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奥运时期河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力问题探析

2012-04-29哈增红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就业力体育专业河北省

摘要:大学生择业是在理想与现实、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追求个性与社会规范等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在北京奥运会结束的时期,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社会转轨阶段,具备现代体育发展理念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出现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学校、学生三方面必将形成合力,围绕新时期的体育发展目标,树立以提升“就业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不断夯实体育生的实力根基,不断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体育生的职业能力也将推动体育经济和产业以及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后奥运;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力;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105—04

Abstract:It is a difficult way for the graduates to find a good job, which is a proces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for example,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the social—demand and the self—strength, the individuality and the standard, and so on.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from a large to a strong power of sports 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re exists an inevitable demand of the times for the high—quality,sports,personnel with modern conception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elevate the employment—ability of the graduates majoring in spor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economics and to advance the progress of mass sports in China.

Key words:post—Olympic period;majoring in sports;graduates;employment—ability

北京奥运会这一全球的盛会向世人展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奥运新理念,它的完美谢幕使得体育人的角色定位从单纯培养人类个体体能、体力、体质的教育者和践行者转变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交流者。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发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动员令,为新时期体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03—0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类)“后奥运时期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编号:HB11TY005)。

作者简介:哈增红(1973— ),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China

式的转变,体育产业的产值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都对新时期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就业力才能满足时代要求,是体育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1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就业力的定义和内涵是有所变化和发展的。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内有学者认为就业力具体包括:就业观、核心能力、职业成熟度三个方面。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力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观的确立、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顺利就业和可持续进行职业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体育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比如专业知识及技能、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等。软实力是指核心竞争力,和硬实力比较,它是一种隐形的持续职业生涯乃至终生的影响力,包括价值观、职业观、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素质、再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等。

硬实力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基础能力,软实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是择业竞争和职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千差万别,软实力越发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和面试、笔试的时候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作为招聘员工的重要指标。

2 后奥运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新型的体育人才

奥运圣火的传递,表达着追求完美地现代人对力和美的礼赞,在北京奥运盛会上,体育人完美地演绎了新的身份特征——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交流者。现代体育事业需要的体育专家需具备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文明的传播者的素质与能力。新型体育文化人应具备厚重的知识积累、自觉的文化意识、开放的学术视野,并能够在动与静、刚与柔的结合中体现力量美、人格美。这一目标是站在时代高端,世界视野之下,对体育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挑战生命极限,而且要进军知识的高地和文化的高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 哈增红 后奥运时期河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力问题探析

No.3 2012 后奥运时期,学校体育工作者重任在肩。从1985年开始的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城市有1/4的男生是“胖墩”。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1]。学校体育教师肩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也肩负着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通过体育活动把体育精神植入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中去,打造90后学生的健康阳光的身心的历史使命。体育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教艺娴熟、品德高尚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他们必须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掌握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作为在育人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体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实施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基础。后奥运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师资,拓宽体育教学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

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令人瞩目,相比之下,群众体育长期以来存在发展不完善、发展步伐慢、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体育人口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距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尚有显著差距;年龄结构呈马鞍型,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育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年人群;群众体育的一大特色是以参与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的锻炼活动为普遍的形式,活动点从事的锻炼项目中,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秧歌占据了前几位;自由活动的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还是长跑和长走。这些体育健身活动缺乏专业指导。为适应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需要,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模做出了规划:“到2015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以上;到2020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5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5万以上。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以体育为载体的商业活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各种健身场所迅速兴起,健身消费成为新的时尚;竞赛表演业日益活跃,奥运会、亚运会、全国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的市场广阔,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国内联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ATP网球大师杯、国际汽联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逐渐成为著名品牌,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和庞大的观众群体[2]。但是与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体育产业的人才建设还相对滞后,存在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国际化、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不熟悉国际化体育产业运作方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中指出“加快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体育教育培训,多渠道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高等体育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3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

3.1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力现状

社会处于转轨阶段,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扩招的影响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合理都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城乡差别大的现状使得毕业生更愿意投身机会和信息多的城市,尤其是体育产业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正在起步发展中,直辖市、省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成为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首选之地域。虽然基层缺乏专业的体育师资,但基层的信息资源、社会保障落后致使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宁愿选择在城市的中小企业进行灵活就业,非专业就业。在麦克斯调查中,面向事业单位培养师资的体育教育专业也列为最难就业的十个本科专业之一。“人职不匹配”现象折射出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体育院校应把提升学生就业力提高到战略高度。

