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德育的艺术
2012-04-29高艳艳高娜
高艳艳 高娜
马三立:杂技凭耍变练,双杠爬竿儿高空。王凤山:武的。
马三立:单轮儿骑车钢丝绳,最悬木桩大顶!王凤山:是悬!
马三立:万般总而一论,最好还是相声。王凤山:相声?
马三立:雅俗共赏都爱听,喜闻乐见曲种。王凤山:不错。
—马三立相声《西江月》
相声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让人在欢笑中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说到相声,大家自然会想到天津。天津历来盛产以语言表达见长的名人,我们熟知的马三立、侯宝林、冯巩、郭德纲都是从天津走出的著名相声表演家。天津相声透着朴实和平民化,总是在生活的小故事中蕴藏一个令人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包袱儿”,让人大笑不已,回味无穷。天津人的质朴也表现在教育之中,大德育从小事抓起,河东教育将灵活的教育艺术融入看似平凡的育人工作,在德育的道路上走出了别样的风采。
榜样“传、帮、带”
记者来到天津市河东区靶村小学正赶上学生做广播体操。学生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进入了操场,美妙的音乐响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只见学生的做操水平明显两极化,操场北边的同学们熟练地做着体操动作,而在南边的同学却有些凌乱。记者忙问身边的老师原因,校长杨嘉旭道出了学校的用心。原来南边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未完全学会体操的动作,于是班主任们便想出“以身边的同学为榜样”学习体操的主意。学生们两两结对,先学会的学生有模有样地指导还未熟练的同学。刚开始孩子们还有些拘谨,有的动作一直记不住,但是在其他同学耐心的指导与鼓励下很快便跟上了做操的节奏。
放眼望去,绿色的操场上孩子们伸展着臂膀,如同一朵朵迎风摆动的花儿,挂在脸庞上的汗珠在阳光的照射下跳跃、闪动。学校放弃了原来整齐划一的做操要求,让孩子们在相互学习中慢慢成长。
经过深入交谈,记者了解到靶村小学多年来一直坚持以榜样教育引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方法,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小榜样”教育活动,让“榜样示范引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为榜样的自豪感,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榜样的亲切与平凡,学校创新了小榜样评选办法,用放大镜给学生找优点,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榜样。学生成为榜样,不一定要做出惊人的事迹,只要在学习、生活中有小小的进步就可以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学校采用多角度观察,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这些小榜样中既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又有某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也有后进变先进的学生典型。小榜样的评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每一步成长都有老师的关爱,调动了学生争做小榜样的积极性。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小榜样教育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他人的优点,在点滴小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教育助产术”,他把老师比喻成年老的母亲,虽然自己不能生育,却能成为产婆。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品味,这样美德才能进驻学生的心灵。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每一朵花开都有一定时间,养成教育要求教育者要既要耐心细致,又要懂得教育引导的艺术。
天津市香山道小学的校园走廊里张贴着各种富有儿童气息的“温馨提示语”,如“楼道不是竞技场,请放慢脚步”“上下楼,请靠右行”等。学校老师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取代以往师生间的指令性话语。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为了防止学生在活动中出现意外事故,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老师通常以监督者、控制者的面目出现,以检查、督促为目的出现在学生活动的现场。命令式的话语不但给学生造成了拘束感与压力感,也让老师本身对这一角色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的成长需要老师悉心的呵护,然而老师也有倦怠的时候,“温馨提示语”代替了老师耳提面命的教导,让师生间的相处更为柔化,抹去了教育管理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贴心关怀。
每逢课间或重大活动时,香山道小学校园里的值勤老师都会佩戴“校园志愿者”胸卡。彩色的胸卡漂亮大方,不但有教师的生活照,还有该教师具体负责的执勤区域与相关要求。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改变固有德育观念中的被动角色,将“执行任务”的心态转化为“我要服务”的热情,潜移默化地提升教师的主动参与、服务于生的积极意识。“校园志愿者”胸卡自启用开始,便受到了教师的肯定,学生的好评,也给前来参会的来宾、家长以亲切温馨、宾至如归的感觉。教师本身,也在被认同、被肯定、被感谢的良好氛围中,以更加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一张小小的胸卡,因称谓的改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教育者的主动意识,也温暖了学生小小的心灵。
快乐的,就是有益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濛濛。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教学楼的窗户里传来学生稚嫩而整齐的读书声,原来是天津市河东区第二中心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国学诵读。听着学生们的诵读,记者眼前仿佛也涌现出了秋夜天空高挂的圆月将大地万物镀上一层银色的场景。陪同的吴文校长告诉记者,为了把学生从枯燥的国学诵读中解放出来,学校老师想到模仿孔子杏坛讲学场景,让学生在操场席地围坐于老师周围,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的方法。清晨,阳光微熹,阵阵清风拂过师生的面庞,学生们手捧经典诗文,聚精会神地朗读着,想象着诗文的意境,感悟着古人的智慧与快乐,孩子们的读书声汇入早晨特有的新鲜空气里,在学校上空回荡。
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以国学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每年四月,学校都会开展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读书节”、书香班级评选、美文共赏朗诵比赛、讲故事大赛、诵读之星评选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体会读书的快乐。每年九月末,即在孔子诞辰纪念日前后,学校会举办历时一个多月的“国学节”教育活动,每个年级都会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如,一年级的“开笔礼”破蒙纪念活动。学校老师还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趣味诵读活动,学生诵读采用诗文接龙、开火车、擂台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熟知国学的经典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校营造了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校园内掀起了“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读书热潮,学生们在读书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成长,真真正正地实现了“与好书交朋友”。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说过,“快乐的,就是有益的”,以愉快的方式接受教育,不仅让人们能够有效获得知识本身,而且能够促使人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培育快乐的人的理想目标。
