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2012-04-29
发展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受教育者职业获得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而这种“需要”和“需求”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这个中介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科学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研究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及其变化。长期以来,由于对劳动力市场的构成状况与变化缺乏系统的研究,更未能在劳动力市场变化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人们总是抽象地讨论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政府也更多地用“比例”来衡量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这就有可能造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形式、层次、布局等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尤其在我国就业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就业结构失调。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一些地区却不同程度地出现“技工荒”,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一些地区却又相继出现“民工荒”,这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未能有效契合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以及由此决定的劳动力需求相关。因此,研究劳动力市场内部分割及其变化状况,并将此作为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对职业教育有效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力市场分割是一种客观存在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机制,其主要原因就是可以凭借社会自发自主的内在秩序,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配置及使用提供空间,从而使供求趋于平衡,效率和效益实现有效的统一。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应由市场来配置。但纵观世界各国,即使是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未能真正建立起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是因为,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具有较明显的非竞争性。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正是以区别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新范式来理解这种非竞争性的。该理论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征,强调制度和社会因素对劳动报酬和社会就业的影响。其中,二元结构是分割理论的代表。二元结构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职业比较稳定、待遇较高、工作条件好、晋升机会多,而次要劳动力市场人员流动性大、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晋升机会少。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现代分割理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强调生产特性,一种强调个人特性。把市场分割归因为生产特性的观点认为,有些工作是要求经过特殊培训和学习的,由于培训费用高,在劳动力流动成本很低的情况下,为员工培训支付费用的企业很可能因员工的流动而遭受损失。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那些竞争力强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有意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给员工较高的工资和晋升机会。这种机制就形成了主要劳动力市场。而那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弱的企业,没有建立稳定劳动力队伍的条件和能力,人员处于高度流动状态,这就形成了次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不会威胁到主要劳动力市场员工,因为这两个市场之间几乎不存在竞争。把市场分割归因于个人特征的观点认为,劳动者的种族、性别、国籍等是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如发达国家新移民就业受到歧视,男女职工工资待遇不同,等等。
上世纪90年代,这一理论引进到我国。学者们在对我国劳动力分割状况进行研究后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具有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的特点。虽然也存在如同西方国家由于生产特性等形成的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因性别等个人特征形成的就业歧视,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制度性分割。笔者在对苏南地区劳动力市场进行考察后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除上述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制度性因素所形成的分割外,还存在着一类分割形态,即由于不同区域、产业、行业、岗位对劳动力知识、技术、能力有差别的要求,以及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劳动力知识、技术、能力差异而形成的分割。这是一种内生性分割,介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无论是由体制因素形成的分割,还是由经济内生因素形成的分割,对经济发展和劳动者就业都有着直接影响,进而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产生影响。
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次要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促使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当前,对中国劳动就业影响最为深刻的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体制内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运行仍带有传统体制印痕,它的需求者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设有内部劳动力市场,进入其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严格的编制控制,也有学历、职称等资格要求,一般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且要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组织的招聘考试。有些低学历者,即使由于工作需要进入,也没有编制,只能以人事代理、租赁人员的身份进入,这部分人仍然不能享受正式员工的待遇,实际上还是在体制外的次要市场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劳动者的雇佣应该市场化,但由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企业,其雇佣行为仍然不可能市场化。由于体制内企业效率低下,且劳动力价格更为刚性,许多劳动力边际成本大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导致这些企业或者在旧体制外发展企业,即旧体制企业派生出新体制企业,或者在旧体制企业派生出一个次要劳动力市场,以降低成本。这两种情况都导致次要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中,能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人数相对较少,大多数人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教育。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其培养的人才基本上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这个劳动力市场需求巨大。因此,政府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的规模发展目标,以行政主导的方式和手段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并且起到了相当大的效用。