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劣势。部分体育生只是为了拿文凭而上了体育院校,并不热爱体育。职业观模糊,职业方向不明,缺乏职业规划,好高骛远和妄自菲薄不同程度存在体育专业学生意识之中,自我评价不准确。学生角色向准职业人角色转化不到位,缺乏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认知;加之长期的运动训练造成体育生学习习惯被破坏、学习兴趣缺失,职业能力中最突出的再学习能力缺乏根基;知识储备少,人文素质缺乏,职业成熟度不够,求职能力欠缺。体育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为勇气可嘉但理性不足,逻辑思维不差但语言内涵不够丰富,进行职业思考和求职准备时,很难把自我认知、专业背景、社会发展与应聘的岗位联系起来,提炼出自身的优势,恰当地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

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多年体育运动训练已经把体育精神植入到他们的血液之中,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挑战超越,长于团队协作,坚韧隐忍的性格、良好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以及外形的俊朗,内心的阳光,都是面对激烈职业竞争时的优势。专业知识与技能越来越成为融入并激活团队的优势。这些优势也不断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社会的肯定。

3.2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力缺失原因分析

应试教育和高考招生制度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世界观、价值观、健康、道德、人格、创新型思维方式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高招中很难体现或落实。校方和家长对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寄予厚望,但往往被应试教育评价的现实击退。体育生高考的体育测试的内容与实际能力、品质的培养缺乏合理的相关性。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和发展,学校建立的市场反馈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挂钩不够紧密。由于研究力量不足导致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对就业市场数据的分析不够准确合理,加上社会转轨阶段,市场变化速度快,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培养周期长等因素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学校的培养目标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不能只满足现实需求,更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炼,教学内容和模式需要进一步更新和升级。就业指导与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很多体育院校没有真正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全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师资力量不足,指导水平有限。

4 提升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措施

4.1 政府方面

国家财政应加大对群众体育及体育人才培养的投入。在财政扶持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社会体育辅导员这一公益岗位纳入政府编制。此外,应持续增加高校对体育人才培养的投入,让高校把精力集中在高级体育人才培养上。大力发展体育经济,因为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将会给体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以体育劳务、赛事组织、场馆建设、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为重点,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推广和人才流动方面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推广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作用[3]。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同然出现结构性矛盾,体育教师社会需求显示:我国每年需求体育教师约12 000人,而体育教育专业在读学生目前已达10万余人。体育教育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国家应减少体育专业招生计划,慎重扩大社会体育、体育管理、休闲体育专业招生计划。

4.2 学校方面

学校必须将提升学生的就业力纳入高校整体建设规划中, 加强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与判断,加强市场的调研与反馈。把夯实学生就业竞争力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去,抓贯彻,见成效。学校要思想统一,以群众体育发展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为己任,做好“教育、体育与社会现实与发展”的对接。根据地域特征、学校的综合实力,做好学校发展定位,不断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围绕体育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体育社会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旅游、大众健身、康复体育、残疾人体育、运动处方、人体生命科学、体育管理等专业及课程建设。通过联合培养方式,借助当地经济类、管理类或其他综合类院校的优势资源,提供国际体育管理前沿的系统知识与实践经验,开发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和输送急需的体育产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体育经济领域的高等体育院校优质师资。加强校企联合,丰富教学实践环节,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培育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完善职业指导与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根据职业理想落实学业规划。

4.3 学生方面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职业和专业认知,选择适当的职业目标,主动参与竞争。加强对体育内涵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体育既是一项身体活动,同时还是一种教育手段,体育作用于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发挥着健身、强心、益智、乐群的突出功效,完善人的自身并影响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塑造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1]。充分认识到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融合互动。充分认识到体育本身就是一项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树立职业和专业信心,不断夯实自己的实力根基。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好知识与能力对接和转化。在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储备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体育专业学生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着眼,除了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升实践能力。利用学校弹性的教育计划,斟酌选课科目,应加强计算机、外语、管理、逻辑、公关等内容的学习;主动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精湛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市场的发展应有清醒的认知: 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两大市场将进一步拓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场馆服务、博彩娱乐、体育康复、体育旅游、体育用品销售、体育中介服务等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

在养成学习习惯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由于特殊的运动经历,体育生在文化知识学习面前往往表现为浮躁,坐不住。在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压力下,体育生必须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造。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学生协调联动。相信在后奥运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体育经济和群众体育的繁荣,体育专业学生能够抓住市场机遇,赢得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刘鹏.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OL].http://www.ahradio.com.cn,2012—02—16.

[2]杨强.体育强国展战略的思考:突破与不足——基于《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0,(8):36.

[3]范佳音,邓寒梅. 四川省体育经纪人协会的构建与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10,(6):12.第28卷第3期2012年6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Vol.28 No.3June 2012

猜你喜欢

就业力体育专业河北省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新经济时代下两岸毕业生就业研究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提升高职船舶涂装专业就业力的人才培养架构创新研究
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中的应用
关于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隐性逃课现象的分析
如何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