在走访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时,记者发现这所小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出了“让每位学生都学会一种乐器、一种体育运动”的教育目标,为此,学校提出了“三院一中心”的课外活动管理模式。所谓“三院一中心”是指“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艺术院”和“奥林匹克中心”,下属42个学生社团。学校围绕这些分类开展了内容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少年科学院”中有趣味数学、茶文化探索、计算机、魔术、科技制作、智能机器人、影音乐园等活动内容;“少年文学院”中有诗词朗诵、写作、古文诵读、小记者等活动内容;“少年艺术院”中有泥塑、沙画、创意画、素描、中国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内容;“少年奥林匹克中心”中有田径、健身操、足球、篮球、羽毛球、棋类等活动内容。学生可以自由申报,自主活动。
学校为什么要举办这么多的活动呢?校长杨军红认为德育不是把孩子们捆绑在教室里,而是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培养高雅的情趣。学校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成为艺术家、画家、科学家,而在于让学生能够锻炼身体,形成伴随终身的健康情趣与爱好。
学校还鼓励学生创办自己的社团,用丰富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社团留言册”上,记者看到学生对自己所喜爱的社团发表的感想:四年级三班的龚凡轩说她最喜欢健身操,喜欢在那优美的音乐中跳跃,如果每周二下午课后能去跳健身操,真是一种身心的享受;五年级四班的李悦寒说他最喜欢写作,他要申报参加“少年文学院”,提高写作能力,参与《河东区实验小学校刊》的编辑工作,为同学服务;三年级三班的何婷婷说她最喜欢儿童画,她要跟教师一起用画笔去描绘学校的美景……
触摸心灵之弦
“艾买提大叔,有您的信。”伴随着嘹亮的声音,正在耕种的父母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了信件。“考上了!考上了!女儿考上了内高班。”一家人相拥而泣。
这样的场景来自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内高班”的同学们排演的校园心理剧《成长的历程》,是根据发生在新疆一个偏远村庄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剧中那个小姑娘满脸泪水,由开始向妈妈诉说异地他乡的不适到欣喜地讲述这一年中的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看到了大海,第一次登上了长城,第一次在天津欢度古尔邦节,第一次大年三十在校长的陪同下包饺子……这种关怀和温暖跟家里一样,他们慢慢地爱上了校园,爱上了天津。
新疆“内高班”全称为全国新疆内地高中班,其目的是使新疆学生也能够享受到内地的优质教育,为建设新疆培养政治上靠得住、民汉兼通的专业人才。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划于2010年开始招收新疆内高班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共接收了226名来自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将在这里度过四年的学习生活,毕业后将成为建设新疆的主力军。
“内高班”的学生大部分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小小年纪远赴他乡求学,加之文化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本着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为每一名学生打开心灵之窗的目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门指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坚持每天开放,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然而在咨询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不愿意向老师吐露自己内心的抑郁,老师们便想到通过心理剧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不想说的、不好意思说的感受大胆表达出来。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学校有23个班级的学生参加了心理剧大赛:高二七班的《自卑自信自负》,展示了现代学生自我认识的矛盾性;高二八班排演的《我是三十年前的你》,利用“穿越”看到了父亲年轻时的生活,最终与父亲化干戈为玉帛;高二六班的《理“解”》则将真实发生在学生与班主任的误会搬上舞台,并在现场向班主任道歉,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弦。心理剧道出了学生的心里话,帮助老师更深入地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灵的工程,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美丽心灵的成长需要教育者坚守平凡的岗位,用一个温馨的笑容,一个关爱的眼神,在学生面对挫折时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
天津市第一〇二中学的廖萍老师夜里接到班里学生王楠(化名)的电话,她泣不成声地说,“我爸爸去世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这个本来就很脆弱的孩子近乎崩溃。听到学生的哭诉,廖老师的内心无法平静,她知道学生现在最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陪在身边。于是,廖老师不顾夜晚寒风的凛冽,克服走夜路的恐惧,以最短的时间赶到学生家,将早已哭得像个泪人的学生揽入怀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温暖和力量。王楠的母亲下岗多年,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廖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经常倾囊相助。然而,廖老师深知爱心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在人格上与别人平等,老师对学生适当的关爱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回报老师。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同情与怜悯的氛围,廖老师本着尊重与平等的教育智慧,与学生建立起了默契真诚的师生关系,让爱心行驶在安全的地带。
是呀,或许老师对学生关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这种关怀却会像一只温柔而又有力的手,给处于崩溃边缘的学生插上一双可以让梦想继续飞翔的翅膀。
教育的艺术能够变急风暴雨为和风细雨,变操之过急为循序渐进,变耳提面命为拨动心弦,变生硬呆板为巧妙疏导。河东德育的“包袱儿”就是这样蕴含在点滴小事之中,拿捏好教育的力度,掌握好雕塑美好心灵的艺术,与学生携手,共同品味人生之百态,领悟生活之真谛。
责任编辑/宋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