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进展

2012-04-29王颖刘伟黄思敏

现代情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信息沟通资源建设信息不对称

王颖 刘伟 黄思敏

〔摘 要〕介绍了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运用于分析图书馆工作的概况,并综述了目前图书馆各类工作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出目前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诠释图书馆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信息服务活动的论文居多,且内容相似,深度不够;二是个别研究并未深入下去。最后提出,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导信息服务创新或深入分析图书馆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应该是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信息披露;信息沟通;图书馆

1 不对称信息理论及其在图书馆工作中应用的概况

最早研究不对称信息(Asymetric Information,有时又称非对称信息、不完全信息)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1970年,他在哈佛大学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著名的《次品问题》一文,首次提出了“信息市场”概念,分析了二手车市场的不对称信息。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代理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委托人),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而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必须花费经济成本。减少这种经济成本即意味着增加了收益[1]。这有力地证明了信息就是财富的论断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不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知识和信息,分别称为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隐藏行动可能导致败德行为,隐藏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两个核心内容。沈思[2]则根据产生原因把信息不对称分为水平性信息不对称和垂直性信息不对称。水平性信息不对称是由于信息传播的时滞性造成的。垂直性信息不对称则是指各人的认识高度不同,如受教育程度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别等[3]。

信息不对称理论来源于经济学领域,但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无处不在,因而近些年它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的关注。以“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非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作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截至2011年9月10日),检索结果按学科类别分组,分组情况显示,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高等教育、计算机软件及应用、新闻与传媒等多个学科领域广泛应用,图书情报工作中也不例外。对检索结果进行查重,并排除误检文献外,得到153篇文献(包括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从这些文献可以得知,我国图书情报界早在1997年就开始关注信息不对称理论。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李纲在《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的论文,将信息不对称理论介绍给图书情报界,但是并不涉及应用。1998年李运祥发表的《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文检教学》,1999年何晓丽等发表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读者获取信息的缺陷与对策研究》,2001年白君礼发表的《信息不对称下的图书馆服务过程分析》可能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图书情报工作中最早的应用。2001-2004年相关文献增长缓慢,2003年以后相关文献开始涌现,2007年达到最高峰,为27篇,2008-2010年均发文21篇。尽管图书馆传递文献信息本身上就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活动,但阅读上述文献可以发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图书馆活动中普遍存在,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解决图书馆工作中的不对称问题也成为图书情报研究的重要话题。

2 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信息不对称

2.1 文献采访中的信息不对称

文献采访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馆藏质量、读者服务质量。因此文献采访工作中,特别是图书招标采购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最受关注。

文献招标采购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分为两类。

2.1.1 图书馆采访人员与图书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相关文献对这种信息不对称讨论得最多。出版市场上图书数量呈几何数增加,文献信息随之增多,图书馆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很多好书未能进入采访人员的视野。在图书馆采访人员与图书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供应商为信息优势方,图书馆为信息劣势方。对于造成图书馆处于信息劣势的原因,高琦[4]所提出3个影响因子同样适用: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信息交流过程中存在噪音;三是信息不对称双方,图书馆和图书供应商即对相互沟通、信息交流的主观意愿。

图书馆可能不完全清楚供应商的供应能力、文献质量、售后服务水平[5],更不知供应商可能提供虚假资质,做出与实际不符的空头服务承诺,甚至删除无利、少利的图书,编制不完整的书目以赢得更大的利润[5-7]。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实质上属于期货采购方式,确定的只是“码洋”和图书大致的种类,具体采购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8]。也就是说,图书采购标书无法给出详细的货物清单和具体的交货时间,只能作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所以标书信息就是不可避免的不完全信息,这会影响到后面的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使不法书商乘虚而入,出现逆向选择问题[9],最终文献采访工作质量,可能就会出现到书率无法保障、到书周期长、图书加工和数据质量不稳定等弊端[10],结果是表面上图书馆获得了非常低廉的价格,实际上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8]。

