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概况
2012-04-29李大凯
李大凯
[摘 要]近代中国科学发展水平的落后和解放前一些科技人才的流失容易造成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学发展状况的误读和曲解,按照科学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梳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日报》的大量相关报道,并加以系统的数量结构分析,可以得到这一时期科学事业的整体面貌和阶段性特征,并对国家稳定发展时期的科学战略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科学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129-02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有观点认为:中国科学本已落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科学事业基本陷于停滞。笔者在研究1949—1955年新中国的科学活动时发现,如果单凭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力量有限、学术根基差就否定科学事业的进步恐失之于表面化和简单化。以《人民日报》刊登的科学活动的新闻及相关内容为依据,应用科学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这段时期中国科学的发展状况就会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1 科学活动的三个子系统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涉及面广,相关程度高,作用机制复杂,可以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深入研究。《人民日报》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刊登了我国各项事业的重要新闻和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活动,能够反映出一段时期内科学活动的总体概况。其发布的科学新闻属于传播内容,因此适用于科学社会学中“内容分析”的方法。梳理这七年的大量新闻,从科学活动的性质入手,不难发现,如果把科学活动视为一个大系统,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子系统:
第一是体制系统。该子系统中的活动的特点是紧紧围绕与科学事业相关的制度与组织建设展开。它包括制度类活动和组织类活动。前者包括科学制度、规章的酝酿、确立、修改、完善、成熟等。比如“政务院财经委员会颁发保证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实行细则及发明审查委员会规程”(1950.10.17)、“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条例、研究生暂行条例”(1955.9.1)等。后者包括科学机构的成立及其各项活动。比如“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开幕”(1955.6.2)、“中国地质学会举行首都区年会”(1949.12.26)等。
第二是传播系统。该子系统中的活动以科学传播为主题。包括学术交流活动和科学普及活动。前者是在科学家之间进行的,包括国内外科研人员的访问和各种会议等。比如:“周总理接见苏联科学家代表团”(1955.12.23)等。后者是从科学家到普通大众的单向的传播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大众的科学兴趣,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使群众认识到科学的重要作用;打击伪科学和迷信活动,捍卫科学的崇高地位;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培养科学的接班人。英国的贝尔纳(J.D.Bernal)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对科普活动的必要性有很好的论述:“科学在很大程度上高高在上地脱离了群众的觉悟,其结果对双方都极为不利。对普通大众之所以不利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日益人为的世界中,却逐渐地越来越不认识制约着自己生活的机制……人类只好求助于异想天开而神秘的说明。人们原以为占星术和招魂术早已在中世纪末寿终正寝了,现在它们又复活了,这绝不是偶然的。……从最粗糙的观点看来,除非普通大众(包括富有的赞助者和政府官员)明白科学家在做些什么,否则就不可能期望他们向科学家提供他们的工作所需要的支援,来换取他们的工作可能为人类带来的好处。”此类活动对改善科学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贯彻科学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针对我国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现状(至今依然有其现实意义),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科学普及活动。比如:“四月三日将见月全食,科学普及局望各地广为宣传,增进人民科学知识破除迷信”(1950年3月22日)、“摩擦怎么会有电——国立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薛琴讲”(1949年10年21日)等。
还有一种必须说明的就是科学教育。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教育。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就使得《人民日报》中的教育信息烦琐而难以辨别。这其中真正的科学教育活动并不多,本文没有统计在内。如果需要计算的话,应归入传播活动系统中的科普活动之列。
