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师友的意识

2012-04-29吴宏祥

中国德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师友意识情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老师所给予学生的何止是一滴水。三尺讲台是他们无私奉献的战场,没有鲜花簇拥,没有掌声迭起,但他们仍然专心授课,默默耕耘。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一无所知变得学有所长,点点滴滴无不浸润着老师的心血。卢作孚先生认为:“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每个人在生活圈子中,都要与他人交往,都会结识很多朋友。朋友给予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也要报答他们的恩情和付出。所以在感恩的清单上,不能没有老师,不能没有朋友。

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有责任在学生的心田种下感恩师友的种子。我们要挖掘教材中感恩师友的教育因素,立足于课堂,向学生渗透感恩师友的思想,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感恩师友的意识。

一、营造感恩氛围,酝酿感恩情绪

环境氛围对受教育者有心理暗示作用,围绕培养学生感恩师友的意识这一教学目标,可在课前布置教室,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从而以境激情。比如我在教《我的这六年》(苏教版,下同)这篇文章前,先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展示几组反映老师关心同学学习、生活的图片,反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参与某项活动的照片;在教室两侧墙壁上悬挂古今名人感恩师友的名言警句;播放大家熟悉的感恩师友的歌曲等。让全体学生置身于感恩师友的氛围中,以熟悉的场景勾起学生与师友之间的回忆,为课堂中向学生渗透感恩师友意识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创设感恩情境,催生感恩冲动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感恩师友的特定情境,再现学生熟知的或者与其经历相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受到感染,触发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进入感恩者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催生感恩冲动。

还是教学《我的这六年》这篇文章,讲课前我播放了一个短片。短片中,一位同学由于家庭原因遇到了烦心事,闷闷不乐,学习成绩因此受到影响。朋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课间,他主动找这位同学玩,和他交心,逗他开心。在朋友的帮助下,这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渐渐步入了正轨。播放完短片,我问学生:“毕业在即,回头看看自己六年来走过的路,你觉得要感谢的人有哪些?”一位同学发言:“老师,看完这个片子,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小淳给予我的帮助。五年级下学期,我连续两次单元测试的成绩为及格,这是我上小学以来没有过的成绩。那段日子,我的心情一团糟,很沮丧。好朋友小淳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每天放学陪我回家,陪我做作业,想办法委婉地劝慰自尊心特强的我,帮我走出了心情的低谷,找回了自信,重新振作起来。现在,我要当面谢谢他。”说完,他离开座位来到他的朋友小淳身边,握着他的手说:“小淳,谢谢你,你帮了我的大忙。”他的举动感染了大部分同学,不知是谁,第一个鼓起了掌,接着掌声如雷。“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同学们纷纷发言,叙说老师和朋友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握手言谢这一举动也许是特定情境中的冲动,但毋庸置疑,这位同学心中已经播下感恩师友的种子。

三、架设感恩平台,内化感恩意识

课堂上产生的情感冲动是特定情境中的产物,离开了特定的情境,这种冲动也许会渐渐淡化。为了让这种情感上的感恩冲动长久保持,必须架设感恩的平台,把它内化为感恩意识。

感恩的最好平台就是体验活动。通过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感恩体验活动,来达到内化感恩意识的目的。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所以,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地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师友的教育是一种以体验活动为主的教育。

(一)心理换位式的体验活动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在这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有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正确需要。活动中,学生通过心理位移主动参与,获得相应的心理体验。《伸出我的手》这一课主要教育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在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生活困难和不幸的人最需要什么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几个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孤儿,你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你会怎样?如果你是一个失学儿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重新走进了课堂,你会怎样?如果你的父母就业困难,好心人帮他们找到了工作,你希望父母怎样?这样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就能促使学生形成感恩师友的心理需要,为自觉地付诸行动做好准备。

(二)游戏式的体验活动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可围绕感恩师友这一教育目标选择游戏的内容,确定游戏的方式,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在教学《我们的合作》过程中,当学生明白世界上许多事情只有合作才能成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活动:两人三足跑比赛。游戏结束后,老师请获胜的同学谈获胜感受,引导学生感谢伙伴的通力合作。

(三)角色扮演式的体验活动

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给学生进行角色活动的空间,以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老师关爱学生的真实场景。在这一活动中,扮演老师的学生,再次体验了作为老师是怎样关爱学生的,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扮演学生的则在活动中重温了老师的关爱。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激起学生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使学生产生感恩老师的心理需要。

(四)调查采访式的体验活动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调查采访当事人,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新的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让学生观察记录老师一周的工作情况,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感受老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油然而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当然,品德课中体验活动的形式不仅仅限于以上四种,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感恩师友这一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体验活动中的感恩教育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活动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

四、注重感恩实践,外显感恩行为

通过课前活动、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感恩师友的意识,但感恩师友的实际行动却很少。这是因为感恩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还停留在认识阶段,要想把这种认识外显为行为,必须通过课后的不断实践,使感恩意识变为感恩行为,最终变为习惯。至此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常怀感恩之心,常有感恩之行。

感恩师友的实践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布置学生写感恩日记,主要记录师友给予自己的帮助,抒发感恩之情,表达感恩的愿望。

二是开展换位顶岗活动。比如开展“一日班主任轮岗”和“我来上一课”活动。与低年级班主任协商好,分派学生代表到低年级班级代理一天的班主任工作,或者尝试上一节班会课。活动结束后,适时进行活动小结,请参加活动的学生谈活动感受,读活动日记。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会感受到老师为了大家的成长付出了很多,进而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三是开展“口头感谢师友”活动。比如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有多少人为了我》《邻居家的小伙伴》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口头感谢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老师和朋友。因为感恩行动更多的是非物质的,有时一句简单的“谢谢”就是最好的感恩行动。我们老师要从自己开始,做学生的表率,经常对学生说“谢谢”,从说“谢谢”开始不断强化学生感恩师友的意识。

四是开展“感恩行动在平时”活动。要求学生平时为老师或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轮到朋友值日打扫卫生时,主动帮助打扫;朋友忘带文具,主动送上;老师讲课累了,主动端上一杯茶(为安全起见,如是低、中年级同学,老师自己要预先泡好茶);主动帮老师分发作业本;课堂上遵守纪律,踊跃发言,不让老师为自己过多操心等。

【吴宏祥,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马子恩

猜你喜欢

师友意识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体育师友》稿约简则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逝者师友二题
师友交往与黄燮清戏曲创作的变革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护患情境会话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