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012-04-29袁铭

群文天地 2012年23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袁铭

摘要:“乡村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之一,而乡村特色文化的建设则是乡村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大力提倡公共文化服务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为些许困惑的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及时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从公共文化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模式为乡村特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作用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涵。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区别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的不仅仅是金钱和自然资源的财富,而首先是它的人民的价值观念、积极性和创造力”。基于此,人们关注文化,理性思考发现,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犹然,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不相适应。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保障乡村文明建设,保障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农村、农业、农民持续健康科学、和谐的发展,是我们将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特色文化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提出的。从党的十六大明确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到十七届六中全会“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出。体现了一个现代政府对自身职能的清晰定位、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和对文化民生的主动担当。

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服务。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有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

(二)乡村特色文化建设

“乡村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之一,而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则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特色文化是一个乡村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过程和生活中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播、整合、演绎、变革而形成的具有公共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或其他形式的特色文化活动方式,在乡村,主要表现在各类的民间文化上。比如:民间歌舞、民间文学、民间体育、民间美术、民间风俗、民间信仰、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商贸文化等等。以浦口区的乡村特色文化为例,就有《手狮舞》、《龙舞》、《老汉推车》、《跑驴》、《船灯》、武术、国际象棋、回民风俗等等。这些特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繁荣了文化的千姿百态,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乡村的文明建设。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经济和文化的看法的偏颇,造成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严重失衡。正如早年梁淑溟先生所认识的那样:“中国的问题是文化失调的问题,那么在乡村就是乡村文化的失调问题。”可见,文化建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可以保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主要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公益性排在第一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公益性,就是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体现对人的关怀,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而乡村特色文化则包罗万象,有积极健康的文化,如健康的民间文化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活动等,但也有消极颓废的文化,如不科学的巫术、不健康的赌博、个别愚昧的习俗、甚至有反动的邪教等。积极的主流文化的传播,政府需要一定量的投入进行必要的引领。在过去,政府往往只是倡导,并没有或少有真正把乡村的特色文化当做经济建设一样来硬抓,使得一些健康的文化不能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例如,在我们浦口区,原来几乎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民间文化活动,经过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没有政府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和引领,使得石桥乡的柴龙、星甸镇的花灯、汤泉镇的板凳舞、永宁镇的河蚌灯以及大批的旋律优美的民歌等或全部失传或鲜有人知之。经过二、三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思,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没有健康文化背景的发展,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经济增长而已。所幸,党和政府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软肋,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如在我们浦口区的一些镇街,正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挽救了濒临灭亡的一些民间文学、民间传统习俗;恢复了一些民间歌舞、民间体育活动;传承发展了一大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特色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唤醒了乡村的文化自觉,提高了乡村的文明程度,保障了乡村特色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公共文化的政策体系可以保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长久发展

乡村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要想长久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长效的公共文化政策体系作为支撑。换言之,即是指政府在特定情境下为达到一定的文化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或行动准则。它带有很强的指向性、目的性。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性、支配性、决定性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政府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从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激励、监督体系等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方面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我们浦口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镇(街)一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为例,这个计划早在十年前就曾提出,但一直没有真正得到有效落实,经济状况和人才优势好的镇街还能坚持三两年,一般的镇街仅是为了落实区里的文化部署而落实,不是真正为了发展乡村特色文化而真抓实干,检查时有,不查时没。这种没有公共文化政策保障体系的部署,最后大多流于形式。

随着最近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的出台,还是“一镇(街)一品”的乡村特色文化发展,就明显比过去落到实处,且在我区的镇街文化建设中有了竞争的势头。比如,在“一镇(街)一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原来永宁镇的民间舞蹈《手狮舞》算是发展比较好的一个项目,但最近沿江街道的《荷花灯》、星甸镇的民间武术、汤泉街道的《采茶舞》、顶山街道的合唱队、乌江镇的《龙舞》、泰山的《跑驴》等特色文化,在各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都歌舞出了自己镇街的特色,今年6月18日还在永宁镇举办了一场“浦口区镇街特色文艺汇演”,加强了交流和沟通,切实让乡村老百姓感受到了政府的文化惠民,同时也增强了乡村百姓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促进了乡村文明社会的建设步伐。

