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未来的思考

2012-04-29吴泽群

中国市场 2012年22期
关键词:管理建议理财产品现状

吴泽群

[摘要]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伴随着市场通胀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的理财观念也逐步增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理财产品的销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暴局面,但伴随着其快速发展,一些关于理财产品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对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理财产品;现状;存在的问题;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013-02

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是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

1 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发展呈现五大特点第一,热销。表现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2011年是个不折不扣的“银行理财年”。

第二,“非保本型产品”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主流。2011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共计11246款,市场占比达到了58.65%,较2010年上升了3.33个百分点。往年,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数是“保本型”,收益率较低,投资对象主要为低风险资产。面对2011年来强大的通胀压力,客户不再满足于3%~4%的年收益率,因此高风险高收益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更受青睐。

第三,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占据发行的主力位置。据统计,在2011年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2.08%,其中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占32.8%。而6个月至1年(含)期限产品市场占比则出现急剧下降,占 11.21%,1年期以上产品市场占比同样出现了大幅下降,仅占2.21%。短期产品猛增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有关国家政策因素,如要求信托公司暂停一切与银行理财业务对接的银信合作产品;二是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如加息的预期等;三是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多,一些投资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理财产品,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收益。2011 年11月初监管机构禁止发行时间期限短于一个月的产品。银行又打擦边球,发行33天、34天的短期产品,依然销售火暴。

第四,从理财产品结构来看,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占比提高,已经占到一半左右。货币市场工具和债券类相关的投资品种,受市场利率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也很好地反映了目前资金成本的状况。由于市场资金本身比较紧张,因此投向这些标的的产品本身就可能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信贷类产品发行下降后,也没有更好的产品来替代,因此债券类和票据类产品就成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大类。而信贷资产类产品由于受到较大监管约束,在理财产品发行中占比明显下降。同时,受加息影响,与利率挂钩的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受到追捧,此类产品可随加息调高收益率,因此逐渐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

第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理财机构之间产品开发中的模仿速度在加快,收益水平在互相抬高。一家机构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后,其他机构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跟进,推出同类理财产品,并向客户承诺更高的收益率。另一方面,理财机构为保住自身的市场份额,“蚕食”竞争对手的业务领地,规模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理财产品热销,有的产品发行规模六七十亿元,在募集期内的最后一两天都已经买不到,因为已经售罄。尽管这样,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 理财产品的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缺乏特色产品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目前,受到政策、配套环境以及自身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虽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功能均滞后于市场需求。从目前调查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看,产品的开发都是由其总行设计,分支机构具体操作,基层机构并未对产品前景、客户需求等进行广泛的调查,因此,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环境不同,人们的投资偏好不一,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各异,因此,合理开展市场细分成为商业银行开办理财业务面临的重要课题。

2.2 收益率大多未跑赢CPI,同时存在长短期产品收益率倒挂现象银行是一个信息收集体,普通百姓对其的收益情况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公布了即可获取相关信息,不公布则很少有人去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在2011 年上半年中,到期理财产品有8627 款,其中到期收益率不低于5 月CPI 增速5.5%只有210 款,仅占到期产品总数的2.4%,即所有到期产品中有97.6%没有跑赢CPI,同时还有2 款到期收益率为负,7款理财产品为零收益。普益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数量为8497款,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其中32.80%的产品为1个月以下的短期产品,其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1%;1~3个月的产品2488只,占比29.28%,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58%;3~6个月的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00%;6个月至1年的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3%;1年以上的产品数量很少,占比只有2.27%,其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75%。从这一分析看出,即使是2011年上半年新买的理财产品,也仅有极少数的预期收益率超过CPI。

在2011 年上半年中,在加息的预期下,超短期产品很热销,竟然出现了长短期产品收益倒挂的现象,即投资期限短的收益高过投资收益长的,1~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58%,但期限更短的1个月以下期限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达3.61%。

2.3 理财产品中出现“霸王条款”

2.3.1 银行单方面终止合同

理财产品条款中一般会说,募集规模低于一定数额,或者说遇到重大金融政策调整,如加息降息、重大汇率变动等,银行有权宣布该产品不成立。为什么银行可以单方面终止合同,而在产品存续期内,客户却不能提前赎回?

2.3.2 超出最高收益率部分归银行

银行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一般会收取两种费用:资产托管费及销售手续费。这类产品,设定了预期最高年收益率,规定超出部分,全部归银行的投资管理费。既然是非保本,银行在收益风险中也说明:如到期只能回收本金及部分收益,则客户实际收益率可能低于客户预期年化收益率;如到期未能回收任何收益,只能回收部分本金,则客户实际收益将可能为零,甚至将损失部分本金;如发生基础资产无法回收任何本金的最不利情况下,客户将损失全部本金。那么,凭什么客户要承受亏本的损失,但是高于预期收益的钱却要归银行呢?

3 对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的建议

3.1 理财产品销售要以“客户为中心”

商业银行如何在理财产品销售中“以客户为中心”呢? 某银行零售高管曾经做过一形象比喻:“银行要做中医院,而不是中药铺。中药铺只管照方取药就行了,而中医院主要功能是诊断和开处方。”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应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理财产品设计要力求创新,以满足市场个性化、差别化需求,同时银行营销人员要在熟悉产品基础上,通过了解客户、细分客户、筛选客户,进而深入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力求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3.2 商业银行要注重理财产品销售服务

银行对外销售的不仅仅是理财产品,实际上它还包括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专业理财服务,它属于理财产品销售中增值部分。俗话说:“产品好不好,看服务!”产品宣传收益的同时要充分揭示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让客户明明白白购买产品。当然,现在的理财产品也有明确的风险提示,要求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签“风险揭示书”。但是产品说明书里面存在的“霸王条款”让客户签得有点冤。另外,售后服务质量要保证,包括: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公布理财产品运作情况,产品净值、预期收益等信息;畅通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通过电话、短信、媒体、网站等各种方式让客户及时、主动地了解产品实际情况,进一步密切银行和客户的关系,要明白客户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是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3.3 加强机构监管

目前关于理财产品的法律法规还非常少,没有一个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因此存在“霸王条款”,影响客户投资心态。只有先把法律框架完善,才能以此为基础构建起理财市场的监督体制。银监会应该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指导性政策或指令性政策,引导银行主动采取措施防范风险,进而实现银行行为的规范化,避免“霸王条款”的出现。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诉不绝于耳,银行方面虽然难辞其咎,但是投资者盲目听信推荐,缺乏金融知识、理财知识也是重要原因。有统计称,未来10年里,中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未来理财市场的完善,尚需投资者、银行、银监会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管理建议理财产品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与建议
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谈博物馆固定资产的管理
保本理财产品
非保本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