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教师其实是个“懒汉”
2012-04-29徐宜秋
相信不少教师在上实验课时会有这样一个共识:上一堂实验课无形之中就等于上了一回“战场”,因为实验室比教室大得多,且实验台上肯定提前摆好了很多实验药品和器具,学生一进入这样的环境,课堂秩序就难以控制,教师得用比平时高八度的声音去维持。
一次,我正在实验室里“咆哮”,老校长进来了,说是听课,实际上是来帮我维持秩序的。
下课了,我直喊累,老校长笑道:“我在一旁看着你上课更累。你一边帮学生找实验材料,一边点评学生实验结果成功与否,一边维持课堂纪律,我就看见你跑上跑下,来来回回的在我眼前晃动。”
我很无奈:“没办法啊!学生找不到实验材料,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才是最成功的,更要花精力控制课堂秩序啊……”
“怎么不能?你试过吗?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舍不得,舍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舍不得让学生去管理学生。你要是提前培训了几个学习小组,实验材料就可以由他们帮着找,实验结果也可以让他们帮着你鉴定,甚至课堂纪律都可以帮你管得好好的!”我赞同地点了点头。
老校长接着说道:“人家都说,妈勤了孩子就懒,我看你就是这样的,学生为什么会说话、走动,还不是因为你没让他们的手动起来,忙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忙起来,思维活起来,这样他们哪还有时间去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回想起李庾南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整堂课李老师说的话并不多,可学生却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交流,李老师一直神定气闲地站在学生中间,用很温柔的声音进行着至关重要的穿针引线式的点拨,看李老师上课真是一种享受。
的确,教师若在课堂上把自己搞得很忙,留给学生忙的时间就短了,教师累了还在其次,主要是学生要学的东西、要体验的东西也就少了,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偷点懒”。因为,真正高明的教师在课堂上其实是个“懒汉”。
一次,为了上好《根的形态》一节公开课,我花费了一周多的时间精心备课,可一堂课下来,学生一脸茫然,很难将根同具体植物挂起钩来,这与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我当时好懊丧,暗暗责怪学生太懒了,不能很好地配合我。
静夜反思,魏书生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感触颇深:“我这个当老师的就特别‘懒,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我决不插手;学生经过努力或合作,能自己找到答案的,我决不相告……”我也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着“偷点懒”。再上《根的形态》一节时,我利用业余时间仅仅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周边,要求他们采集生长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根。这下子,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懒惰”的学生变得“勤快”了。接着学生将采集到的根标本兴趣盎然地进行了分类整理,贴上了标签,还从中精选出20件根标本陈列到学校标本室。随后我结合科普宣传周,让学生学写小论文,王月、李国强同学有关根的科普小论文分别刊登在《初中生世界》与《未来科学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的“偷懒”会有这样的效果!
高明的教师就应该“会偷懒”,在课堂上不要太勤快,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告诉学生,尽可能讲得少而精,让学生自己多动脑筋,多去思考,该让学生讲的就让他们讲,学生能讲的也让他们讲。学生可以讲自己理解的一切,也可以讲不理解的一切,还可以讲别人所理解和不理解的一切……这就是古人所倡导的“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
德国教育家第斯德说:“一个‘勤快的教师往往是奉献真理,而一个‘懒惰的教师往往教人发现真理。”倘若教师能让学生忙起来,他们就会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可如果教师舍不得放手,把他们拴在裤腰带上,结果很有可能就是教师忙得焦头烂额,而学生却鲜有所获。
(徐宜秋,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22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