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体育的尽性意蕴
2012-04-29杨虎智
摘要:当前学校体育的问题在于偏离体育本身。而体育本身,就是体育之所是。对学校体育本身的思考应从重外在工具理性向重内在本体回归,凸显其终极的本真意义。学校体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尽性”应是其意蕴所在。“体育的尽性”是注重人的独特生命的体育,是面向完整人性的体育,是自主自由的体育,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它是以实现人本主义的体育理想为最终目标的一种体育理念。
关键词:学校体育;尽性;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95—04
Abstract:The problem of current physical education lies in that it deviates from physical education itsel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tself is the ess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flections on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its internal functions instead of external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emphasizing the ultimate and natural mea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social activity that aims at promoting peoples wellbeing,and “humanity” is the marrow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uniqueness of human life and embraces all humanity.It is free and enjoyable.It is a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at realizes humanism, the ultimate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humanity;utilization;humanism
学校体育是什么,这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而真正的学校体育,必须立足于其本身,获得自身的本质。因为只有学校体育本身才能真实完全地包含并赋予其本质。所谓“本身”,决不是仅仅现成的和恰好在此持存的东西,而是首先意愿成其所是的东西。可见,学校体育本身,即学校体育之所是。学校体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要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更多的是要对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作出得当的思考,而“尽性”应是学校体育的意蕴所在。
收稿日期:2011—08—29
作者简介:杨虎智(1974— ),男,湖南临湘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Changsha 410205,China
1 对“尽性”的一般理解
1.1 尽性是人的一种特性
何谓尽性?尽,就是充分实现和全面发展;性,包括人性和物性。所谓尽性,是指充分发挥自身的本性,进而发挥他人和万物的本性,以得其所。孔子在论语中就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孔子看来,人与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由于习惯不同才差的远了。《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看来尽性就是尽人之性。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对于人性概念,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伦理学大辞典》把人性定义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的总和与概括。”它侧重于人之为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性,“人性乃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属性:它既包括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之特性;又包括人与其他动物共同的人之动物性。”于光远最推崇的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玩。”他认为顺应“玩”这个天性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而体育运动正顺应了人的这种天性。同时我们应看到,人有肉体,又有灵魂,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肉体属于物质本性,它连通着自然世界;灵魂属于精神本性,它连通着超自然世界。在这两种基本看法中,前者把人物化,归结为物质本性,如“人是机器”的观点;后者把人神化,归结为精神本性,如“人是纯粹理性”的观点。两种观点相互对立,其原因是由于把人性看作是单一不变的本性,并由此形成了形式逻辑的“非此即彼”的思维范式。而人的生命是一个系统,它已经不是单维性的,而是双重化的、多维性的生命。人既有与动物相同的生命,这是物种规定的本能生命;又有人自己创生的自为生命,这属于人的自主生命。人在生理上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心理上除理性、意识之外还有非理性、无意识等因素,如灵感、直觉、意志、情绪等等,人的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人是物质和精神的合成统一体,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育应顺应人的这种本性。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 杨虎智 试论学校体育的尽性意蕴
No.3 20121.2 尽性是人的一种享受
享受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上帝把这种本能塞给了世界上的每一位过客,生命便在这种本能的驱动下,得到认识、开发和利用。体育运动的本质是使人感到自由和愉悦,这是体育的最高境界。人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自主劳动,有意识,会思考,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成果。虽然人这种动物与其他动物一样都要动,但人比其他动物高级的是,它是一种体育动物。
“肢体在大脑的支配下,已经演变出无数的绝活。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绝活还能分出个高低上下。”跑步、登山、踢球、体操……我们无一不在享受着运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不光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说真的,比之其他动物,人类一点也不傻。人类早就算明白了:别说这辈子,就是下辈子,谁能见到百米跑六秒的人,跳远能跳二十八米的人,马拉松能三十分钟跑完的人,标枪能从中国投到美国的人?不可能!人的肢体永远斗不过数字。可是人类为什么那么执迷不悟,花这么大的心思,说白了,玩的就是——精神。“精神胜利是人类永远的胜利。”在运动中人尽情享受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体育给人带来的这种享受是任何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它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贫富,让人们尽情享受。正因如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才有如此大的魅力,体育运动才会在全球推广。
1.3 尽性是人的自由发展
