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家鑫案件的反思

2012-04-29邵婧,柴华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育机制法制环境

邵婧,柴华

摘 要: 药家鑫案件已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该案所折射出的教育机制的缺失、人性道德的缺失、法制环境的缺失、社会氛围的缺失,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地反思,以促使我们深挖社会的病根,检讨教育的病源,治理滋生幽暗心理的土壤,改良传染病毒的气候。非但如此,不足以保护更多的张妙,也不足以挽救更多的药家鑫。

关键词: 药家鑫案件; 教育机制; 人性道德; 法制环境; 社会氛围

中图分类号: 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3-0100-04

Think about the Case of Yao Jiaxin

SHAO Jing1 , CHAI Hua2

(1.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2. Shaanxi Province Peoples Police Training School,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We are really a forgetful ethnic. Yao Jiaxins case has been gradually fade out of peoples vision. However, this case reflects the lack of humanity education mechanism, lack of ethics, legal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social atmosphere of deletion, which is worth our deep reflection. Above all urge us to seek for social causes, review education cause, manage the darkness in our psychological soil, improve infectious virus climate. Not only that, we couldnt protect more Zhang Miao, and also save more Yao Jiaxin.

Key words: Yao Jiaxins case; educational mechanism; ethics; legal environment; social atmosphere

2012年6月7日,是成百上千万莘莘学子踌躇满志地步入考场的时候。然而,一年前的今天,一个充满活力、才华横溢而又缺乏不忍之心的在校大三学生走了,而且是永远的走了……他走的是那样的轰动,那样的使父母悲伤,那样的使人不忍,但又是那样的令人无奈。一个穿着普通、待人和气、很守纪律、极少旷课、从不惹事、学习高雅艺术的学生,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并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他个人的悲哀。他的死是在为自己的罪行买单,是用他那充满艺术细胞的大脑、是用他那能弹奏出美妙琴声的双手、是用他那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生命,为青年农妇张妙的惨死偿付生命之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将一名犯有严重罪行的在校大学生处以极刑,总会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其警戒意义显然超过了这件事件本身。如果两个年轻生命的消失,可以唤醒人间的真情,可以让冷漠、残忍减少,可以让道德良知回归正途,那么,这个案件就足以载入史册。

2010年11月20日晚上,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私车撞倒了青年农妇张妙之后,不但不予施救,反而向张连捅八刀,致其失血过多死亡。三天后,药家鑫在父母的陪同下投案自首。这一案件引起了社会舆论强烈对峙与离奇喧嚣……

根据药家鑫的邻居所说: 他是个没有污点、学习成绩优秀、得过各种奖励的孩子。我们相信这是真的,至少可以肯定,他来到世间,不是为了杀人。他的人生目标,也不是做一个杀人犯。但他确实杀人了,而且,穷凶极恶,暴力血腥,令人发指。那么,是什么让这个天之骄子,一夜之间变成了国人共愤的恶魔,是心灵有病,是教育使然,还是社会出了问题?我们有必要深挖社会的病根,检讨教育的病源,治理滋生幽暗心理的土壤,改良传染病毒的气候。非但如此,不足以保护更多的张妙,也不足以挽救更多的药家鑫。药家鑫案件折射出了现实社会的诸多缺失。