2.1.2 图书馆采访人员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不对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采访人员对读者所需文献信息资源掌握不充分,造成盲目采购[11]。图书馆采访人员不去了解所属高校新设专业或研究所的课题项目及其相应的文献需求,不到读者服务部门了解各类书刊实际使用情况,也不到读者中去进行需求调查或请读者推荐新书、圈选书目,无法根据不同读者的文化层次、专业需求、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文献采购。而有些读者经常也不完全了解现有馆藏资源和采购经费、计划等,所荐所选书目对图书采访人员没有借鉴意义。一是只关注自身专业学科文献而不关心其他学科文献的选择;二是没有查询现有馆藏提供的已有文献书目信息;三是提供了不符合高校馆藏建设要求的书目信息[7]。最终结果可能是文献资源重复浪费、品种数量贫乏并存。

除上述信息不对称之外,还有一种需要引起图书馆管理者注意。在采购过程中,负责图书馆采购事宜的部分人员由于其利益目标与采购主体的利益目标发生偏移,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最大化[8],而图书馆对馆藏图书购置经费使用的监督不够,引发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12]。

2.2 特色数据库建设中信息不对称

特色数据库对于图书馆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为了在信息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图书馆竞相研发特色数据库,提供特色信息服务。在研发过程中,图书馆可能并不了解数据库开发市场已建成的数据库和已立项在建的数据库,导致重复建设[13]。信息不对称还让图书馆面对这样的尴尬:图书馆开发提供的资源用户不了解或不需要,用户需要的资源图书馆提供不了。

2.3 编目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编目工作中较少应用。郑妮[14]总结了3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图书馆编目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编目人员与用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图书馆用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其中,图书馆编目人员之间、编目人员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应引起编目人员的重视。

编目人员对著录法了解的程度不同和对同一种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的不同认识,直接导致编目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极易造成同一类信息资源的著录不一致的情况,导致误检和漏检[15]。

编目人员与用户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具体地说,编目人员并不了解用户的兴趣专长、检索习惯,在进行文献编目时,不能从用户的立场深入挖掘信息资源的特征;而用户对信息资源的编目了解程度有限,在拟制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资源时往往也不得要领。

2.4 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还存在于不同图书馆之间。许军林[16]指出,不管是从整个社会来看,还是从图书馆个体来讲,信息资源的分布总是不均衡的,不对称的;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就是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没有信息的不对称,信息资源共享也就失去了动力。从目前情况看,管理机制、政策法规、技术条件、信息能力、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等都造成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从管理机制上讲,我国图书馆分属为公共、科研、高校等三大系统,管理自成体系,相互封闭,缺少有机联系。从政策法规上讲,我国信息资源共享还缺乏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保障,随意性大,合作不易,协调艰难。从技术条件和信息能力上讲,一是各数据库平台和数据标准不统一,二是信息弱势方的信息技术条件和信息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地接收信息。从利益分配上讲,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立和保障参与共享各方的相对独立性和合理权益,难以激发其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或者是信息优势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进行信息垄断。从知识产权保护上讲,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促进知识信息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在无形地阻碍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加重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分布,成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17]。

3 信息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

3.1 流通和检索咨询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

大量文献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读者服务工作中的种种现象,最主要的是读者和图书馆(馆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邓佩珍[18]将其归纳为两类:信息掌握情况不对称;信息能力不对称。

信息掌握情况不对称通常是指读者对图书馆的馆藏结构、文献布局(包括图书分类和排架规则)、借阅办法和信息服务项目不了解,特别是对图书馆购置的数据库资源没有充分的了解,不清楚各数据库所收录文献和检索功能上的差异,以致不能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19-20]。李梅娟[21]、孙国霞[22]所做的调查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而图书馆并没深入地对各类读者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和长期的调查分析,没有真正积极探索读者服务工作的规律,所以对于读者的借阅心理、借阅特点、信息需求动态等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用千篇一律的办法指导所有读者利用图书馆[23]。当然,这里还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受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双重影响下,读者知情权意识极为淡薄[24],以个别图书馆采取的对读者的区别服务等更加剧了信息掌握情况不对称的程度。

信息能力不对称则是指很多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高效地检索、甄选有价值的知识信息,特别是不会运用分类和主题两个途径检索文献信息,查全率和查准率不高,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图书馆员大多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分类号、关键词、主题词的原理和作用,而且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数据库使用方面的培训,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术,但又不完全具备读者所需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这也会影响检全率与检准率[25]。