追求自由是人的一种特性,体育运动可以摆脱任何控制、压力、限制,它完全沉浸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下。尽性,就是使人成为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在一定意义上讲,尽性与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观点类似。马克思在论述个性的发展时认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实现“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尽性则是在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主动性的基础之上,注重促进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
2 我国学校体育本质的追问
2.1 学校体育中的两种误解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教育家们的普遍关注。教育家们将体育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方式。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习惯于片面、孤立地看待体育,在学校体育中普遍存在两种误解。
一是把体育视为“育体”。持这种观点的人常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体育的功能联系起来,认为“健身功能是体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是决定其它功能的基础。”笔者认为,对体育“育体”的直接功能认识可能与对体育的狭义认识相关。袁敦礼曾谈到:“盖以一方面达到健康之方法,不仅限于体育,而另一方面除健康之外,体育因有更重要之目标也”。在学校体育中健康不是目的,而教育则是更重要的目的。因为“体育与达到他种目标时附带得到健康。”所以“体育为达到教育目标之最好方法”,说明了学校体育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正如袁敦礼所说:“体育不过为教育之一种形式或方法。其欲以体育离教育而独立,标榜其特殊效能,是不知教育,也不知体育者也。”袁敦礼先生的体育观,将体育与其他各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已经超出了体育的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由于体育中的独特性使得体育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智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好方法。他指出:“体育虽不能尽一切教育之能事,然如无体育则不成其为教育,……体育为其不可缺之一种方法”。
二是把学校体育的本质看作是一个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特殊的学习过程,体育学科的工具性得到普遍认同。这种“知识本位观”在历次体育教学大纲中均有体现,曾一度被视为“传习式体育”,是一种“技术教育”,“只管运动技术的传习而不管身体如何的体育” 有“十分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运动技术的精细性”而“忽略了发展体能、锻炼身体、教育学生等任务之蔽。”“传习式体育”将体育知识视为一种凝固的、可化约的、可组合的东西,课程的文化传承使命与机制只是被赋予教育文化复制的功能。传承的意图只在于“掌握”,即所谓的“学会”,而不是文化的“生成”,更远非是“人文化成”,它使教育只停留于浅层次的认知阶段。这表现在:体育知识被凝固、化约、组合成一种僵化、凝固化的知识技能,由于缺乏文化的内化和升华机制,不能产生启迪、振奋、激励的效应,致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人们的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是技艺化的、非人的、抽象的,肯定自然对人的优先性,忽略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意志价值。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趋势,使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科学主义倾向日趋严重、体育课程中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弱,从而抹煞了人和自然、人和物、价值和科学、人生意义和自然因果之间的性质区别,无视人自身的特殊性,把人等同于自然现象。
2.2 学校体育应关注“现实的人”
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历史现象,也必然应该同其他历史科学和一般的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必须从顽强的事实出发现,“从历史上和实际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关系出发”,来确定自己的逻辑起点和初始生长点。而逻辑起点和初始生长点不是“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也不是“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一些现实的人”,是“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能动的生活”着的人。概言之,就是“现实的人”。
在追问学校体育本质时,似乎都在给学校体育照相,而照的相只能启发和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照相得再好也不是事物本身。他们的定义和理论,只是我们认识学校体育本身的参照,千万不能当教条,更不能当作学校的本身或全部。对这种现象,波普尔有一段精彩之言:“当把‘哲学问题是什么性质作为‘哲学是什么的抽象形式来描述时,我暗示,当前关于哲学本质的无益争论的一个原因就是天真地认为有所谓‘哲学或者‘哲学活动这样一个东西,它具有一定的性质、实质或‘本质。”这与学校体育本质的争论也是一样,都是一个没有统一结果,也不会有和不该有统一结果的争论。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其基本主张是“回到事实本身”,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还原方法启发我们:学校体育首先应把人,尤其是自己摆进去。否则,没有人的体育,不是真正的体育;体育是人的体育,相对于人来说,一切外在的条件、环境都是次要的。一个真正的人,除了有健康的体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育必须使人尽性。
3 学校体育的尽性意蕴
什么是体育的尽性意蕴,它包括哪些要素和特征?体育的尽性包含丰富的内涵。如果说“现实的人”是体育本身的基础,那么,体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尽性。尽性,就是使人成为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
3.1 体育的尽性注重人的独特生命
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我,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正如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孪生兄弟,相同的遗传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实践给予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发展,形成不同的个性。在学校体育中如果无视人的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就必然会导致学生主体性的消失和个性的泯灭。整齐划一的教学标准化的考试和技术传授,只会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并制出“千人一面”的机器人。因此,学校体育应把人从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沉睡中唤醒。按照康德的伦理学精神就是:“永远把每个人看做是他自己的目的,永远也不要仅仅用他作为达到你目的的手段。
3.2 体育的尽性面向完整人性