四、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可以保障乡村特色文化的有序发展

既然是乡村特色文化,那就自然是各个乡村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人没我有,人有我特”,总之是与众不同。为保障每个乡村自己特色文化的有序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服务模式,而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恰恰可以解决这些。

以浦口区的“一镇(街)一品”文化特色建设为例,在没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之前,我们也曾做过要求,每个镇街要有镇街的特色文化,但一直没有真正的得到落实。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政策支持的专项经费;二是凭镇街自己没有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专业老师;三是即使有地方特色文化也没有专业的辅导老师;四是有些镇街的乡村或是社区盲目上,看到人家玩龙,我也玩龙,看到人家玩花船我也玩花船,等等诸如此类,这样既体现不出乡村特色文化来,同时也显得很无序。

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运行管理系统和制度。尤其是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等为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这个前提下,自去年以来,区文广局首先对全区乡村的特色文化进行了梳理,挖掘出各个乡村的真正特色文化,由区、镇街二级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的文化单位要在专业技术、专业老师、文化产品的挖掘、辅导和配给上给予保障。对本来就有的而且一直在活动的特色乡村文化给予进一步打磨、做大做好;如永宁的《手狮舞》、汤泉的《采茶舞》、盘城乡村的《霸王鞭》等;对本来就有但近年没有活动的乡村特色文化要帮助其恢复起来,如:乌江镇多年没能玩耍起来的《龙舞》耍起来了,桥林农民曾经过唱到中南海的民歌唱起来了,石桥乡村早年的《莲湘》打起来了;对有些镇街乡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帮助挖掘项目,建立自己的特色队伍。如:星甸镇在解放前习武的人较多,帮助其建立自己的武术队,不仅能带领村民强身健体,还能参加一些演出。江浦街道社区民间队伍多,就帮助建立各种体操队、腰鼓队、锣鼓队、合唱队等;对早年就在各地已经挖掘的一些民间文艺项目,虽然现在也没人演出了,但区文化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源配置,如在汤泉地区挖掘的《荷花灯》舞配置给沿江乡村玩耍,泰山街道一个村的《蝴蝶灯》舞配置给另一个村排练演出,这样,就保证了全区每一个镇街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在这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引领下,目前,各镇街也都在完善“一村(社区)一品”特色文化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确实可以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有序发展。

五、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体系可以激活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诞生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子体系,它由三部分力量组成,一是政府,二是相关部门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三是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乡村潜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开发不尽的文化宝藏。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开展文化建设重要的基础和依托。只有充分挖掘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才能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促进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体系一旦和乡村的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激活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诞生。

以我们浦口地区为例,浦口地处古都金陵江北,非遗项目众多,有着丰厚的乡村文化资源。但资源优势不一定就是品牌优势。近两年来,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强劲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在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凸显出了无比的优越性。如省级非遗项目《手狮舞》、市级非遗项目《茶山会》等在传承发展中,从浦口区财政、区文广局相关政策、到镇、村财政均给予了大力的扶持,《手狮舞》演遍大江南北并三出国门,成为了我区的品牌乡村民间文化。

汤泉镇,既是一个著名的温泉镇,也是我国较有名气的苗木大镇。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两年来,由区政府和汤泉镇政府共同承担的“中国汤泉温泉节”和“中国汤泉苗木节”各两届均获得圆满成功,大大提升了汤泉的地位和品位,并使这两个节日成为了在中国温泉和苗木业界的品牌文化活动。在这几届苗木节和温泉节的文化活动中,所有参加活动的文化节目和特色活动内容皆有政府买单,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供给中发挥了强劲的效用,激活了乡村文化品牌的诞生。

总之,乡村特色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以文化人、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体现。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将它的文化资本、自然资本和国民健康与它的GDP看着一样的重要,这样的国家才有前途。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那样:只有文化的繁荣才是最高的目标。我们相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将对我国乡村文化的崛起和繁荣,乃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答.

(作者单位:浦口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浅析如何做好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现状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