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2-04-29方达福方向亮方永阳赵知维
方达福 方向亮 方永阳 赵知维
摘要:介绍了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的县情概况,分析了阳新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阳新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3;S-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3-0629-0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Yangxin County of Southeastern Area of Hubei Province
FANG Da-fu1,FANG Xiang-liang1,FANG Yong-yang2,ZHAO Zhi-wei2
(1.Yangxin Bureau of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nce,Yangxin 435200, Hubei,China;
2.Yangxin Bureau of Specialty in Hubei Province,Yangxin 435200, Hubei,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condition of Yangxin county of southeastern impoverished mountainous area of Hubei province, and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Yangxin County. Furthermore,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proposed.
Key words:Yangxin coun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w-carbon agriculture.
黄石市阳新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湖北省东南部,四周与蕲春、武穴、通山、咸宁、大冶和江西瑞昌、武宁接壤。该县是鄂东南百万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但受困于灾害频繁、基础薄弱、科技滞后、生态失衡之干扰,始终未摆脱“贫困山区县”的帽子。与周边县市相比较,农业发展优势不突出。因此,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倍受人们关注。本文就县情概况、农业生产现状特点、可持续发展对策3个方面进行思考,与相关人员商榷。
1县情概况
1.1多山之乡,百湖之县
阳新县境内峰峦叠翠,河湖交织。父子山横陈县北,七峰山等十余座大山绵亘县西、南边界。长江流过县东北边缘,富水河自西向东横穿县境,网湖等百余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县中部及沿江滨湖地域多平原、岗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1]。
全县辖21个乡、镇、场、区,拥有土地面积2 780 km2,其中山地14.770万hm2、水面4.484万hm2、耕地4.362万hm2,自然构成“六山两水两分田”[1]。全县总人口102.3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8.90万人[2]。
1.2资源丰富,典型突出
阳新县水资源总量达32.62万m3。地下矿藏有金、银、铜等10余种金属矿和煤炭、硫磺、红土、膨润土等14种非金属矿,素以“矿乡”著称。名贵野生动物有中华鲟、白鳍豚、春鱼、银鱼等20余种。珍稀植物有银杏、红豆杉等多种。药用植物有明党参、吴茱萸等。
境内风景秀丽,名山名洞甚多,古文化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如半壁山、银山、王岭、坡山、凤栖洞、飞云洞、石屋洞、石浮鸟岛;网湖湿地鸟类保护区、七峰山生态旅游区、王英仙岛湖风景旅游区;猪婆岭等7处新石器遗址;燕子筋等8处商周遗址;彭德怀旧居、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和各种烈士墓群等101处,为大革命时期牺牲的20万名烈士树立了丰碑,名垂青史的“烈士县”为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1]。
1.3县域经济稳中有升
近5年(即2006~2010年,下同),阳新县年生产总值分别为68.75亿、78.56亿、96.47亿、97.15亿、110.71亿元,农林牧渔业年总产值分别为22.84亿、22.99亿、32.26亿、35.40亿、41.29亿元,年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7 951、9 020、12 002、11 635、
13 468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为2 583、
3 083、3 660、4 029、4 559元[2]。县域经济平稳上升。
1.4区位优越,交通发达
该县具有濒临长江、地处鄂赣两省交界的地理优势。近几年来,交通发展很快。水路有富河、长江航运直通重庆、武汉、上海。陆路有106国道、富阳省道、大广高速、福瑞高速、武厦铁路和乡村公路贯通全国。
2农业生产现状特点
2.1境内气候特殊性——亚热带北缘地区季风区
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在加快,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环境(如大气、土壤、水)和生物等的影响以负面为主[3],导致亚洲地区25年来水稻减产1~2成[4]。
依据我国果树带的划分,阳新县处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5]。因此,阳新县既具有亚热带季风区的“共性”,又具有亚热带北缘季风区的“特殊性”,对农作物种植、引种等更具有境内气候的严格敏感性。阳新县年均温16.2~21.0 ℃,年降雨量
1 281~1 821 mm,无霜期240~300 d。绝对最低气温
-11.0~-1.1 ℃,7月平均气温27.7~29.2 ℃。雨量充沛,但分配极不均匀,常常有洪涝和干旱发生。阳新县气候温和,但往往有周期性冻害威胁常绿果树和农作物。该县历年的经验教训使干群长期以来对中央和省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不信任”(时有该晴来雨、该暖来冻、旱涝急转、暖冻无常现象),验证了鄂东南地区气候的“特殊性”。中稻是20世纪阳新境内最大宗粮食作物,为了顺应气候的“特殊性”,群众自觉改为“早二季”。这一特性引起的灾害频发、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导致阳新多年来未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2.2基础设施脆弱性——农业产量难提高
阳新县在20世纪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河湖堤坝、江堤、大闸、排水站等多处(个),终因投入不足、年久失修,其效益功能大打折扣;有效灌溉面积虽有1.8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5%,占耕地面积的52%,但泵站老化、渠道断链淤塞,致使排灌效益微不足道。面积、工农业总产值均占80%以上[6]的富河流域水旱隐患影响最大,大水大旱时的畜牧、水产业及其生态链受害最重。丘陵山区的灌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果、茶叶、旱作物和高山蔬菜的发展。富河下游的“水袋子”、“虫窝子”(血吸虫病重疫区)仍未彻底根治。