第三是理论系统。该子系统中的活动特点是以科学理论的探索为主题。它包括科学引进、科学输出和自主研究活动三种。引进活动涉及引进学科理论、引进制度和组织方式、引进先进的科学思想等。比如“苏联生物学者重要发现,细胞能从非细胞体发生,对于医学及农学有巨大贡献”(1950年6月16日)、“苏联怎样培养科学人才”(1949年12月29日)、“中科院代表团团长钱三强谈苏联科学指导思想的体会”(1953年5月8日)、“反对自然科学中主观主义歪曲”(尤•日丹诺夫1953年2月3日)等。输出活动与引进活动方向相反,是把我们的科学成果介绍出去。我国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活动,但在一般意义上对于具备科研力量的国家来说(如在同一时期的苏联)是应有的。自主研究是指本国的科研人员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的科学认识。比如“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淡水鱼养殖问题初步成果”(1953年5月27日)、“东北科学院研究工作密切配合国家经济建设”(1953年1月12日)、“弗洛伊德在为资产阶级反动分子服务”(1953年1月3日)、“马列主义与自然科学”(1950年4月20日)、“清除生物学中的唯心论观点”(1951年11月22日)等。
2 1949—1955年的科学活动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活动数量统计关于1949—1955年的科学活动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活动数量统计如下(其中,1951年上半年的资料缺失,应该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科学活动系统的三个子系统:a.体制活动有效信息106条;b.传播活动有效信息166条;c.理论活动有效信息361条。总计633条。三个子系统的数量结构比为:
体制活动∶传播活动∶理论活动= 1∶1.56∶3.41
(1)这一统计显示了科学活动系统的大致结构比例,和稳定发展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会有一些特殊性。例如,体制系统中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到各省自然科学分会大大小小的机构组织成立、启动以及各项制度建立等活动频繁集中,所以体制活动的比例要比稳定发展时期高一些。传播系统中由于前述原因有些没有计入科学教育活动,这部分活动如计入科普类,那么传播系统的比例要更高一些。理论系统中输出活动在稳定发展时期应该有一些,绝不会是零(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科学的落后,以至于引进活动和自行研究占绝对优势),所以在更普遍的意义上理论系统的比例要高一些。考虑到这些因素的作用,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普遍意义上科学活动系统的“数量结构比”应该接近于:
体制活动∶传播活动∶理论活动=1∶2∶4
(2)这是一个公比q=2的简单三项等比数列,它意味着在所有科学活动中传播活动在数量上约为理论研究活动的一半,而用于体制建设的活动在数量上约为传播活动的一半。如果以理论活动为底,体制活动为顶,传播活动为腰,科学活动系统恰好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顶、腰、底的数量关系为:
顶∶腰∶底=1∶2∶4
(3)这个“金字塔”揭示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发展要坚持统筹安排、比例协调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培养和留住自己的专业人才,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这是科学活动的根基所在。一个国家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用自己的双腿站起来。就像靠雇佣军和外国武器永远建立不起来强大的国防一样,我国的科学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建立起一支甘于奉献、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攻城拔寨的高素质队伍。这支队伍还要后继有人,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满足国家科学发展的长期战略需要,绝不能墙里开花墙外香,留不住人才终将威胁整个科学事业的基础。其次,要搞好科学知识的交流、传播和普及。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加强本国科学家与国外科学家的联系,加强国内科学家的联系——包括行业内和行业之间的联系、科学研究部门和技术部门的联系、军事科研和民用科研的联系、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的联系等;同时夯实科学发展的群众基础,这对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国家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意义重大。再次,不能忽视体制建设。成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早出成果、多出成果,而且有利于国家宏观掌控科研方向,将科研力量集中到国家急需和重点的项目上来。因此,这个科学活动系统的“金字塔”对于国家发展科学的人、财、物等社会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另外,科学活动系统的数量统计还可以用于一段时期科学活动的特征分析。例如,主导的理论活动子系统又可分为纯科学研究、形而上的科学研究两类。纯科学是指属于传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探讨,比如“中科院进行土壤研究工作”(1955年3月17日)等。形而上的科学研究是指相对于纯科学而言,受某种社会意识影响的理论研究。比如“苏联科学界批判量子力学的唯心论观点”(1952年5月21日)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与思想观念上层建筑联系紧密,导致这类理论研究较多,纯科学研究(有效信息233条)只占总理论活动(有效信息361条)的64.54%,这就意味着形而上的科学研究在总理论活动中达到了1/3强,横向比较的话,数量上相当于整个体制活动的总量!意识形态对科学的影响(仅仅是理论研究上的影响)可见一般!科学活动的数量结构统计清晰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活动的特点。
3 结 论
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活动是朝气蓬勃、向前发展的。这一阶段不仅初步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体制,开展了科学传播活动,而且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奠定了此后我国科学进步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