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oet Leydesdorff与科学计量学

2012-04-29刘迪姜春林

现代情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引文分析

刘迪 姜春林

〔摘 要〕运用引文分析和信息可视化等计量学方法,通过对信息计量学家雷迭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学术成果的了解,从发表时间、相关学科、发表出版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阐述了其在信息计量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科学成果,并讨论了雷迭斯多夫的科学影响力及影响范围。可以看出,作为2003年普赖斯奖获得者,雷迭斯多夫在多学科都具有较高的造诣,尤其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雷迭斯多夫;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

雷迭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于1948年生于雅加达,是荷兰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博士、哲学硕士、生物化学硕士。1969年他开始作为化学技术的兼职教授,在1972年他开始了在阿姆斯特丹的职业生涯,他作为哲学系的教学助理教授“科学与社会”。1980年,他成为科技动态发展部的高级讲师,从2000年以来,在通信研究所任高级讲师。现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授。此外,他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一职。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以及创新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这种研究为详细说明知识动态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网络分析、信息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以及社会学。

由于雷迭斯多夫在理论方面的巨大成就,他担任了多部科学杂志的编委工作,包括《Scientometrics》、《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Informetrics》等等。其个人则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在系统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科学计量学和社会学创新方面,并有相关著作出版,引起了学术界强烈的反响。另外,他和Henry Etzkowitz一起,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螺旋模型,在2003年,其获得了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领域的最高奖普赖斯大奖,并在2005年获得了洛桑大学经济学院的荣誉主席。

1 数据来源

1.1 著 作

通过Loet Leydesdorff的个人主页,http:∥www.leydesdorff.net可以对Loet Leydesdorff的基本科技成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共有3部著作,分别是《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odeled,Measured,and Simulated》(《知识型经济:构架、测量和模拟》)、《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The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Knowledge-Based Society》(《沟通交流的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的自组织》)、《The Challenge of Scientometrics:The Development,Measurement,and Self—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s》(《科学计量学的挑战:科学交流的发展、测度和自组织》)。

1.2 论 文

为了全面研究雷迭斯多夫的论文发表情况,本文共采用了两种途径获得其曾发表的论文,一是,通过Thomoson Retuers公司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包括SCI、SSCI、A&HCI引文数据库)被公认为全球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能够提供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在Web of Science中的SCI引文数据库中,通过作者检索AU=“Leydesdorff L”,获得其所发表的SCI论文共18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7篇,第二作者发表27篇。二是,通过雷迭斯多夫的个人主页进行浏览并进行相应统计,从1970-2011年,其共发表了511篇论文,本文主要针对SCI数据库收录论文进行探讨。

2 数据分析

2.1 分析方法

为了充分对雷迭斯多夫的学术成果进行分析,本文采取了引文分析及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引文分析是根据文献间存在的相互引证的关系和特点,利用图论、模糊集合、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并达到评价、预测科学发展趋势目的的一种文献计量研究方法[1]。本文意在通过对雷迭斯多夫科技成果的被引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雷迭斯多夫的科学影响性,并通过被引频次相对较高文章进行分析,以梳理其主要观点与研究成果。

信息可视化(Informaiton Visualization)是近年出现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它能很好地利用人类对可视化模型和结构的获取能力,解决科技文献数据量过大、无法快速交流的问题,并通过可视化数据挖掘,发现隐藏在数据和信息背后的含意[2]。本文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对关键词频做了基础性分析,掌握了雷迭斯多夫的研究兴趣点的变化。

2.2 时间分析

通过对雷迭斯多夫科技成果的时间分布分析,可以了解其在不同时期的研究活跃情况。《The Challenge of Scientometrics:The Development,Measurement,and Self—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s》为其在2001年出版的,并在2003年,出版了中译本《科学计量学的挑战》;《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The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Knowledge-Based Society》出版时间为2000年,而《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odeled,Measured,and Simulated》则出版于2006年,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雷迭斯多夫先后有3本著作问世,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果。

图1为SCI论文的时间分布图,可以看出,SCI收录的雷迭斯多夫的论文,是从1987-2011年,而发表论文数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整体趋势,可以说,从1987-2004年发表数量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平均每年发表3~4篇论文,但是在2005年出现了一个较为大幅度的提升,发表数量达到了11篇,而在2009年则达到了最多的21篇,可以说明近七年为雷迭斯多夫的学术活跃期。图2为通过雷迭斯多夫的个人主页统计得到的论文数量,可以发现近五年,其发表论文数量增长较快,2011年已发表文献31篇,可以充分印证图1的结论,即近五年左右为雷迭斯多夫的学术活跃期。

2.3 学科分析

雷迭斯多夫作为社会学博士、哲学硕士、生物化学硕士,涉及领域相对较广,表1为其所发表SCI论文的前10个学科领域,可见在雷迭斯多夫的研究成果中,信息科学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共发表论文113篇,占总论文数的61.41%,其次为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科学等。从表1中可以看出雷迭斯多夫学科跨度较广,涉猎领域宽泛。

