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
2012-04-29吕先锫王振青
吕先锫 王振青
【摘 要】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高校内审的地位、内审人员的素质、内审工作保障、内审业务、审计结果利用情况、内审未来发展、内审服务宗旨以及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审的重视度等高校内审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窥见高校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 现状调查; 未来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招生规模和校区规模不断扩大,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出现办学行为不规范、建设资金滥用、教学设备不完善、干部违法违纪、高校发展定位不合理等问题。此外,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深层次的变革,高校逐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发展与变革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①。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②。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加快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高校发展服务。
为摸清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3月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主要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以及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份,以从中窥见高校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政府教育部门设置了专门负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机构;有73.33%配备了负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专职人员;有60%的机关利用了高校内部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由此可看出政府部门在较大程度上对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全部的被调查者对未来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要程度均认为非常重要。通过与前面的数据比较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未来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情况
通过对高校审计机构设置情况和审计部门分管领导的调查可以基本了解高校对内审的重视程度。首先,审计机构设置情况的调查结果为: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的占78%;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的占22%。其次,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情况是:书记占1%,校长占26%,副书记占51%,副校长占22%;审计机构直接由书记和校长领导的占27%,由副书记和副校长分管的占73%。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高校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且有27%的审计机构直接受书记或校长领导,审计地位较高,保证了审计的客观、公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受到普遍重视。但是,有22%的高校审计机构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说明部分高校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的职能认识不足。审计机构的分管人为书记、副书记等党委成员的占52%;为校长、副校长等行政领导的占48%。该数据表明了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级别的分管领导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开展工作时的权力支持。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情况
(一)审计人员的来源
总体上,审计部门人员来自高校招聘的占43%,财务部门调入占29%,其他部门调入占28%,没有临时聘用情况。说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高,互补性较强。高校毕业招聘的人员对审计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创新性较强,但缺乏工作经验;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调入的人员有工作经历,业务能力较强,但新审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审计人员来自高校招聘和其他部门调入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并且保证审计质量。
(二)审计人员数量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高校审计部门全职工作人员共有574人,均值为7人。与全部在校生均值28 697的比例为1:4 099。具体来看,全职人员10—16人的占22%,5—9人的占51%,1—4人的占27%,比例最大的是5—9人。数据显示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审计人员不足、审计人员工作任务重的状况。审计人员的缺乏将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审计的质量。
(三)审计人员学历
高校全职的审计人员中本科毕业的占50%;硕士毕业的占37%;博士毕业的占5%;其他情况占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2%,反映出高校审计人员学历较高且结构比较合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素质比较高。
(四)审计人员技能
总体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具有高级职称(含高级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的占45%;具有中级职称(含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的占48%;具有CIA资格的占7%。说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比较高,有利于审计业务的拓展和职能的转型。
(五)审计人员工作年限
整体上,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上、5—10年(含5年)、3—5年(含3年)、3年以内的人数比例均在25%左右,差别不大。5年及以上的占55%,说明多数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工作时间较长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容易受到固有工作思维和模式的限制,创新方面有待提高等。5年以内的占45%,说明新进审计人员占比较大。
四、高校审计工作保障情况
(一)审计方式的选择
调查显示,在审计方式使用方面,全部被调查学校使用了事后监督审计;使用了专项调查审计的比例为90%;使用了事中控制审计的占79%;使用了事前预防审计的占51%。在审计方式重要性方面,其重要性由强到弱排序为:事后监督性审计、事前预防性审计、事中控制性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无论是采用审计方式最多的还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学校都比较重视事后的监督性审计,虽然事前、事中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相对事后监督审计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仍不足。
