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发展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

2012-04-29谢春艳杨军王丽萍

高教探索 2012年3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文化

谢春艳 杨军 王丽萍

摘 要: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本研究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文化强省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已有的人力资源、学科资源、平台资源、研究基础和服务基础等五大优势,指出了其在核心竞争力、体制、能力、投入等方面存在的劣势,以及面临的国家、区域和学科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和发展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学科建设

大学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殿堂,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定位和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文化强省的时代背景下,在文化大交融、大激荡的时代潮流中,广东高校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发挥什么样的历史作用?本文从分析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提出建设和发展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路径选择。

一、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分析

1. 人力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好、层次高、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比较稳定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为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员基础

队伍不断壮大,队伍结构更趋合理。据教育部相关资料统计,2010年广东高校社科活动人员达23991人,比2000年的11491人增长了109%,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4位。高级职称比例为37.5%,其中教授为2972人,比2000年增长284%,呈现出高级职称人员快速递增的态势。30-44岁人员13788人,占总人数的57.5%,表明中青年已成为高校社科研究人员的主流力量。

队伍学历层次显著提高。2010年,广东高校社科活动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3696人,占5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博士学位人员4158人。此外,留学回国人员到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高层次人才初露峥嵘。目前,广东高校有5名哲学社会科学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2名哲学社会科学的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管理学部)资助的人员,有12名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有74名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有13位“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占全省的81.3%。

2. 学科资源丰富,已形成了门类齐全、优势显著、特色突出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为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广东高校的学科门类齐全,其中突出的特点是文科、医科两类学科多。在国家级重点学科方面,广东高校有人文社科类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中山大学工商管理)、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6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0%和37%;在省级重点学科方面,广东高校有人文社科类的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33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7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8%、36%和31%。

3. 建成了一批研究方向集中、优势特色明显、人才队伍集聚、科研成果丰硕、服务社会成效显著、学术交流活跃的重点研究基地和平台,为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广东高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居全国第4位,占全国总数的6.6%;有省部共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居全国首位;有广东省教育厅建设的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4个。另外,广东高校还建有国家汉办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基地1个、广州市重点研究基地9个。这些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在广东高校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已成为广东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高峰。

这些基地还积极拓展发展空间,进行“走向海外”的创新和探索。如中山大学分别与澳门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共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海外研究中心。

此外,广东高校也积极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合作,共建研究机构。如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委纪委共建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暨南大学与广百集团合作建立现代流通研究中心。

4.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实力日趋雄厚,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经费快速增长,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奠定了广东省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地位

科研经费增长势头迅猛。“十一五”期间,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经费总额达18.77亿元,比“十五”期间(8.18亿)增长2.29倍。2010年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经费达5.24亿元,比2006年(2.43亿元)增长2.16倍。近五年来,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到科研经费基本上位居全国第四。

承担项目数快速增加,重大重点项目屡有突破。2010年,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承担科研课题14305项,比2000年(2017项)增加了6.09倍。“十一五”期间,广东高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项。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广东高校共出版著作7267部,发表论文92929篇,获得省部级奖项成果368个。有7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占全国《成果文库》总数的7.6%。广东高校共获第四届、第五届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73项,其中在第五届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获一等奖3项,占全国高校一等奖总数(38项)的7.89%。

省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力军的地位基本确立。近年来,广东高校每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约占全省的95%以上,承担的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约占全省的85%以上,呈现出较强的科研竞争力。广东省高校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82项,占全省总数的91%。这些均表明广东高校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力军和领头羊的地位。

5. 积极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新机制,初步形成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广东高校围绕国家需求与地方发展战略,积极研究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校市合作、共建研究机构、参与制订法律法规与发展规划、呈送咨询成果、参政议政等途径,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棉花进口滑准税对中国棉花市场的影响分析》、《完善我国城市残疾人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以“双转移”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发展规划》等诸多研究成果被各级政府和部门采纳。

地方高校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重要驱动力。如五邑大学长期致力于碉楼文化研究,为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劣势分析