一、教育机制的缺失

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人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把本来就潜藏于人体内部的某种素质引导出来,从潜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它包括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活动,增进人们知识技能的活动,发展人们身体素质的活动等等。一个时期以来,教育只注重灌输知识,不注重培养人性;只注重培养技能,不注重升华人格;只注重突出功利,不注重塑造品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教育普遍地“望子成龙”,至少也得“成才”、“成器”。既然是“成才”、“成器”,自然不讲成人[1]。“我曾经旁观过学校的干部们做事,与教育和世俗标准下少年得志的成功者打过交道,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念,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2]。”一句“成王败寇”,令人不寒而栗!当成王败寇的思维渗透到一切社会领域的时候,人们必然陷入只有利害,没有是非的泥潭之中,必然奉行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令人担忧的现实是,一些大学生已经泯灭了基本的人性,他们唯利是图,我撞了你,你要记我的车牌,我就要捅死你。只有利害,没有是非,这是个人的伦理悲剧,还是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沦陷。从药家鑫的撞人杀人,到李颖的“要是我,我也捅”。折射出了中国教育最危险的信号。这种重外在技能、轻心灵塑造的教育模式造就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投机心态。使我们的学校能够培养出一个成绩优异的大学生,能够培养出一个手法娴熟的琴童,却无法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公民。他们不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没有尊重生命的朴素情感,缺乏基本的人性善意,不具备起码的不忍之心,仅凭“乡下人难缠”的愚钝想法,就可以持刀杀人。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和家长在为孩子植入艺术细胞的同时,并没有为他们种下道德和法制的基因。一些家长数十年如一日,顶风冒雪,不惜重金,陪同自己的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苦苦作舟,甚至为了望子成龙而放弃自己的事业。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在付出这些辛劳的时候,已经为孩子的未来埋下了危险的隐患:德育缺失。德育缺失,无法让一个才华横溢的孩子兼备社会责任情感,也难以让孩子感悟人间的美好真情。离开道德的支撑,艺术就可能变成瘸腿的恶魔[3]。现代教育是制造机器人的教育,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没有灵魂。缺乏把一个人教育成好人和会做事的人的社会条件。

人类经过三百五十万年的进化,才和动物区别开来。其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教育,使人有修养。平时的教化相当于电路里面的保险丝,当电流出了问题的时候,跳闸,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教化的保险丝在关键的时候会提醒你,不能这么干。现在,人们的脑子里没有保险丝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4]。当人们没有生活底线的时候,就变成了动物,现实社会教育人们拼命地往动物方向靠拢,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有艺术而缺乏人性,有技能而缺乏情感,有智商而缺乏情商,是当代某些大学生的通病。一个普通的常识是所有的知识、技能、艺术,都要使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价值。在当今只有“材”和“器”,缺乏“人”的教育机制中,药家鑫没成“大器”,倒成了“凶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教育机制的检讨。

药家鑫案件应该像一块耻辱的疤痕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时时去拷问他们:在这个男孩犯下如此骇人听闻的罪行,并因此毁灭了他自己的过程中,你们难到真的毫无过错?以至于可以心安理得地看着这个孩子走上刑场,内心窃喜于社会正义的实现?[5]

二、人性道德的缺失

人性就是人的性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体,是运用自身智慧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东方云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西方云语:“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人性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工作的行为准则。社会道德代表着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发挥着判断社会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社会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在后天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氛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道德是引领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是催人奋进的益友,是公平正义的裁判,是社会矛盾的调解器。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传统的道德堤坝伤痕累累,社会的道德体系备受质疑。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坚守道德情操者往往被人嘲笑,不择手段牟取功名利禄的人,反而成了世人眼里的英雄。道德教育之路越来越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有些家长本身都有可能超越道德底线,如何指望他们对孩子进行道德熏陶?那么,道德教育就成了学校某些教师的事情,在教育商品化趋势日渐严重的今天,学校虽然专门配备了班主任,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而道德教育并未真正贯穿于课堂和日常生活之中。这种非常脆弱的道德教育,并不是为了提升人们的自身素质,而是为了接人待物的需要,这种功利性的道德教育无疑是十分脆弱的。一遇突发事件,这种脆弱的道德防线瞬间就会轰然倒塌。药家鑫案件就是这种道德教育缺陷的一个很好的例证。道德是学来生活的,关乎自身的内在素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留给别人一些好的印象。[6]直到目前,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考核体系。当我们每一次投机获得回报的时候,当我们每一次抛开道义获得名誉的时候,当我们每一次放弃尊严获得利益的时候,当我们每一次犯下过错逃避承担责任的时候,都会给“药家鑫”的心里藏进一把刀,适当的时候,他们就会举起这把刀伤害无辜的人们。[7]

人是一个复杂奇妙的生灵,往往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中间者居多。在中国文化里,儒家强调中庸,佛家推崇中道,做事留有余地,不走极端,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折中妥协,而是恰到好处。传统文化中慎独、良心、不忍等道德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十分不足。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怜悯,对公平的渴望,对正义的呼唤,这是人们灵魂中最核心的东西。传统文化的传承、熏陶、潜移默化能够使人产生抗体,抵御邪恶。如果药家鑫面对地上痛苦呻吟的张妙时,内心能够闪过一丝不忍,也许这一丝不忍,就能够挽救两个人的生命,维护三个家庭的幸福。

