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鲈无公害淡水健康养殖技术
2012-04-29林星
摘要:介绍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无公害淡水养殖的环境要求、苗种选择与培育、成鱼池塘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等。
关键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无公害养殖技术;淡化;驯化
中图分类号:S96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3-0564-03
Pollution-free Healthy Farming Technique in Fresh Water of Lateolabrax japonicus
LIN Xing
(Putian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Putian 351100,Fujian,China)
Abstract: This work reviewed th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 seed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pond breeding manag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echniques in fresh water of Lateolabrax japonicus pollution-free farming.
Key words: Lateolabrax japonicus; pollution-free farming technique; desalting; domestication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又称鲈鱼、海鲈、七星鲈等,隶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花鲈因其具有广温、广盐、生长快、适应性强、病害少、效益好等特点,适合于各种形式和各种水质(海水、淡水)的养殖[1,2];且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能滋补强身[3],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我国传统海、淡水池塘养殖的主要养殖品种。
花鲈淡水商品鱼的养殖,对丰富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提高淡水鱼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淡水池塘养殖鲈鱼迅速发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出口创汇前景看好。随着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产健康、优质、无公害的鲈鱼,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水产品,成为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本文根据莆田市花鲈淡水养殖经验,结合国内渔业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花鲈无公害淡水健康养殖技术,以期为广大养殖用户更好地开展花鲈养殖提供参考。
1养殖环境要求
1.1场地选择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交通运输方便,无直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有害废弃物或其他污染源排放的地(水)域作为花鲈养殖场地。养殖环境条件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 18407.4-2001)的规定。
1.2水源和养殖用水
养殖地的水源应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的要求;养殖用水的感官指标准(色、嗅、味)、卫生指标等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和《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2-2001)的规定。
2鱼苗淡化和培育
2.1苗种选择
选购全长4 cm以上、规格整齐、活动力强、无畸形的花鲈变态期幼苗为养殖苗种。人工孵化的花鲈鱼苗一般是在盐度为2.2%的海水中孵出,因此,鱼苗放养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淡化处理和驯食。
2.2淡化池
花鲈淡化一般在4 m × 4 m的方形水泥池(水深为0.8 m)中进行,并配有进排水管道,水位由溢水管控制,放置充气管进行充氧,每2~4 m2布置1个气石,保证溶解氧在6.0 mg/L以上。放鱼苗前应对池壁和养殖常用工具先用3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和冲洗,然后用淡水冲洗,再向淡化池中加入与购苗地相同盐度的海水备用。
2.3淡化
将花鲈鱼苗用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投入淡化池中暂养,放养密度为400~500尾/m2,待其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摄食后开始淡化,每天抽掉一部分池水,然后缓慢注入淡水,使其盐度稍有下降,淡化梯度为每天盐度降低0.2%[1]。据陈文忠等[4]报道,鱼苗在整个淡化过程中,盐度越高时,降盐对鱼苗的应激作用越小,在盐度较低后,降盐对鱼苗的应激作用反而越大。因此,在鱼苗淡化时盐度的降低是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一般每天盐度降低不得超过0.4%[5]。大约经过7~10 d的淡化处理,池水的盐度在0.05%以下时鱼苗已经能够完全适应淡水环境。
2.4驯食
