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2012-04-29姜国华
姜国华
摘要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体会人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课程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如《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其中提到了想象作文,修改后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也增加了想象作文的练习。小学生富于想象和幻想,写想象作文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想象作文强调内容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的积累,大胆想象,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愿。但如何才能激活发学生思维,浇开学生的想象之花呢?走进生活,创设情境同样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通过这一方面的努力,我们发现低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变得浓厚了,对同一册教材的20篇语文课文,学生喜爱率也由学期初的35.3%上升到学期结束的83.6%。100%的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95%的学生喜欢在语文课上积极举手发言,另外5%的学生有时喜欢发言。能够让学生在最初的学习阶段爱上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心愿。
二、运用生活素材,领悟教学知识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有些知识学起来令人感到吃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在正式上课时,学生们就会感到很轻松。中低年级中存在大量识字问题,让很多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汉字信息,注意身边的吃、穿、住、行,他们就会发现超市里有语文,路边有语文,爸爸的报纸上有语文……原本感觉很难接受的知识,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就会帮助他们打开思路,降低难度。
教师可以尝试把课堂搬出教室,在青青的草坪上教学,让学生在柔和的春风中感受泥土的清香。同时,诵读关于春天的诗文,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让学生的心灵不但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而且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如此一来,即使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朱自清等名人的作品也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开发生活素材,丰富教材内容
由于受教学时间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再加上学生所处的地域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有的教学实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处理教材,对语文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引入语文教学课堂。如让学生来到小河边的树林里,听小河的流水声,看河面的变化;发给每个学生几粒小豆,让他们带回家悉心培育,细心观察。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感受沸腾的劳动场面;通过当一天家长,让学生如实录下农贸市场的繁杂之音……这时学生发现,呈现在眼前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没有生命力的几个词汇,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活。这时,耳熟能详的声音仿佛变成了一个有性格、会说话的娃娃,可以和他们对话,可以和他们游戏。学生们兴奋不已,忘记了自我。他们争着跑来告诉教师:“老师教师,很遗憾我没有听到花开时候的笑声,但是我仿佛听见花枯萎时,她伤心地哭了。”“雪花落下来的时候,落在了路灯的脸上,雪花感觉非常温暖。”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但会说愿写,而且如此情感丰富、颇有文采,究其原因是不仅没有脱离生活,而且积极地参与了生活。学生们说自己所见,写自己所感,自然才情满溢、美不胜收,真正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欣喜之余我也意识到:当我们倡导课程改革新理念,寻找语文教改出路的时候,应该把目光投向另外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现实社会生活。
由此,我联想到目前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诸多争论,一个想法逐渐清晰起来:生活,也许是语文教育回归的一个路标,生活是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源头活水。
四、重视生活实践,培养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语文课程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现实世界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设计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比如,学发短信,学写广告语,解读各国天气预报,推出班级宣传资料等。如在亚运会期间,学生们对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表现非常有兴趣,于是教师顺势利导,鼓励他们每天关心亚运会情况,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自己搜集的信息和感受用语言文字和图画的形式编成自由小报,在班级里展出。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
总之,要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兴趣,教师必须从自身入手,争取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努力上好每一堂家常课;始终拥有一种观念,那就是“语文教学应该放到生活这个大背景中”,并且用这种观念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