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需求差异与农村金融组织的服务行为选择

2012-04-29宋玉名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6期

宋玉名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变迁,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性的特点,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已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因此,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出现有助于满足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的要求;同时,面对不同的金融需求时,金融组织也应考虑做出何种选择。

关键词:农村金融组织;金融需求;行为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84—02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

随着我国政府相关政策出台,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因而在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明显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需求者主要有农户、乡镇企业及各级政府。其中农户根据其收入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富裕型农户、一般型农户和贫困型农户;乡镇企业根据其经营内容和生产规模的不同,可分为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各级农村政府可分为乡镇政府和村集体两部分。

(二)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

农村金融需求分为资金的融入需求与融出需求。从资金融入规模看,既有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农村龙头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从融出资金的角度看,农户融出资金的主要方式是储蓄且这一金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1]。

(三)融资规模急剧扩大

依据朱守银等(2003)[2]的调查显示,1999—2001 年,样本农户每笔借贷数额平均为 3 019.6 元,其中 1999 年为 2 644.8 元,2000 年为 3 945.3 元,2001 年为 2 630.2 元,均在 5 000 元以下。农户单笔借贷的资金量普遍较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的单笔贷款需求呈现出金额扩大化的趋势。

二、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供给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即包含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多种类型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下面简要介绍重要的金融机构。

(一)正规金融机构

1.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于 1979 年重建,是涉农最多的商业银行。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农行对农户的直接贷款仍只占小部分。

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09 年末,有农村商业银行 43 家,农村合作银行 196 家,农村信用社 3 056家。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它是一种特殊的农村金融组织,为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截至 2011 年6月,全国共设立村镇银行 400余家,小额贷款公司 3 366家。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

非正规金融组织是指组织或活动处于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之外从事金融活动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中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合会是一种小组金融,它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带有互动合作性的民间金融组织。(2)临时借贷,主要是指亲友之间,农户与企业之间直接发生的有息或无息借贷活动。(3)专职放贷,主要包括私人钱庄、钱背、高利贷等,是一种间接借贷活动形式。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行为选择

通过分析,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时,又会作出何种行为选择呢?为了分析这一现象,构建了以供给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在对供给方规定相应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组织客户类型倾向作出说明。

(一)基本分析模型

1.模型基本假设条件

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利率为 i(不存在利率上限);贷款者需要付出相应的金融交易费用,其付出的金融交易费用为d[3],将d 单位化,使得 d∈(0,1);贷款者将资金投入农村借贷市场的机会成本为 d1;借款人取得借款后从事投资或生产,获得收益为 R,付出成本为u,其还款概率u取决于 i 和d;借款人运用贷款从事投资或生产的机会成本d0(R>d0≥0);借款人与贷款人都是风险中立者,当生产或投资项目失败时,借款人将不履行贷款合约,反之若成功,则会偿还全部的贷款。

2.基本模型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期望收益为:

y=u(i,d)(i—d)+[1—u(i,d)](—d)

=u(i,d)i—d (1)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期望收益为:

y=u(i,d)(R—i—m)+[1—u(i,d)](—m)

=u(i,d)(R—i)—m (2)

本文以贷款者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而需求方只要满足基本的约束条件即可。因此,基本模型可简化为:

Max u(i,d)i—d且u(i,d)i—d≥d1

u(i,d)(R—i)—m≥d0(3)

对于任意一个金融组织而言,若存在均衡的i*n,dn*则必然要求满足:

i*≥ (4)

i*≤ (5)

即可得:d*≤u(i,d)—m—d0+d1

从公式3和4可知,要使公式5成立,则要求金融交易费用d*、机会成本d1、机会成本d0以及付出的成本m必须较小,而还款概率u跟收益 R 必须足够大。

(二)农村非正式金融组织对不同类型客户的选择

非正规金融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通过长期的生活互动,放贷人对借款人有着充分的了解,他们依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决定是否放贷。同时,非正规金融只要付出少量的辨别成本,就可以对潜在的借款人类型进行区分,对他们实行不同借贷利率。

1.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的比较

富裕型农户,在非正规金融组织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情况下,其供求约束条件为:

(6)

一般型农户,在非正规金融组织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情况下,其供求约束条件为:

(7)

假设非正规金融机构对三种类型农户所付出的交易费用相同,农户还款概率u除取决于i和d外,还取决于农户的经济状况,那么在相同的情况下,富裕型农户偿还贷款的能力高于其他两类农户,即uaubuc;同时,我们还假定富裕型农户借款的机会成本要高于其他两类农户,因此,非正规金融组织在面对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时,会对前者提供较低水平利率的贷款。

2.一般型农户与贫困型农户的比较

贫困型农户,他们几乎没有生产能力,融入资金主要用于生活性需求,而这些用途是没有明确还款来源的[4],即uc0。对于贫困型农户而言,他们基本没有能力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其贷款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因此非正规金融机构在面对贫困型农户时,就有:

(8)

同时满足条件:

(9)

由上分析可知,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向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提供不同利率的贷款是最好的选择,不会向贫困型农户发放贷款。

(三)农村正式金融组织的客户类型倾向

农村正式金融组织不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若要对不同类型的农户进行筛选,要付出高昂的辨别成本。因此受成本的限制,正规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往往会要求农户提供相应合格的抵押品M。

1.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比较

由于uaubuc,因此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放贷给富裕型农户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对于富裕型农户而言,在统一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它所获得的效用跟其它两类农户相比是最低的。因为富裕型农户的还款概率高于一般农户型农户,双方要获得相同的效用水平,则富裕型农户就应支付较少的利率。由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受成本的限制,只能以相同的利率水平向不同类型的农户提供贷款。

即:ua(i,d)(Ra—i)—m

由模型分析可知富裕型农户、贫困型农户可接受的最高利率水平分别为:

与。由于富裕型农户具有较高的还款率,因此,两种农户之间所能接受的利率上限具有以下关系:。因此,若正规金融组织向所有贷款者提供的利率水平为 i,当时,所有的借款人都会申请贷款;当时,一般农户会申请贷款而富裕型农户将会退出正规金融借贷市场;当时,一般农户和富裕型农户就会退出正规金融借贷市场。

2.一般型农户与贫困型农户比较

正规金融组织在面对一般型农户与贫困型农户时,作出的行为选择与前一种情况的分析是相同的。贫困型农户接受的利率上限为:。由于贫困农户的,因而贫困型农户具有很高的利率忍耐能力,但是由于贫困型农户没有任何合格抵押品,因此,他们往往被排斥在正规金融借贷市场之外。

从以上分析看出,正规金融部门偏好具有较高还款概率的富裕型农户;在存在较高的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三类农户就会退出正规的农村借贷市场,这使得贷款合约达成的空间大大地缩小;抵押品的存在减少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不确定性风险,但是这会使得大部分的一般型农户跟全部贫困型农户退出正规的农村借贷市场。

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供需主体分析,认识到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并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需求者的贷款要求。基于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除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农村金融机构,这对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9.

[2]朱守银,张照新,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2003,(3):88—95.

[3]周立.两部门合作:农村金融体系形成的一般逻辑与中国经验[J].当代银行家,2005,(4).

[责任编辑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