1. 科研核心竞争力不足,质量和内涵欠缺

广东高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高校数量多,但有竞争力的高校少,未能形成梯队优势和整体合力。高校基础学科传统优势逐渐弱化,新的优势未能确立。高校各学科的研究领域很多,但有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不多。在高校获得的科研项目中,一般项目数量不少,但高层次的项目不多。高校研究成果不少,但有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不多。高校有学术水平和学术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不少,但在全国同行学术界有话语权的不多。高校产生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不少,但对国家和地方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问题有影响的成果不多等等。

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目前,习惯于用量化指标来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分配资源的科研管理体制未得到根本改变,差异化的科研管理评价体系仍还在探索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团队的凝聚和培育机制未能有效地建立,文科重大项目组织的机制、重大项目团队合作的科研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不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同质化倾向严重,未能真正发挥其特色和优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活力不足,等等。

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广东科学发展的需求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滞后于现实需求,有价值的创新研究不足,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少,对政府决策咨询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不足。应用学科跟不上国家和地方的迫切需求。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北拓和南进的能力尚待提升。

4.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投入不能保障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

高校重理轻文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欠缺资金投入和增长机制,基础条件有待改进,资源整合仍需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以及教育部一系列关于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文件和措施,为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2011年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节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和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这充分揭示了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使命。

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给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今后10年,是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定位和举措。而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其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是广东学术强省建设,即推动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建设广东学术强省,作为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绝对主力军的高校,责无旁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需要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进一步推进广东高校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服务。

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形势,给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呈现以下的特点和形势:一是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实证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得到广泛应用,模拟、仿真、实验等自然科学方法也开始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拓展,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方法相互借鉴、碰撞和应用。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服务意识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开始走出“象牙塔”,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四是国际化日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常态。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建立深层次的国际科研合作与对话,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对话能力和提升影响力,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四、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思考

面对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文化强省的机遇和挑战,广东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从七个方面重点下功夫,不断拓宽发展路径,提升发展能力。

1. 牢牢把握学科建设的龙头,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下功夫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同样要抓住学科建设这个中心。继续保持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并根据时代需要进行重组与整合;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着力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整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要面向广东特色,夯实基础学科,加强应用学科,扶持特色学科,推动学科群建设。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在解决重大问题和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中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2. 充分发挥基地的凝聚作用,在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上下功夫

瞄准国家和广东的发展战略以及学术发展前沿,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合,集中力量打造以重大问题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为导向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基地组织管理模式,扩大基地自主权,汇聚人才队伍,打造主攻方向,进一步聚焦重大问题,增强学术优势和特色,优化结构,促进合作开放,形成整体优势。创新基地评价评估机制,激发科研活力,鼓励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推进基地科研方法和手段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学科群建设,培育新的学术生长地带。

3. 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在打造高水平研究队伍、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上下功夫

引导并资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展创新性研究,通过各类项目、成果资助,与国家、教育部、广东省等各类人才培养工程相结合,鼓励、发现、培育、凝聚、关爱学术带头人,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学术素养深厚的高水平学术研究队伍。长期持续支持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并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共同体和学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的培育和发展,不断探索青年教师成才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 遵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质量优先,在培育和铸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精品上下功夫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短时间“急功就利”。大力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通过项目设置体系和成果奖励制度,在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稳定资助一批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重大学术文化研究和文献整理工程项目、重大社会跟踪调查项目,推出一批对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有显著影响的精品力作。不以数量为目标,倡导质量优先,倡导产出有重大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

5.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在打造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智库”上下功夫

积极与国家和广东省各级党政部门开展深层次、实质性合作,拓展合作渠道与合作机制,共建研究机构,打造一批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智库”,为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建言献策。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和广东省的新形势新变化,紧密跟踪、迅速应对国家和广东省战略决策需求,聚焦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重大问题,整合相关学科研究力量,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加强前瞻性的战略研究,建立相关的数据资源库,做好知识储备。

6. 树立国际化意识,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上下功夫

充分利用广东省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加快推进广东高校与港澳台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深层次、实质性、高水平的科研合作,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建立起国际学术联系网络,铸造国际品牌。充分利用广东省开放程度高、高校对外交流合作广泛的先发优势,加强区域研究、国别研究和国际组织研究。利用高校的特色学科优势,组织对外翻译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品力作,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7. 不断加大投入,在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保障上下功夫

政府要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加大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在建设文化强省中落实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确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经费、研究经费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责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