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教育高地”视域下的广东高等教育调整布局

2012-04-29徐向东

高教探索 2012年3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广东

徐向东

摘 要: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对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广东产业调整升级的形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广东高等教育要进行调整布局。广东的教育职能部门、高等院校、各级地方政府要形成合力,适应广东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高校地理分布上、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上,科学谋划,合理调整布局,以培养更多的适用人才。

关键词:南方教育高地;经济发展;广东;高等教育;调整布局

2010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会议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是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要举全省之力,将广东打造成为全国南方教育高地。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大发展大繁荣,使广东成为深化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先行先试高地、前沿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形成与实践高地、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与培育高地、高新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创造与运用高地、先进文化和风尚的创新与引领高地、实现科学发展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高地。

南方教育高地的本质,揭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广东的教育必须科学发展,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作为广东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然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当前,高等教育要作好调整布局,这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高等教育的科学合理布局,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广东近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形势

(一)广东近年经济发展迅速

广东省近年的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5472.83亿元,继续领跑全国。按三次产业来分,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286.86亿元、22918.07亿元、20267.9亿元,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70%、62.90%、35.40%。[1]

从图1可见,近年,广东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良好发展状况。2010年与2003年相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78.82%,第二产业增长了225.17%,第一产业增长了117.46%,可以说,无论在增加值方面,还是增长速度方面,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远大于第一产业。广东以第二产业的传统优势,以及迅速生长的第三产业,支撑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0年,在广东的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9466.35亿元,占GDP的20.8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1102.8亿元,占GDP的24.42%,两项加和为45.23%。可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已撑起了广东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广东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成效显著。

(二)广东九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

广东九大支柱产业发展良好,2009年九大产业工业总产值为47589.15亿元,其中三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为31447.50亿元,三大传统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为10318.57亿元,三大潜力产业(森工造纸、医药、汽车及摩托车)为5823.07亿元。见表1所示。

广东省2009年的GDP为39081.59亿元,比2005年的21701.28亿元增长80.09%。九大产业总产值的同期增长为83.59%,九大产业的增幅都很大。在数量上,2009年三大新兴产业的产值为31447.50亿元,占了九大产业产值的66.08%,其中较高的是电子信息业15721.79亿元、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9742.40亿元、石油及化学5983.31亿元。汽车及摩托车、医药、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的产值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00%,这些产业的发展势头很好。

二、广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近年,广东省的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其中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等院校从2005年的111所增加到2009年的129所。2010年,全省域内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2.58万人,在校生数7.25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数44.02万人,在校生数142.67万人。毕业生数,研究生从2005年的0.95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79万人,普通本专科生则从15.71万人上升到33.42万人。[2]2009年,广东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7.5%[3],广东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期。2009年的129所高等院校,按隶属关系分,有中央属院校4所,地方属院校125所;按学校类别分,有综合大学61所,理工院校27所,农业院校3所,医药院校6所,师范院校4所,语文院校2所,财经院校12所,政法院校2所,体育院校3所,艺术院校5所,其他4所(总计中含67所职业技术学院)。[4]广东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在人才培养上有一定的特色。

1. 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适应广东经济产业的发展要求

高等学校新开设专业基本贴合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为地方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适用性人才。

笔者抽样选取广东省域的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的部分综合性大学、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惠州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共15所,样本率为11.63%)作分析,查找相关高校在其网页公布的近年招生计划,发现近年新增加招生的专业,均与广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关系。

2011年,这些高校新增开设的招生专业(方向)与九大支柱产业有关。如与九大支柱产业中的电子信息业相关:华南理工大学新增信息工程(卓越班),深圳大学新增微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科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增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与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业有关:广东工业大学新增机械类(创新实验班)、电气信息类(创新实验班),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增光源与照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高速铁道技术等。与石油及化学业有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增化学工程与工艺,广东工业大学新增化学与环境类(创新实验班),深圳大学新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与纺织服装业有关:惠州学院新增服装设计与工程(内衣设计与教育、针织服装与教育)等。与建筑材料有关: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增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学)。与医药有关:汕头大学新增七年制本硕连读的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眼科方向、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班)、医疗器械工程。与汽车与摩托车业有关:深圳大学新增汽车服务工程。

2011年,部分高校新增招生情况也与现代服务业有关。如与高端服务业有关:华南理工大学开设行政管理(国际班)、旅游管理(国际班),广东金融学院开设法学(经济法、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应用心理学(管理心理、金融心理),惠州学院开设市场营销(房地产营销、服装营销、营销管理、企业物流)。与金融服务业有关:广东金融学院开设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信用管理(金融后台服务)、税务(注册税务师)、金融学(投资理财),惠州学院开设审计学(财务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等。与国际贸易与交流有关: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惠州学院开设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等。

此外,部分高校还新增与新兴产业有关的专业,如深圳大学2011年开设海洋科学、核技术等专业。

从有关高校的新增招生专业情况来看,高校的人才培养基本上能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联系。广东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基本能够准确把握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新增专业,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2. 高校部分专业的招生数量调整与广东产业的发展趋势相对应

如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工业设计、物流工程、法学等专业的招生人数增加较多,这与广东的装备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

又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1年的翻译、工商管理、金融工程、审计学(注册会计师)、市场营销(国际营销)的专业增加招生较多,这与广东省外向型的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多的人才。

2011年,其他学校,如广东工业大学理科招生,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投资学等招生有较大的增加。广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程管理(含投资与造价管理)、物流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含不动产与国土资源管理、区域物流规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在扩大招生。这类专业与广东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密切的联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较大幅度扩大招生的专业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工业工程(IE)、工业设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物理学(光电)等,这些与广东的九大支柱产业密切相关,也与省委省政府振兴粤西的发展战略有关。