人的属性可相对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人的自然属性包含有生理要素和心理要素两个层面。同样,人的社会属性也包含有物质性的要素和精神性要素。而完整的人意味着体育应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发展,既关注体育对人的生物作用,又关注体育对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作用。它是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是使人达到内在和谐与外界和谐的统一,使人充满内在欢乐和游戏精神。使人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达到个人与集体或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体育致力于健全人格的养成,致力于人与生活的互动,为着人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因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3.3 体育的尽性倡导自主自由
体育的尽性是建立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之上,尽情抒发情感的体育。“自由”一词在西方产生于古希腊奴隶制社会,拉丁文Libertas,意思是“从被束缚、被虐待中解脱出来”。自由是人的类本性。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是说,当人的活动或劳动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时,人就被异化了,从而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类本性。人的类本性,也就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规定性,区别于动物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规定性。因而,人的类本性也就是人作为人的基本规定性,失去这种规定性,人就不再是人,而堕落为动物。自由体育对于生活来说“既非必需,亦无实用”。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因此,自由体育强调体育学习不需达到职业水平,而是教会人们享受闲暇。我们不能成为运动员,但我们可以热爱运动。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勤劳和闲暇的确都是必须的,闲暇比勤劳为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获致闲暇。”
体育的尽性把自由看作是人的本性。体育的尽性是自由体育,它关注体育的人文价值,关注受教育者精神的完善,关注体育活动的过程,关注使人具有宽厚、扎实的体育基础。一句话,关注人本身。中国学校教育发展到今日,“自由精神”、“个性解放”已成为一个呼之欲出的主题。无论学校教育是否愿意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自由精神”作为“时代精神”一个部分,作为美好的“人性与人权”的一个基本要素,它已经进入学校,来到学生中间。“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真实地向我们走来了。这个时代需要能在多样、变幻的社会风浪中把握自己命运、保持自己追求的人,需要靠这样的新人来创造未来。”
尽性强调自主即把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它表现出尊重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选择性(而不是盲从性)、自主性(而不是依赖性)、能动性(而不是被动性)、创造性(而不是守旧性)。在尊重、理解、激励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不是限制人、压抑人、阻碍人的发展。体育的尽性注重充分发挥体育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体育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4 体育的尽性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兴趣被定义为“喜好的情绪”,即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其中情绪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产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兴趣是指人在遇到对自己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从事对自己有吸引力的活动时所产生的偏好、兴奋的心理状态,它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美国现代教育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与那些缺乏热情、兴趣的学生以及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无趣的学生相比,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学习效果也更好。”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我国教育学家程颐指出,“教人为见其趣,必不乐学”。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所说的“乐”指的恰恰就是兴趣。也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学生对所学科目或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时,积极性就会高涨,从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心不在焉,学习效果也差。以上古今中外这些名家名言都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可见兴趣在求知活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体育的尽性就是使人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人性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彰显出人们对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体育的尽性是焕发学生生命意识的,是培养学生生命情趣的,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是展现动态生成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它强调的是体育应成为一种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是问寻课堂的生命价值,塑造完美人格,实现人本主义的体育理想为最终目标的一种体育理念,更是学校体育的意蕴所在。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上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0.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54.
[3]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0.
[4]梁二平.肢体的游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1—2.
[5]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9.
[6]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M].上海:上海勤奋书局出版社,1933.
[7]林笑峰.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C]∥东北师大体育文集,1980.
[8]于长镇.体育教学论[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1:72—7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11]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1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10.
[13]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01.第28卷第3期2012年6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Vol.28 No.3Jun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