这两种信息不对称如不能解决,图书馆和读者之间就不能协调。图书馆做了很多工作,却不能让读者满意,得不到读者的认可,图书馆也就难以树立自己的形象,确立自己的地位。

3.2 科技查新中的信息不对称

科技查新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在查新委托阶段,查新员对查新项目不很了解,处于项目内容的信息劣势,而委托人处于项目内容的信息优势。查新委托方总是想获得查新机构的新颖性结论,因此提交查新委托单时,会尽可能隐瞒和模糊相关技术要点和查新点,隐瞒和模糊检索词和检索策略,隐瞒重要和密切的参考文献[26]。当然也有部分委托人不重视查新和不了解查新委托书的作用,导致委托书中描述的查新点过于笼统、重点不突出或描述内容过细、查新点过多[27]。这些都直接影响查新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查新实施阶段,查新员掌握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转而处于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导致对查新报告的高期望值和怀疑态度。个别委托人要求重新修订甚至推翻自己项目的研究内容,或仍以自己的主观了解来衡定项目的先进性,而不顾相关文献的客观描述[27],干扰正常的查新工作秩序。

3.3 情报分析中的信息不对称

情报分析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决策提供依据。但在信息爆炸时代,大量有用信息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错误和虚假信息也大行其道;竞争的加剧使搜集信息更加困难;情报来源的分散化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用于分析的情报往往由存在于多个信息资源的信息片断构成[28]。传统情报分析方法面临挑战,情报分析研究人员想方设法克服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对情报分析带来的影响,如采取片断情报分析法[29]、大情景图式下分析[28]、征兆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30]。

4 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

不对称信息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也普遍存在。如馆与馆之间、馆领导和各业务部门之间,各部门或馆员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1 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是为了解决资源无穷而经费有限的矛盾而提出的对策。共享合作的前提是充分占有对方的相关信息,在对等情况下开展馆际互借等业务活动[31]。但不管是系统内合作,还是区域合作,合作体内的成员馆都是独立的,参与合作共享是自愿的,合作体内部缺乏行政管理约束和监管,共享行为具有随意性。平时沟通交流少,受经济利益驱动时,信息优势方可能会隐瞒一些信息,阻碍馆际合作的资源共享的有效开展。

4.2 领导与业务部门、馆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图书馆领导者在制定工作计划和做出重大决策时,有时缺乏与业务部门、馆员的沟通,造成决策与实际脱节,或者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障碍,导致决策和计划无法顺利实行[32]。业务部门和馆员直接与读者接触,了解读者的意见或建议,但这些信息比较零散也不全面,不可能及时传递给管理决策者。

馆员劳动具有个体性、复杂性和工作地点分散性等特点,图书馆领导者对馆员的工作绩效做出准确的评价是比较难的。岗位绩效信息在图书馆领导者和馆员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一方面弱化了对馆员的制约,可能就会出现馆员不努力工作、偷懒等道德风险[33];另一方面,也会挫伤部分工作积极分子的工作热情。工作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得不到适当的激励,就会去寻找额外的补偿[2]。

4.3 各部门或馆员相互间的信息不对称

图书馆内部设有不同的部门,如流通部、采编部、信息服务部、网络管理中心等,虽然各有分工,但都有共同的目的——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是由工作分工等造成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二是各部门忙于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任务,忽视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如流通部对用户的借阅信息及需求信息相对较为了解,但却不了解文献的采购状况,而采编部门虽知道文献的采购状况却不知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34]。采购部门依据从网上或是留言中得到的不完全的读者信息,在工作中难免会存在间接的、片面的采购倾向,和读者的真实需求有时会有很大的失衡[35]。各部门或馆员相互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就难以形成合力,难以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5 解决各类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对策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分析有助于图书情报人员了解和理解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面对上述信息不对称现象,大量文献提出了建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

