下降,对公共事务的不参与,甚至对立,对流动人员尤其是外来人员的冷漠,村民邻里之间紧密性、亲密程度的下降等等,这种心理的产生与中国农村文化传统和现代农村社会出现的变化有关。而且这种冷漠心理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部分农民的冷漠甚至趋于病态。比如,最近发生的多起农民杀人案件,起因都只是农村邻里间的小摩擦,却都造成了血淋淋的悲剧。农村人际关系冷漠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4.盲从依附心理。所谓盲从心理,是指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和舆论,在认识和行为上盲目地趋向于别人的期望,单纯地追求跟别人保持一致的一种心理现象。盲从心理是中国农民的传统心理,在目前农民中主要表现为没有主见,容易跟风行事,是非荣辱观念不清等。比如有的村镇,出现整村的人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进行某种违法行为,就是因为农民看到别人“发家致富”了,便不问原由的盲目跟从,典型的盲从心理。这种盲从还进一步成为一种依附,使农民缺乏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完全依附于扶贫帮困或是救助等,满足于既得利益。

二、进行农民心理调适的意义

1.进行农民心理调适是建设和谐农村的需要。我们知道,外部因素是事物转化的条件,内部因素是事物转化的主要因素,农民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严重阻碍了和谐农村的建设,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必须加以调适。

农民对和谐农村建设的感受和认识,农民自己在和谐农村建设中的行为,无疑都是一个社会人的心理体现。如果农民对和谐农村建设中的某些活动认可,那么他们会从心理到行动赞赏或支持建设活动;如果农民对和谐农村建设中的某些活动不认可或者反感,那么他们就会在心理和行动上有所反应,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构成潜在的威胁。

农民的心理状况决定着农民的行为,而目前农民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就导致了农民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前面提到的急功近利的心理问题就在许多年轻农民中蔓延,导致许多村镇中的年轻人是不愿意干农活,认为种田无法致富,而热衷于寻求迅速而又轻松的致富途径。在许多村镇都可以发现,田里干农活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农民非常担心的感叹说“长此下去,种田也会没有了接班人。”

2.农民心理问题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要求进行农民心理调适。传统对农民的看法是淳朴、勤劳、本分。由于农民的生活相对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所以人们提及农民,想到的就是如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如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很少会涉及到农民的心理状况。同时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农民是一个生活比较简单的群体,没有过多的心理情况,因此也不会去关注农民的心理状况。

传统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让农民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心理问题的习惯。而且由于落后思想的影响,农民羞于向他人提及自身的心理状况,更无法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对于一些农民身上根深蒂固的心理问题,农民自身已经习以为常,根本无法去剖析自身的心理情况。近几年发生在农村的恶性伤人案件中,冷漠猜忌的心理问题都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人在村民的眼里还是一个比较温顺的人,实际上他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但是却没有被注意到,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人自己或者周围的亲人、朋友能认识到他的心理问题并加以开导、疏通的话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3.进行农民心理调适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农民对发展认可,对发展认同,心中想到发展对自己有利,发展才能成功。因此,我们在发现、关注农民的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行农民的心理调适,要解决心理问题也就需要心理调适。选择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引导和调适农村农民群体心理失衡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促进和谐农村的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农民心理调适的开展

1.建设公平、正义、共富的环境。农民群体心理本质上是受内外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外部环境中影响农民的因素非常多。胡锦涛同志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2]。

公平、正义、共富是农民心理平衡的关键。因为农民感到了共富的温暖,看到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现象,农民的心理才能够平衡,才能够理解和维护社会的和谐,才能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建设公平、正义共富的环境是对农民心理问题进行调适的有力保障。

我们知道,共富是一种收入分配的结果,而公平正义是实现共富的保证,在和谐农村建设中,关键是公平,有了公平,收入有差距心理也会平衡,没有公平,共富也会生出矛盾,也会产生不满。而社会正义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的有利于农民的规则和行为。社会正义会使农民感到有理有处说,心里平衡踏实。

2.针对农民心理问题建立帮助机制。根据不同群体心理的需求层次,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明确揭示人类的心理需求呈梯度分布,从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到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呈现出逐级、逐步实现的过程,通过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和实现达到自我的实现[3]。而针对农民各个层次的心理问题,可以建立帮助机制,努力开启他们闭塞的心灵,弥合破碎的情感,抚平痛苦的创伤,竭力给他们提供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帮助农民群体追求自我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真正实现人格的完美、个性的完善和心理的完备。

帮助工作中不能离开农民的实际困难而空洞说教。农民的心理问题具有深刻的物质根源,除了对他们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外,更要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帮助工作落到实处。按照“党员带群众、干部带农户、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的要求,探索新的致富结合点,让村民感到组织的关心和关怀,实现心理的和谐。

3.提高农民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农村农民群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一般是通过独立的农民个体表现出来的,农民个体心理问题通常又是自我调适能力较弱,心理素质较差,科学知识缺乏造成的。由于对农村环境变化的不适应,使农民产生心理困惑、迷茫、矛盾冲突等心理问题,并由此而出现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要解决农民的心理问题就要引导农民依靠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农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更多地遭受到苦难、经历更多的挫折,由此提高和增强农民群体的抗挫折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重要的。

要在建设和谐农村过程中,提高农民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如培养农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耻辱感、知恩感等心理感受,不仅帮助农民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也主动为和谐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冬华.转型时期农民心理特征的变化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J].理论月刊,2002,(4):76-77.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3]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2-38.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心理调适心理问题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老庄的“和谐”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民族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下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