淡化期间为防止花鲈鱼苗间的相互残食,应及时提供新鲜、适口、充足的饵料,尽量使鱼苗饱食是养好花鲈的关键。鱼苗刚入池时,以投喂新鲜鱼糜为主,投饵的范围应大些,保证所有鱼苗有摄食的机会,2 d后可在鱼糜饵料中拌入粉碎的花鲈稚鱼人工配合饲料,并逐渐加大配合饲料的比例,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15%。当鱼苗全长达4.5 cm左右时,开始投喂花鲈稚鱼颗粒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8%~10%;鱼苗全长达5~8 cm时,可在稚鱼颗粒配合饲料中混入适量幼鱼颗粒配合饲料投喂,并逐渐加大幼鱼颗粒配合饲料的比例,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6%。待花鲈个体逐渐长大,活动能力增强后,开始逐渐驯化其定点摄食。淡化和驯食期间每天投饵4次,投饵时间为7∶00、11∶00、15∶00、19∶00,每次投饲后0.5 h清理残饵。投饵时先用工具拍打水面以引起鱼苗的注意,然后慢慢均匀泼洒饵料,以保证鱼苗都能吃饱。经1个月左右的强化培育,花鲈全长可达9 cm以上,即可转入成鱼养殖。
2.5培育管理
2.5.1水质管理花鲈喜欢在清洁、溶氧量较高(4~6 mg/L)、透明度30~40 cm、pH 7.0~8.5的水质环境中生活,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是十分重要的。水质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①鱼苗刚开始放养时,池塘水位应控制在0.8 m左右,以后逐渐加深;随着鱼体的生长和鱼池载鱼量的增加,池水应保持在1.5 m左右;②坚持每天换水,换水量为池水的30%~50%,高温季节和天气骤变时应加大换水量,同时增加水位,防止水温过高(花鲈生长适宜的水温为20~24 ℃)影响花鲈摄食和生长;③根据水体溶氧变化规律和天气情况,适时使用增氧机增氧;④淡化和驯食期间应定期用生石灰消毒水体,改善水质。
2.5.2病害防治鱼种培育期间,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发现鱼病应及时诊断、对症治疗、合理用药,不使用违禁药物,并严格执行休药期。
3成鱼池塘养殖
3.1池塘准备
3.1.1池塘条件良好的池塘养殖环境是预防鱼病和提高养殖产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成鱼池塘养殖应满足:①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池塘底部平坦、沙泥质底、不渗水,淤泥厚度小于0.2 m;②池塘面积在300~700 m2,池深1.5~3.0 m,进排水方便、设计合理;③配备专用的进排水系统,在进、排水口处用尼龙筛绢网过滤,以防野杂鱼进入;同时每600~700 m2水面配备1.2 kW的叶轮式增氧机1台、3 kW的抽水泵1台,以保证池塘增氧和随时更换新水的需要。
3.1.2清塘消毒养殖花鲈的池塘最好经过干塘、清淤与暴晒等处理,这样不仅能保证良好的水质,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扩大池塘水体空间。花鲈苗种入池前10~15 d用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进行消毒,以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暴晒3~5 d后开始注水,水深以1.0~1.5 m为宜。
3.2鱼种放养
花鲈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形正常,鳍条、鳞被完整,体表光滑、无病无伤、游动活泼、逆水游动能力强。一般体长10 cm左右的花鲈鱼种放养密度约为75 000~105 000尾/hm2。放养前要对鱼种进行药浴消毒,以防病害入池,一般可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鱼体5~20 min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 min。
3.3养殖管理
3.3.1饵料投喂成年花鲈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为:蛋白质45%~50%、脂肪13%~18%、碳水化合物15%~20%、维生素及矿物质等[6]。王友慧[7]使用营养成分分别为水分9.98%、粗蛋白41.73%、粗脂肪10.98%、粗灰分11.87%的人工配合饲料养殖花鲈,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目前莆田市在花鲈无公害淡水健康养殖中主要使用花鲈颗粒配合饲料,从养殖效果来看,使用专门的花鲈颗粒配合饲料完全能够替代鲜杂鱼等动物性饵料,且具有绿色、环保、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等特点。
鱼种刚入池时应全池投喂饵料,以保证所有花鲈均能摄食足够的饲料,之后逐步减少投喂点,并开始驯化其定点、定时摄食。投喂前先用固定器皿敲击产生一种特定声响,然后向食台投饵,以形成条件反射,每天投喂3~4次,每次30 min,经7 d左右的驯化,使其形成在水面聚群抢食的习性后转入正常投喂。一般情况下,水温低于18 ℃时,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3%,每天投喂2次;水温18 ℃以上时,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5%,每天投喂2~3次;同时还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合理调节投饲量及投喂次数。
3.3.2水质调节水质控制是无公害水产动物养殖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保持良好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花鲈的重要保证。花鲈放养初期,池塘水位可以稍浅,以便尽快提高水温。随着花鲈鱼体的生长和鱼池生物量增加,水温逐渐趋于正常,此时应根据池水的颜色和透明度进行水质管理。水质管理的主要方法有:①勤换水。尤其在养殖中后期,每天的换水量应达到30%以上。②勤增氧。随着鱼体的生长,开动增氧机的次数应逐渐增加,尤其在高温天气和养殖后期,白天要开动全部增氧机进行增氧,夜晚也应开动部分增氧机增氧,保持池水溶解氧量在5.0 mg/L以上。③勤消毒。高密度养殖的池塘底部有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有害物质浓度高,池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在高温天气时尤其严重,这也是鱼体发病的重要原因,而适当施用生石灰和微生物制剂可除去池水中的氨态氮和亚硝态氮,保持良好的水质。