5.1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保障读者的知情权

大量事实证明,由于法制意识的淡薄,图书馆服务规章的制定和新的服务项目的出台没有读者的参与,实施前也缺少沟通,造成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图书馆和读者双方所掌握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读者权利被侵害和滥用现象的发生[35]。欧阳瑜玉[36]、陈静[37]都提出,我国应尽快出台图书馆法,并将规范信息披露的行为,从自愿披露到强制披露,使之成为强化图书馆向读者履行信息披露的外部约束力。刘宝瑞[38]则指出,要保障读者的知情权,事先让读者了解其权利和义务,行使权利的条件、方法和途径,避免产生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误会和纠纷;向读者公布馆员工作守则、服务质量要求与服务承诺制度,甚至请读者代表共同参与读者服务重大事项的讨论,对图书馆工作监督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立平等、和谐的图书馆与读者关系,使读者服务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5.2 加强信息沟通,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

加强信息沟通,是解决图书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不对称现象最佳对策。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良好的沟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图书馆了解了读者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提供读者所需的服务,而读者对图书馆有了更多的了解,便能够迅速准确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39]。图书馆应建立多种与读者进行信息交流的渠道,如印制宣传材料,向读者介绍图书馆的整体布局、馆藏分布、服务内容与方式;设立“图书馆宣传栏”,及时通报新书和新开展的服务项目,以便读者了解馆藏资源和服务[40];设立咨询台,使参考咨询馆员零距离地与读者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图书馆网站的宣传作用,实现网上沟通等;借助E-mail,QQ等网络通讯工具密切联系读者,开展网络参考咨询服务,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收集读者反馈意见,了解读者的个性化需要。肖凤玲[41]、夏晓慧[42]均提出借助学科馆员加强图书馆和读者沟通的思路。学科馆员深入到用户中,及时了解用户所需信息及图书馆所能够提供的信息,为不同专业学科的用户提供信息分析、信息获取的帮助与咨询,为信息不对称双方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

如在文献资源采购工作中,采购馆员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搜集图书市场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读者需求信息;采购工作结束后,采购馆员也同样要与各方交流沟通,了解书商履标情况和书刊利用情况等,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又如在图书馆内部,一方面可以实施馆务公开制度,让馆员了解图书馆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服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事项[43];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定期的业务交流会或岗位轮换方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让各个部门对图书馆各项业务有所了解,有助于消除减少部门分割、人员分工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44]。

5.3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在读者服务和信息服务中,馆员靠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等隐性知识为读者提供帮助,图书馆管理者无法知道馆员到底为此付出多少劳动,馆员可以隐藏行动;图书采购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样面临着道德风险问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由信息交流不通畅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但对道德问题无能为力,要最大程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要提高人的素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对图书馆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制订图书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细则,教育图书馆员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关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最大程度地遏制逆向选择,降低道德风险,抑制信息不对称的发生[45]。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抑制图书馆活动中各种可能的败德行为。

5.4 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工作重点也势必从日常的借还书服务转移到参考咨询、公众服务、读者培训和资源开发等高层次的服务上,馆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关系到图书馆和读者的信息对称与否的关键因素[22]。图书馆必须加强对馆员培训,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和信息处能力、服务能力,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5.5 加强读者培训,提高读者识别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实际上,对于读者在图书馆活动中处于信息劣势方,他们自己并不知情或者知道但并不以为然。很多读者因信息意识淡薄、不重视信息能力的提高、不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36]。因此,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用户培训不仅要使其认识到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及危害,更要增强其信息理论知识、强化信息意识,养成信息思维的习惯,更准确、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了解和掌握获取所需信息的手段和途径[42],使之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主动的信息寻求者,这样才能真正缩小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6 结 语

我国图书馆界主要是从以上几个方面研究了图书馆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成因。这些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诠释图书馆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信息服务活动的居多,这些论文内容相似,大都是面面俱到,但深度不够;二是个别研究并未深入下去,浅尝辄止。不过也有少量内容不错的论文。一类是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导信息服务创新,如王政军的《基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徐雪琴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思考》,李林平的《医院图书馆服务的扩展——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的探讨》,王芳的《医疗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医学图书馆职能新探》等;另一类是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深入分析图书馆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而不泛泛而谈,如周剑《图书馆外包质量控制的信号博弈分析》,杨晓秋等《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著作权问题策略研究》,符瑞锐等的《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以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为例》,赖荣辉的《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王芳等的《图书馆职业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分析》。这些应该是图书馆界研究信息不对称的发展方向,值得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百度.信息不对称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02679.htm,2011-09-30.