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导致农作物产量不稳,单产徘徊不前。近5年来,全县6万多公顷粮食作物单产只有4 590~4 860 kg/hm2,其中夏收作物单产仅
2 280~2 355 kg/hm2,秋收作物单产4 920~5 190 kg/hm2。水稻单产未突破5 700 kg/hm2,甘薯单产仍维持在5 250 kg/hm2水平之下。棉花、油料、芝麻单产都在1 500 kg/hm2以下。拥有2.86万hm2淡水养殖面积的“水产大县”,水产品产量仅在5万~9万t之间。猪肉产量在3万t左右徘徊。水果产量未突破3万t。茶叶产量逐年下降,由300余吨下滑到262 t。对水敏感的蔬菜瓜类单产仅有1.5万kg/hm2,总产量在30万kg上下徘徊。
2.3产业布局不稳性——农业发展不平衡
农业产业布局、农产品转化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省市属农场优于国省道线乡镇,丘陵山区乡镇农业发展较滞后;新农村建设点与一般乡村组相差较明显,示范推广速度慢;大面积发育于第四纪红色酸性黏土和石灰岩碱性板土作物种植单一原始性与小面积发育于河湖相冲积物中碱性壤土的规模化高产性相距很大,山坡地改造与平原地农业发展很不平衡;10万劳动大军外出的“打工经济”对农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田地荒芜面积逐年上升,个别村组荒田荒地荒湖面积达1/4以上,原来有些违背生态规律的农业开发区至今还闲着;由于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家庭困难程度的差别,村组之间粮食、水产、畜禽、水果等专业致富冒尖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户与一般农户的经济状况差距越来越大,也加剧了农业布局的不稳定性及其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2.4作物布局随意性——拳头产品难壮大
因缺乏“科学发展原则、区域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布局、试验示范引导”,农民在种植作物布局上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绿肥和其他豆科植物等养地作物减少,根深耗肥作物增加;好田好地复种指数降低,水田双季稻改种单季中稻,纹枯病严重、产量低的太湖糯等品种面积逐年盲目扩大,优质稻大米品牌因“小而不大、少而不精”难以在市场立足;蔬菜多熟改少熟,兴国宝塔湖春潮牌湖蒿、军垦南瓜等生态名牌因耕作不当、土壤酸化、产量低、供货不足而前景堪虞;油菜、油茶因分散种植的随意性,大部分原材料靠外地进入,富川油脂等绿色食品品牌、富川山茶油——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等拳头产品面临危机;苎麻种植面积逐年递减,国际知名的品种“细叶绿”逐年隐退;柑橘、茶叶、畜牧、水产等省内外知名品牌及其相关拳头产品和进一步扩大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规模等问题都处在“有认识、壮大难”的十字路口。
2.5污染现状严重性——生态平衡调控难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意识淡薄,重视不够”、“规划缺位,管理落后”、“投入不足,扶持乏力”,造成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生活污水总量上升,中小企业粉尘排放、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有增无减,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的严重性、生态失调的难控性日益加剧。特别是近年来的农业生产发展,如“农业新品种更新”、“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不断提高”、“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化肥、农药、农膜、激素、渔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等因素,导致畜禽粪便排放污染、饮用水源污染、部分水域富营养化、土壤耕作层破坏等农业资源污染加重[6]。2010年全县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达到了0.138 9亿t、279.913 1亿m3[2]。
2.6农技推广断层性——农业技术入户率低
近几年农技推广断层性突出体现在全县所有乡镇农技站的解体,新成立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使其既不是有事业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又不像有创收来源的民办企业集体。导致全县农作物种子、植保、土肥、环保、特产、农机等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难以推广到村、组,农业技术入户率低。原来有文凭、有职称和业务熟悉的农业科技人员分解到了文教、司法、行政等部门,有的外出打工。临时组合的“农技服务中心”懂业务的人员稀少,不少单位是返聘内退和已退休的老年科技人员。单位的性质决定了难以招聘和引进年轻的科技人员,这种农技推广现状成为农业生产现状的主要诱因。
3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立足县情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农业强县
立足山水、矿产、农林、旅游、交通等资源优势,学习近邻,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抓住机遇,强化县域经济建设。
加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推行“三大合作”(农村专业合作社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机制,按照“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原则,进行三置换(以地换房、以地换地、以地换股),破解土地流转之困局,以解除“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和“名牌消失、大县难迈”之突出矛盾。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体制,壮大“苎麻之乡”、“花果之乡”、“阳新豚(番鸭)之乡”、“阳新猪(狮子头)之乡”、“金竹云雾茶乡”和“水产大县”、“油茶大县”、“油菜大县”之成果,依托黄石“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加快城乡经济建设总体推进步伐,走可持续发展、平衡增长之路,尽快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3.2 立足农业特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3.