由上可见,广东高校的人才培养,基本能够根据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的需求,主动地进行调整,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

(二)广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各高校对适应产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反应速度不一

抽样研究比较发现,各高校对适应广东产业发展虽有所反应,但反应的速度不同。综合性大学慢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比较快。例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即开设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会展策划与管理,2008年开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相比之下,同样有交通类专业的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并无此等专业设置;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新开设了高速铁道技术,同样,上述综合大学也未见开设此新专业;同样还是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开始,隔年招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而上述综合性大学未见此专业。

2. 有的高校减少了产业发展需求人才的专业招生数

有的高校在调整专业招生计划中,减少了一些广东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人才专业的招生数。如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的电子信息科学类、核工程与核技术、制药工程、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专业减少招生,这与电子信息产业、石油与化工、现代服务业对人才增长的需求不一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减少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全英教学)、金融学、经济学的招生数;广东工业大学较大幅度地减少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法学、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招生数;广州大学减少了旅游管理、法学的招生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减少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企业事业信息化)、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招生数。这些专业,恰恰是广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所迫切需要提供人才的专业。

3. 高等学校之间调整人才培养规模的思路与步骤有差异

从表2可见,在与广东九大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有关的专业招生人数的变化上,不同高校对不同专业的设置是不一样的,如同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在增加招生,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则在减少;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在减招,而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则在扩招;对法学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扩招,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在减招;对市场营销专业,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在扩招,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减招。这说明,各高校在设置招生规模上,各有各的思路与进度,差异性较大,而这些扩招与减招,与广东的产业发展的联系不太密切。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高等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变化形势把握不及时,在设置专业、调整招生规模时,较少考虑广东产业调整升级的新变化,对九大支柱产业兴旺的发展趋势较少预测,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模式下人才的新素质结构要求没有足够的重视。二是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缺少充分发挥的空间,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主地调整办学思路和规划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如综合性大学的应变速度相对较慢,而职业技术学院的反应速度则较快。三是,社会、政府与高校之间,缺少及时的信息沟通,高校在设置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方案时,较少、较难从政府信息中得到有参考价值的经济形势分析数据,对社会、行业、用人单位需要何种人才也缺少快速反应的机制。四是,高等院校从事科学规划设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力量较薄弱,新开设专业、制定招生规模等,较多从自身学科的发展、从自有的师资状况出发制定,新开专业、招生人数等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调整招生规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相脱节的现象。

三、科学地调整广东高等教育布局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0年9月召开的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广东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精神,广东的高等教育应该在布局规划上有新的思路。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布局调整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广东的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着力发展普通本专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新设一批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培育与战略性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大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工科专业比重,构建对现代产业体系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

广东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密切联系,着重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根据这些产业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调研,作出合理的调整布局规划,精心选择珠江三角洲的有关城市、区域,开设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新的应用型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院,或者指导有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使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能够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紧密关联,使这些产业能够及时地获得所需的新型人才,也使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更有时代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高等院校设置专业、制定招生规模上,给各高校以充分的自主权,并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申请专业设置自主权试验区的资格,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对人才迅速变化的需求,给高校松绑。

(二)高等院校自主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为广东培养适用人才

广东省域的高等院校,一要考虑毕业生的分布情况,二要考虑所处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1. 广东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为珠江三角洲率先实现现代化服务

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域高校许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区域,其中又以广州、深圳为首选。据笔者的研究,各高校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数有增长的趋势,如图2所示。

珠江三角洲对高校毕业生有广阔的吸纳空间,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产业调整升级快,产值增长迅速,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集中,经济发展快,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广东各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能适应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需求,各高校要为珠江三角洲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

2. 广东高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合广东高增长的产业需求

如表4所示,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等的产业增加值有着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产业的发展趋势好。其中又以医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汽车、家用电力器具制造、钢材加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橡胶制品、纺织服装业、家具制造、建筑材料、金属制品、钢铁冶炼及加工等行业(产业)的增长幅度为较大。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紧密联系这些产业的发展需求。

因此,广东高校要自主地培养适用人才,既考虑各地区的需要,也要考虑有关产业的需要,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发展理念,根据高校所处及相邻的地理位置,为所在区域培养大量的适用人才。

如为广州培养适应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深圳培养适应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满足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的人才;为珠江口东岸走廊(广州的萝岗、东莞、惠州、深圳龙岗)培养适应通讯设备、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石化产业、临港基础产业、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为珠江口西岸走廊(佛山、江门、珠海、中山、肇庆)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装备、临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航空产业、国际商务休闲、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一体化培养适合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信息基础网络、区域环境监测预警、统一的油气输送网络、区域联防协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需要的人才;为粤东、粤西两极培养适应石化、钢铁、能源生产、沿海重化产业、船舶制造需要的人才;为粤北地区培养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的人才。在加快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

3. 地方政府的规划调整

各地市(县区),要以两个“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以振兴教育、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姿态,认真谋划本地的教育事业发展,结合当地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大力支持省域各高校及属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教育的战略思路要与省委、省政府一致,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珠江口东西两岸走廊为核心区域,以粤北脊路、粤东粤西侧翼为扩展区域,共同建立和巩固壮大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群。

四、结语

广东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对广东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要善于统筹全局,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政策的支持,合理地对全省区域的高校设置、学科设置等进行前瞻性的安排。广东省域的高等院校要按照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主动研判形势,为广东产业调整升级,为广东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认真做好高等教育的调整布局,在学科设置、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上,设立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各地方政府要做好对高等教育布局发展的服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教育职能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广东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2]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0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gb/t20110301_81848.htm,2012-01-12.

[3][4]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521,527.

(责任编辑 刘第红)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广东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