3.3.3鱼病防治鱼体发病主要是养殖环境恶劣、饲料变质或缺乏营养以及外界不良刺激等因素所致。因此,在花鲈池塘无公害养殖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减少对鱼体的各种不良刺激;提供优质的饵料,确保鱼体健康生长,以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常见疾病及其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应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可从以下几点来预防疾病:一是定期加注新水;二是科学使用增氧机,使池底潜在的致病因子释放出来;三是定期泼洒生石灰,既能调节水体pH,避免养殖水体酸化,又能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病菌,还能释放淤泥中的无机盐,起到肥水的作用;四是经常清理残饵、死鱼、杂草及水面垃圾,定期清洗和消毒各种养殖工具等,并保持池塘周围环境安静;五是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应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2)执行,严禁使用标准中禁用的药物如孔雀石绿、痢特灵、氯霉素等,并严格遵守各种药物的用量及休药期等相关规定。
3.3.4日常管理俗话说,“三分放,七分养”。花鲈养殖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做好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疾病防治等工作外,还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每天巡塘2~3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正常情况下,花鲈在池塘中下层活动,从水面很难看到鱼的活动,如果发现鱼在水体中上层无力游动,则很可能是缺氧或发病的先兆。二是记录好养殖日志,按《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的要求完整记录鱼种放养、投饲、用药等相关情况。三是每隔15~20 d抽检花鲈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日投饲量。
3.4适时收获
及时了解市场情况和花鲈生长情况,确定起捕时间。在2~3月份放养的花鲈,养殖300 d后每尾规格可达500 g左右,一般在当年10月份后即可陆续收获。上市前应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2)中有关休药期的规定,及时停止用药,并停饵吊养3 d[6]。收获时,因花鲈生性凶猛,鱼体娇嫩,捕捞时容易受损伤,因此,整个捕捞、挑选、过磅过程均应小心操作,尽可能减少花鲈的活动及干露时间。
4小结
1)花鲈无公害淡水健康养殖应从水质、饲料、渔药等方面规范养殖[1,8]、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应规范饲料投喂和药物使用,降低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保证良好的生态效益。
2)花鲈鱼苗淡化过程中的盐度控制。鱼苗的淡化过程必须待鱼苗能够正常摄食饵料后才能开始淡化,淡化时要保持盐度一直降低,不可反复。如果盐度降低超过0.4%时,将会造成鱼苗应激死亡[4]。
3)花鲈鱼苗有严重的互残习性[4],防止鱼苗培育过程中的自残是提高淡化成活率的关键,全长为4 cm的鱼苗即可吞食全长3.5 cm的鱼苗;在饥饿时,同规格的鱼苗也会互相残食。因此,在育苗过程中应尽可能将鱼喂饱,并及早按规格分选进行分级培育。
4)为了提高饲料效率、降低饲料系数,饲料投喂量要视花鲈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季节灵活掌握,同时要适当延长喂食时间。
参考文献:
[1] 吴小明. 花鲈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综述[J].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39-42.
[2] 刘兴旺,张海涛. 花鲈淡水池塘标准化养殖技术[J]. 中国水产,2008(6):42-43.
[3] 忻元扬. 水产健康养殖概述[J]. 科学养鱼,2006(5):82-83.
[4] 陈文忠,赵国翠. 花鲈鱼苗淡化及驯化技术的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150-152.
[5] 丁雷,刘柱石,宋锦. 花鲈的生物学及淡化养殖技术[J]. 水产养殖,2003,44(3):11-12.
[6] 蔡良候. 无公害海水养殖综合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 王友慧. 花鲈大规格鱼种淡化培育试验[J]. 水产养殖,2005, 26(3):19-20.
[8] 白美萍,李桂云. 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措施[J]. 河北渔业,2003(4):22-23.
收稿日期:2011-11-25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11S0015)
作者简介:林星(1967-),男,福建莆田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养殖研究工作,(电话)13850292836(电子信箱)linxing6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