[2]沈思.信息不对称下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商业时代,2009,(16):69-70.

[3]孙娟.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非对称信息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5):56-58.

[4]高琦.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2005,(5):18-20.

[5]卢坚.信号传递与图书招标质量的有效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0):83-84.

[6]吴金华.图书市场信息不对称与图书馆权益保护[J].情报杂志,2002,21(3):6-7.

[7]鲁晓勤,申峰.影响高校图书采访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5):33-35.

[8]颜先卓.不对称信息与高校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1):90-92,108.

[9]王桦.从微观经济学探讨ERP中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购管理[J].情报杂志,2003,22(10):100-102.

[10]李霜梅.图书招标中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及有效控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8):134-136.

[11]韩菲,刘晓,董巧连,等.信息不对称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表现及对策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7,(9):94-95.

[12]冯济德.图书经费使用信息不对称的制度约束[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1):41-44.

[13]赵开慧.信息不对称对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影响及抑制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12):61-63,68.

[14]郑妮.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信息资源描述性编目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0):65-66.

[15]孙昕.文献信息描述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及对策[J].情报探索,2008,(2):10-11.

[16]许军林.异质性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与整合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2):41-45.

[17]刘金玲.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资源共享障碍成因分析[J].现代情报,2008,28(9):45-47.

[18]邓佩珍.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9,29(2):101-103,134.

[19]黄可人.信息不对称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4):14-15.

[20]陈善礼.信息不对称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与对策[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71-73.

[21]李梅娟.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7,29(2):101-103,134.

[22]孙国霞.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研究[J].现代情报,2007,27(3):159-160,163.

[23]秦晓珠.信息不对称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抑制策略[J].中国地质教育,2008,(2):115-118.

[24]龙晓虹.图书馆读者知情权及其保障[J].图书馆界,2009,(1):21-22,31.

[25]李玲.图书馆工作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7):104-106.

[26]方易仙,鄢朝晖.科技查新工作中不完全信息博弈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4):32-34.

[27]龙莉艳,张桂云,等.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3):44-46.

[28]陈愿,陈功.论大情景图式下的信息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4):495-497,501.

[29]张华.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片断情报分析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4):498-501.

[30]王永红.情报分析中的不完全信息现象及其对策[J].情报杂志,2007,26(6):54-56.

[31]王明华,陈卫华.图书馆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抑制策略[J]. 图书馆学研究,2004,(12):85-88.

[32]林郁.关于图书馆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5,(7):93-94.

[33]赖辉荣.馆员“劳动供给不完全”的新制度经济学解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6):8-10.

[34]程晓琳.信息不对称对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2006,19(1):27-29.

[35]孙岩.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J].河北科技图苑,2007,20(1):65-67.

[36]欧阳瑜玉.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的抑制[J].图书馆界,2005,(2):28-31,37.

[37]陈静.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资源信息公开探析[J].现代情报,2009,29(4):7-9,12.

[38]刘宝瑞,王卓.图书馆工作中的非对称信息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5,(5):92-94.

[39]詹雪梅.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抑制[J].龙岩学院学报,2007,25(3):140-141.

[40]常艳.试析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现象[J].情报探索,2010,(5):25-126.

[41]肖凤玲.试析图书馆与用户间信息不对称对用户权益的影响[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3):36-38.

[42]夏晓慧.论信息不对称与图书馆信息用户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2):35-37.

[43]白君礼.信息不对称下的图书馆服务过程分析[J].情报科学,2001,19(11):1125-1127,1134.

[44]祝新燕,黄爱华.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82.

[45]彭韵.信息不对称与医院图书馆服务流程再造[J].医学信息,2007,20(10):1805-180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信息沟通资源建设信息不对称
浅谈特高压输电工程铁塔物资供应管理新模式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现状及问题反思
企业管理协同变革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保定旅游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空中管制中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