而雷迭斯多夫的《The Challenge of Scientometrics:The Development,Measurement,and Self—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s》是一本有关信息科学的专著,其中提出,信息计量学作为一种定量的科学,通过测量知识对原始的科学和技术理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书中指出,数学方法作为一种手段无论从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科学技术问题,并提出了科学传播的数学理论[3]。

而在《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The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Knowledge-Based Society》中雷迭斯多夫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是不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其发展了社会学交流理论,分析了交流网络的演进过程,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关系,通过这样一个相对特殊的科学交流理论来分析复杂的信息社会系统[4]。而《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odeled,Measured,and Simulated》是雷迭斯多夫对《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的延续,他进一步探讨了知识系统的社会学前景,并演示了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无论是通过测量或是提供模拟模型的形式,知识基础如何操作,并对三螺旋结构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释和剖析[5]。可以说,雷迭斯多夫的这两本专著,是跨学科著作,其中包含了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可以反映出雷迭斯多夫研究领域相对较为宽泛。

2.4 出版物分析

SCI数据库现收集各个领域的5 896种期刊,图3为Loet Leydesdorff SCI论文出版物分布情况,可以看到SCIENTOMETRICS共收录了其46篇文章,SCIENTOMETRICS作为科学计量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具有较高的科学影响性,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雷迭斯多夫的学术影响力较高,另外,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也收录了其40篇论文,这2本期刊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另外,RESEARCH POLICY、JOURNAL OF INFORMETRICS也分别收录了13篇和10篇文章。以此可以看出雷迭斯多夫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科学计量学、信息技术科学、政策研究,信息计量学等方面。

2.5 关键词分析

为了进一步对雷迭斯多夫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本文运用了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雷迭斯多夫所发表的SCI论文关键词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以中介中心性为排序标准,而所谓中介中心性往往衡量了一个节点作为媒介的能力,往往一个点中介中心性越大,其在网络中则占据了越为重要的位置。图4则是通过CiteSpace软件得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图谱中,其颜色与上方的色带一致,冷色代表较早时期的关键词共现,暖色则代表近年来的关键词共现分布情况。雷迭斯多夫所发表的SCI论文为1980-2011年,为了能全面又清晰的展现关键词分布情况,本文选取3年为

图3 雷迭斯多夫SCI论文出版物分布情况

单位。另外,图谱中节点越大,则代表其出现频率越高,而圈内的颜色及厚薄则代表其再不同年份出现的次数。为了使网络更加具有指向意义,在图谱绘制时,本文选择了中介中心性排序前30个的关键词,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雷迭斯多夫而言,其研究分为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以及21世纪之后,其中可以看到2000年之后其研究领域与90年代初期出现了部分重合,关键词主要集中在science(科学)、indicators(指标)等,其中介中心性较高,分别为0.55和0.23,可以说明科学计量学一直都是雷迭斯多夫的研究热点问题。而在2000年之后出现的关键词,如communication(交流)、knowledge(知识)、dynamic(动态)、technology(技术)等,虽出现较晚,但中介中心性较高,这与前文提到的其学术活跃期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看出其研究领域拓宽至社会科学,知识科学等范畴。而在90年代中后期,图谱中的连线主要集中于图的上方,但是其节点的中介中心性都较小。

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雷迭斯多夫研究兴趣点的转移情况,并有助于更进一步的了解其研究领域其研究前沿问题。

3 科学影响分析

3.1 引用情况分析

可以说在科学文献范围下,没有任何一片文章能够独立存在,文章与文章,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一个网络,彼此之间通过引用与被引用相联系。一篇文章被越多的人引用从一个方面即可以说明这篇文章得到了更多的

关注,更具有学术价值。而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文章被引频率越高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其学术影响力。

雷迭斯多夫184篇SCI论文被引用频次为2 491次,自引率为51.79%,自引率相对较高。作者自引可以说明其在某一专题上的研究方向及进展,是一种连贯性和延续性的体现[6]。另外,其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13.54次。图5为雷迭斯多夫SCI论文近20年来的引文情况。雷迭斯多夫的SCI引用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1992-2002年这10年,论文被引用频率相对较低引用情况相对稳定;2002-2006年,引用频率有了小幅增长;而从2007年开始,其论文引用频率大幅增加,并在2010年达到了峰值。表2为雷迭斯多夫SCI论文引文具体数量,在2010年达到了最高的459次,2009年为430次,可见近年来雷迭斯多夫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学术界更多的重视,得到了更多同行的认可,也产生了更大的科学影响。

另外,h指数是2005年8月,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J.E Hirsch教授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新指标。因与一些传统的指标相比,h指数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因此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其定义为:一个科学家的分值为h,当且仅当在他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获得了不少于 h次的引文数,科学家其他的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7]。而h指数的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论文数量,二是引证频次,二者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雷迭斯多夫的h指数为26,即有26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超过了26次,占所有论文的1/7,2001年普赖斯奖获得者Ronald Rousseau为35,Leo Egghe为19。