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选择,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由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待遇相对主要市场差得多,并且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难以再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人们为了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必须不断追求高层次教育,导致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膨胀,这就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选择。所以,尽管我国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支持力度和优惠政策也不断加大,但职业教育还是人们进不了普通教育后无奈选择接受的教育形式。
因此,可以说,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形成的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待遇悬殊,影响了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影响职业教育办学层次
不同行业、用人单位,同一行业、用人单位的不同岗位对劳动力知识、技术、能力等有差别的要求,以及由于教育投资不均衡造成劳动力知识、技术、能力的差异而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是一种内生性的分割,介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这种分割往往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通过劳动力学历、职称、资历等信号客观评价劳动力价格。能力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能谋得较好的职位;能力低、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只能得到较低的职位。虽然某些政策因素会导致价格扭曲,造成不公平,但总体上说,能获得一定的效力。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教育的层次结构产生着重要影响。
由劳动力个体差异导致就业待遇悬殊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使得个人不断追求高层次的教育,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虚高。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本提升推动的科技进步。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加之制度变迁,对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得教育层次也随之高移。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不能通过市场来配置,往往会使教育需求虚高过热。
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就业环境、工资水平、工作稳定性及升迁机会等方面差距悬殊,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而人们普遍认为,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增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劳动力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这致使个人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
用人单位过度追求高学历,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由于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很难准确地预测职位申请者未来的表现,又由于假定员工的专门技能是在工作岗位上获得的,因此,只能借助于决定着一个人培训潜力大小的教育来判断其未来表现。在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技术变革周期缩短的情况下,为使员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用人单位倾向于雇用拥有超过其工作要求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以节约培训成本。促使个人为提高就业竞争力,投资于教育,以期用更高的教育程度来提高获得好职位的机率,这又推动了过度教育的产生。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成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大批高职毕业生在从事那些以前只需中职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带来的教育层次虚高所致。
影响职业教育办学形式
职业教育有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基本形式,这两种教育形式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除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外,还需要一大批受过系统职业学校教育并具有培训潜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而需大力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同时由于我国区域间、城乡间差异大,现代与传统生产方式并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会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对就业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通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形式,不仅能满足岗位的需求,而且能满足一些人尽快就业的需要,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实现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教育缺乏热情,为保持竞争力,重视对内部人的职业培训。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雇主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公司、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上不雇用职业学校毕业生,没有举办职业学校教育的动力。而处于该市场的企业多为竞争力强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它们有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和条件。由于这些企业工资待遇高,就业环境好,升迁机会多,因而成为受过系统教育的劳动者就业追逐的目标,使得这些企业可以坐等受过较高教育层次的劳动力前来求职,因此,它们对举办职业学校教育缺乏热情。但是,这些企业对职业培训却十分重视,大多建立了适合本企业本行业的培训体系。
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性大,企业不愿投资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次要劳动力市场雇主由众多中小企业组成,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变动也较频繁。这些企业技术含量低,为降低生产成本,他们大多雇用低学历者。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弹性大,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市场储备,并且由于劳动者原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与城市的差距大,所以这个市场上劳动力的价格弹性也大,加上用人制度不完善,企业不愁招不到劳动力。因此,企业对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不感兴趣。由于这个市场上劳动者待遇低,员工离岗率高,流动性大,企业不愿投资于员工的职业培训,而寄希望于政府提供的各类短期救助式培训,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
对就业者来说,他们在工资收益之外,还有着通过培训获得技术、知识、经验等非经济方面的收益预期。一旦得不到这方面的满足,他们会不断流动,这又会进一步增加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劳动市场客观上呈多重分割状态。这些分割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并处于变化之中。有些分割,如区域间分割、城乡间分割,随着改革的深化正在逐步消除;有些分割,特别是受制度性因素影响形成的体制内外的分割,短期内还不可能消除;还有些分割,是由经济内生因素所致,如不同区域产业、行业、岗位对劳动力知识、技术、能力有差别的要求,以及因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劳动力知识、技术、能力的差异而形成的分割,基本符合市场规律,具有相对合理性。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地方政府在规划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努力把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由经济内生因素影响形成的自然性分割,规避并努力消除由制度因素影响形成的歧视性分割,以适应劳动市场的现实和发展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