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益
2012-04-29王文娟
王文娟
“效益”在词典中的解释:名词,指效果和收益。我就“双案导学”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益。
一、复习
我们几乎在每节课前都需要复习,温故才能知新。复习并非机械的重复。复习什么?比起以抽象的方式复习,我更主张用具体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回忆,这样能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更易于记忆、理解及运用。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怎么复习?在教师组织下独立思考后,由“对子”之间进行,这样有利于让全员参与复习。先由“后进生”向“先进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由“对子”来补充纠错,这样反馈得快,增强了先进生的判断能力,提升了其修正能力,使全体学生都有亲身的体验,而不是做旁观者。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注意观察,走进学生,把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向全班报告,师生纠错、补充,真正提高了复习的效益。
二、预习
在充分复习基础上,让全体学生进行新的学习成为可能,再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益。这样做也许不如教师“讲”有“效率”,但从长远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去很多学生不重视看书,只是听一些经过老师反复总结了的、经典的方法或题目,考试时也许能取得较高的分数,但细究起来,有时“好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甚了解,而且对于老师没有讲过的题目一筹莫展。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并不太难,难的是把它讲明白、用灵活,这就需要预习中的功夫了。在预习中首先各自解决独立能解决的问题,小组不必讨论交流的过早;然后把问题用双色笔标识出来;课堂时间有限,不宜面面俱到,一些偏难的知识、题型可以在章末或阶段复习时再呈现,如果出现过早,则有拔苗助长之嫌。但也并非一堂课下来一点挑战性也没有,那样对尖子生不利。每节课的知识梳理后,余下几分钟时间准备一道“挑战题”,使学生的思维、思路得到拓展,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将上课的兴致延伸到了课下,这不仅没有增加学生负担,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题目课上先不急于讲解,待下节课的课前再抽学生到黑板上做。上课不求每道题都做完,但一定要把所练习的题型从根本上弄懂弄会!“对子”之间交流各自的想法,使一人一个想法变成每人多个想法,相互补充、相互纠错、相互鼓励、相互赏识、取长补短。有些难点的解决可以先在“家庭组”(就是本小组)交流,难度大的可以到“专家组”(组与组之间)交流后再回到“家庭组”,这显然增加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也可以由组内-老师-组内,最好采取前者。老师不能只停留在某一组内观察,要监控各组作必要的引领,使讨论不至于浮于表面或离题万里,每组的组长监测组内,使组内不许有“闲人”,真正提高预习的效益。
三、展现
最精彩的要算“展现”了,经过充分的预习,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想法,在预习中各组长要及时将交流情况汇报给老师,使老师尽快找到需要展现的知识点、方法或习题,由每组的1~2号统领,全员参与,可以让4号同学回答一些浅显的知识,跟住讲者的思路,使他们不至于被“遗弃”。有些稍难的知识学生讲得不透的,这样的部分最好还是由老师在学生预习后做“释难性”精讲。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平时每组的1号、4号同学被关注得多,而2、3号也许会被遗忘,那样他们会产生“反正叫不到我”的心理,会逐渐松懈下来,因此教师应不时地提问,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益。
四、知识梳理与知识运用
每道题讲完要有“总结提升”,说出它的易错点、关键点、知识点……总结解决问题的通法和数学思想,形成知识网,让学生触类旁通。
总之,数学的知识和能力就像双腿一样,只有都强壮了,才能健步如飞。通过每节课的锻炼,使学生在问题面前充满自信,提高数学课堂效益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