图6为施引文献的地区分布图,美国共有98篇论文引用了雷迭斯多夫的文章,其次为荷兰74篇,英国52篇以及中国51篇。可以看到在前10个国家中,包含了美洲、欧洲、亚洲等多个地区,故雷迭斯多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另外,除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剩下的国家均为发达国家,可以说雷迭斯多夫的研究领域更能吸引发达国家,而我国近些年来科技观念发展迅速,拓展了众多新兴领域,其中就包括科学计量学,科技交流,信息技术等。

3.2 文献分析

为了对雷迭斯多夫的研究前沿进行分析,本文对其被引频次较高的几篇文章进行了梳理。雷迭斯多夫与Etzkowitz H共同创作的《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Mode 2”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共被引用369次,可以说是雷迭斯多夫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之一,主要论证了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关系。文中提到了机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的重叠结构改变了原始的层级,而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也会诱导企业、国家之间的交流,最终导致了机制的演化,形成了大学、企业、政府的三方合作网络,所谓三螺旋网络与原有网络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为动态网络,是处在不断变化中,无论是大学、企业还是政府都在不断的变化自身的状态,力求达到最大合理化配置,而大学的研究功能可能也会更多的转换成为以实验室为重点的,知识密集网络的一种转换形式[8]。

《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leading nation in science》共被引用86次,被引频率排第二位,是雷迭斯多夫与我国学者周萍(Zhou P)一起创作的文章。文章介绍了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科技大国,论文引用率大幅增长,另外,我国在科学的关键领域也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文章提到,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地位已仅次于美国。另外,我国R&D经费一直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并且商业投入开始主导科研经费而非政府投入,说明我国政府已经能够有效的利用公共部门的研究潜力来增强我国知识经济实力。文章认为,我国会以一个更快、更深入的效果达到知识经济的终极目标,而政府的资助以及高技术含量的人力资源是最有力的保障[9]。

《Network structure,self-organization,and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共被引用69次,文章主要对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现象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科学国际合作是一个自组织网络,并通过运用网络分析工具及相关理论,解释了国际作者合作增加的原因,从理论与政策两个角度阐述了研究的意义所在[10]。

文献是一个作者思想的载体,也是其与学术界沟通的桥梁,通过对雷迭斯多夫几篇高被引论文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其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范围、运用方法、相关理论等等。

3.3 雷迭斯多夫对中国的影响

科学合作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范式之一,不同国家之间科学家的科学合作,一方面有助于科技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双方的科学影响力。雷迭斯多夫作为普赖斯奖的获奖者,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而对于中国来说科学计量学是较为新兴的学术领域,故其与中国科学家的科学合作必然对中国的学科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其SCI论文的统计,可以发现他与我国学者周萍有着非常密切的学术联系,周萍的工作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而雷迭斯多夫则为中信所的客座教授。在雷迭斯多夫的184篇SCI论文中共有9篇论文为与其合作论文,《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leading nation in science》、《Fractional counting of citations in research evaluation:A cross-and interdisciplinary assessment of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等文章,所反映的都是信息科学,计量科学等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其中几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也相对较高,一方面能够说明其在整个研究领域中影响力较大,另一方面也能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对中国的学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文章从多个角度对Loet Leydesdorff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可以说其是一名较为高产的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其从事科学研究的40余年中,他不断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从生物化学到社会学到哲学,再到科学计量学,可以说正是不断的知识积淀,不断的向新领域探索,使其有了更大的空间来创造新的研究领域。2003年的普赖斯奖是对其在信息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的承认和褒奖,也充分说明Loet Leydesdorff作为跨学科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慧敏.引文分析法的内涵及研究实证[J].编辑学报,2006,18(S1):174-177.

[2]Chen Chaomei.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Supp1.1):5303-5301.

[3]Loet Leydesdorff.The Challenge of Scientometrics[M].Universal-Publishers,2001.

[4]Loet Leydesdorff.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Universal-Publishers,2000.

[5]Loet Leydesdorff.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Universal-Publishers,2006.

[6]袁军鹏.科学计量学高级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7]张晓阳,金碧辉.高被引科学家h指数成长性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7,(6):407-414.

[8]Loet Leydesdorff,Etzkowitz H.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Mode 2”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

[9]Zhou P,Loet Leydesdorff.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leading nation in science[J].Research Policy,2006,(34).

[10]Caroline S.Wagner,Loet Leydesdorff.Network structure,self-organization,and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J].Research Policy,2005,(34).

(本文责任编辑:马 卓)

猜你喜欢

引文分析
2012~2014年F5000农业科学论文的引文分析
用于出版社学术影响力分析的三类文献计量指标探讨
用于出版社学术影响力分析的三类文献计量指标探讨
基于WOS数据库的近十年教育游戏文献分析
基于引文分析与内容分析的专利计量与评价的理论探索
《图书馆》2000—2011高被引论文统计与分析
基于引文分析的科研人员文献需求研究
提高引文分析中作者信息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进程
基于引文分析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