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护农益农措施提高思想认识,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水产设施的建设和修复,血吸虫疫区的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同时,要确保护农、惠农、益农、强农等政策性、技术性措施及时到位,如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积极响应与规范性操作;强化技术指导,按月制定主要农作物、鱼类防减灾对策与自救措施;政策性主要农作物(水稻等)种植保险;粮、棉、油、果、蔬、猪、鱼等惠农政策性补贴;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低产岗地改造项目补贴;贫困山(湖)区移民安置政策补贴。增强设施建设、政策措施、技术指导的顺利配套实施,为迅速提高农作物、特产、水产、畜牧的单产、总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3.2.2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发展低碳农业在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及境内气候特殊性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遵循气候变化规律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制定农业生产措施,走低碳农业之路。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在农业领域推行温室气体减排,采取措施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转变生产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7]。
减排二氧化碳的农业措施主要有: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测土配方科学合理施肥、改造中低产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投资项目,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粮食蔬菜核心功能区、生态畜牧业区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节能,推广无公害农业生产,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广少耕、免耕及残茬覆盖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减少农田和畜禽养殖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等)、推广新型高光效农作物品种、推广高效低碳种植技术(垄作免耕、节水灌溉、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及其综合防治与统防统治等)、农作物秸秆综合高效利用、推广农村能源沼气工程及其“种—养—加—沼—肥—粮”主体优化模式等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产业链[8]。
3.2.3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拳头产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克服产业布局不稳定性、作物安排随意性,以《县域立体功能规划》为基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做好沿江设施蔬菜产业带、沿河优质油稻产业带、沿湖水产养殖产业带、沿路立体农业产业带、沿坡农特产品产业带、农场特色农业产业带、乡村休闲农业产业片、库区生态旅游产业链、老区红色旅游产业群等文章。着力推进优质水稻、双低油菜、湖蒿、金竹茶叶、优质苎麻、优质柑橘和山野菜、山野果、紫色甘薯、食用菌、杂交猪等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河蟹、黄颡鱼、小龙虾、南美白对虾、鳜鱼、黄鳝等名特水产板块。努力打造“油茶之乡”,提升民营经济层次,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增收种植模式,着力培育富川山茶油、金银花等特色农业拳头产品及其跨越式发展。
3.3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3.3.1分步实施,完善体系高度重视和采取切实激励措施解决农技推广机制断层性及入户难问题;多渠道、多措施引进专业人才到基层;分阶段实施、逐步恢复或创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关心下一代,搞好传帮带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行农业操作、植保、农机等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组织学会、协会“科技联姻”工程,推行农民致富“金桥”工程,建设“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推进农科教结合,培养科技示范户、村组致富带头人。
3.3.2保护生态,防止污染重点搞好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江河湖水域保护,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农业内部污染、防止中小企业“三废”污染,抓好乡村清洁工程示范,保障农民生态环保权益,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大地绿色覆盖率,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湖北阳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Z].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 黄石市统计局.黄石统计年鉴(2006-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1.
[3] 田涛,陈秀峰.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4):23-25.
[4] 佚名.全球变暖导致亚洲地区25年来水稻减产1至2成[EB/OL]. http://www.foods1.com/content/967354/.
[5] 赵知维,方永阳.我国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生态环境与果树持续发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6,4(S):124-125.
[6] 何中坚,明振洪,徐尤华.阳新县富河流域农业环境现状与污染防控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S):56-58.
[7] 李兆伟,王燕,甘爱国.依靠科技发展低碳农业[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6):23-27.
[8] 方达福,方向亮.阳新县农业生态村建设的下屋模式与效益[J].湖北农业科学,2003,7(S):72-73.
(责任编辑王贵春)
收稿日期:2011-09-09
作者简介:方达福(1938-),男,湖北阳新人,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电话)138720779936(电子信箱)6547405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