68%的高校已经使用审计软件;16%的高校准备使用审计软件;15%的高校暂时没有使用计划;1%的认为没有必要使用。数据表明,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依然不足。审计信息化是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内部审计需要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拓展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三)审计经费
审计经费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和审计质量的基本保障。被调查高校中,85%的高校审计经费可以保障审计工作需要,15%的高校存在审计经费不足问题。
(四)审计部门职权
调查结果显示,审计部门拥有的主要职权为建议权(98.77%)、资料索取权(97.53%)、调查取证权(83.95%)、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51.85%)、处理处罚权(12%)。资料索取和调查取证权是审计独立性和准确性的保证,数据结果表明了审计部门基本都获得了这两项权利,但是,拥有调查取证权的比例不到84%,说明有部分院校审计部门调查取证权缺失。没有调查取证权,何谈审计工作的开展?通报或公布审计结果权可以提高审计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审计结果得到广泛关注,从而促进问题的整改,然而,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的比重仅为51.85%,说明高校审计信息尚未完全公开,应该进一步赋予审计部门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使信息更加公开透明。12%的处理处罚权不利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和整改措施的贯彻实施。
五、高校内部审计业务情况
(一)内部审计项目主要来源
审计项目主要来源比例最大的是学校下达,占68%;审计项目来源于本部门立项的占26%。学校下达和本部门立项之和为94%。说明审计部门主要满足了学校内部要求。审计项目来源于本部门立项的只占26%,也表明审计部门工作主动性不强,被动项目较多,主动服务意识较弱。
(二)审计部门的日常业务
总体来看,开展工作最多的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占90.77%;其次是工程造价审计,占72.31%;再次是基建工程跟踪审计与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占46.15%。说明外部法规要求的审计业务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学校内部自身需要的审计业务范围偏窄。
(三)审计部门开展的新业务
审计部门开展过“提供内部控制相关的咨询服务”业务的占87.32%;开展过“风险评估和控制”业务的占26.76%;开展过“管理审计”业务的占71.83%;其他的占15.49%。按比重大小依次为提供内部控制相关的咨询服务、管理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说明内审新业务在高校内审中逐渐受到重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主动转型,但开展的项目不多。
(四)审计业务外包情况
总体中有77.5%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外聘了社会中介机构或人员。在外聘过审计机构或人员的高校中,外包审计业务占全部审计工作的比重为5%~90%不等,平均约为40.65%,进一步证实高校内审机构人员不足,工作繁重,单独依靠内部人员无法完成规定的工作。调查问卷显示,审计业务外包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审计工作中。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复合型知识人才。因此,审计队伍应该由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专业结构较为单一,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建设工程方面的人才缺乏。
六、高校审计结果公布和利用情况
(一)审计结果公布
调查结果显示,有专属的审计网页且公布审计结果的占26%;有专属网页而不公布审计结果的占58%;无专属网页但通过其他网页公布审计结果的占6%;无专属网页且未通过网页公布审计结果的占10%。总体来看,只有32%的高校在网上公布了审计结果,68%的高校内审结果未予公布。内审部门未公布审计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独立性较弱且没有建立制度性的规定。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高校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效果。
(二)审计报告出具份数
审计报告出具份数为2份、3份、4份、4份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2%、24%、14%、50%。内审机构出具4份及以上审计报告(除本部门留底外)的比例约为64%,少于4份的占36%,数据说明审计报告使用部门较少。有三分之一多的高校出具的审计报告份数少于4份,存在审计结果利用不足的现象。
(三)审计报告使用部门
在使用了审计报告的部门中,被审计单位比例达97%;组织人事部比例为85%;纪检部门比例为67%;校务会比例为57%;其他相关部门比例为59%。审计报告首要使用部门调查结果为:校务会,占44%;被审计单位,占27%;组织人事部,占17%;纪检部门,占12%。审计报告使用部门主要集中在被审计单位、校务会、组织人事部和纪检部门,表明审计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审计结果对高校的管理、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七、高校内部审计未来发展
(一)高校内审未来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未来高校内审发展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治理结构,占33%;管理方式,占30%;民主监督机制,占26%;建设环境,占11%。高校治理结构、高校管理方式和高校的民主监督机制三个因素几乎各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高校治理结构被认为是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而高校的建设环境被认为对内审工作的影响不那么明显。
(二)主要应对措施
针对未来高校内审的影响因素,被调查者认为:第一,应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占61%;第二,加强理论研究交流,占15%;第三,拓展业务范围,占13%;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占8%;其他方面,占3%。有过半数的高校内审部门认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是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首要武器,反映了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八、高校内部审计服务宗旨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免疫系统论”,高校内审未来应树立服务理念,建设“服务导向型审计”。关于内审服务宗旨,调查结果为:为学校发展服务,占88.89%;为学校管理助力,占61.73%;为学校规范尽责,占62.90%;其他方面,占2.47%。说明高校内部审计过去主要是为学校规范尽责,未来应该拓展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和为学校管理助力。笔者认为,未来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宗旨是:为发展服务,为管理助力,为规范尽责。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S].http://wenku.baidu.com/view/98574537b90d6c85e—
c3ac649.html,2009.
[2] 潘银兰.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思路[J].会计之友,2010(4):60—61.
[3] 天津师范大学内部审计研究所.天津市高校内部审计状况与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2011(2):24—28.
[4] 陈晓钢,曾令如.论审计免疫系统对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新启示[J].会计之友,2009(9):78—79.
[5] 贾丽茹.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24):29—31.
[6] 刘博,安广实.“免疫系统”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8):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