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催生:发现高职独特价值
2012-04-29
中国的教育事业全面进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出台,是这一大势催生的成果。
按照报告对高职发展历程作出的基本概括,1980~1998年是举旗起步到法律地位得以确定的阶段,1999~2005年是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阶段,2006~2011年是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的阶段。报告的主编者之一,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强调,报告的产生背景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2011年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第一年,二是2012年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周年。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11年,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实施全国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以点带面,普遍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
在这样的节点上,既需要对国家的战略部署作出响应,也需要对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切作出回答。
社会的关切是最为强大的动力。事实上,始于上世纪末的高校扩招,高职学校一直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在举国上下欢呼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同时,人们开始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质疑声浪也随波涌起。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面临更大的压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到底怎样?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的背后是一系列更加深刻的追问——作为各类教育中唯一跨高等教育类和职业教育类的教育,她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特征? 作为一种新兴大学,她的存在和发展对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价值是什么?作为职业教育高等阶段,她的发展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中国首创的教育类型,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什么?在目前各类教育板块近乎板结的现实中,她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否明朗和宽阔?发展和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到底是什么?突破的可能性有多大?
报告试图从人才培养质量入手,引发全社会在这方面作出更加深入的思考。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教授强调,“引导全社会发现高职独特的价值,是报告最为期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