药家鑫在走上刑场之前告诉父母:我没坐过飞机,也没坐过轮船,你们以后带上我的骨灰,去坐一次飞机,坐一次轮船吧。然后,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还有西安世园会开了,去看一次,也把我带上。[8]从上述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自我的孩子!在犯下如此严重罪行之后,在走上刑场之前,他都没有仔细的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没有涉身处地的替父母想过,他的父母才是世界上受伤最深、最悲痛的人呀,这种瞬间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感觉谁人能够承受得了!从药家鑫的身上,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当代中国独生子女人性道德的缺失。

每个人的血液里都应该流淌着人性道德的因子。这是振聋发聩的呐喊!这声呐喊,不只是喊给不良商人和不良老板的,也是喊给我们每一个人的![3]

三、法制环境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基本建立起了社会法律体系。做到了有法可依,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日益增强,通过法律制度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某些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不高,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时有发生,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制度不落实、执法行为不公正等情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以致在某些个案中,引起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对权钱勾兑的焦虑,对社会丛林法则的恐惧。

药家鑫案件中的这一问题就显得格外引人瞩目,2011年3月23日药家鑫案件开庭审理,当晚,公安大学某教授在央视点评时称:药之所以会在瞬间完成连轧8刀的动作,和他长期以来的钢琴训练有关。随即该教授的说法被网友称为“钢琴强迫杀人法”,是在为药开脱罪行。个人简介一度被修改成了“著名犯罪漂白家,对于犯罪漂白有相当的经验”。显然,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主要来自于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定势,司法由于受到权利的左右而丧失公正,专家却常常为司法不公做“合理化”的辩解。[9]在4月11日再次开庭审理前,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向500名旁听者发放调查问卷,征求量刑意见。这更被认为是有“幕后黑手”,“居心何在”?辩护人“爆料”出:药是“富二代、军二代、官二代”的传闻,则犹如一瓢热油,加剧了众怒之焰。药配合看守所工作,在联欢会上唱了一首歌,视频传到网上,被愤怒的网友认为:药有特殊待遇,可以上台去唱《传奇》!药被公布判处死刑之后,有人发出质疑:为什么不是“死刑立即执行”,更有以讹传讹者认为背后可能玩弄 “死缓”的猫腻。还有网友说:法院做出死刑判决,是顺应民意,是舆论的胜利。看似在赞扬法院,其实质是对司法公正的嘲弄。

“对于某些人来说,只要他身上有了污处,就不再有一丝清白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尴尬现状呀!这样的尴尬自然有个体不够理性的原因。但是,又必须承认:个体理性是存在于制度理性与权力理性之中的。如果制度不够理性,权力暴力嚣张,出现太过严重的执法不公。这时再去追求个体理性,那将是十分奢侈的事情。[10]频繁发生的暴力拆迁事件,导致公民的不理性行为,背后暴露出个别地方政府不能依法行政,严重损害公民权益的行为。杭州的“富二代”胡斌超速驾驶改装车辆撞死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警方最初公布的车速只有70码,这个事件让我们记住了网络名词“欺实码”。河北大学“官二代”李启铭酒后驾车撞死该校学生陈晓风,让我们记住的是网络经典“我爸是李刚”。

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人性,或者把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制度,都是不客观的。阻止坏的东西更坏,并阻止其无限蔓延的办法是修补破损,而不是将其诅咒得更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担维稳重任的司法机关必须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积极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努力营造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治环境。

四、社会氛围的缺失

从药家鑫案件中可以透视出我们这个社会有些事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弱者貌似会变成强者,强者似乎会变成弱者。一个时期以来,在社会舆论的喧嚣中,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强调这样的观点:撞伤一个人麻烦,撞死一个人简单。无论被撞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撞人者都害怕自己撞到的是一个无赖。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借助一点小事敲诈勒索者,不是农民难缠,很多人都很难缠。但是,我们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都是有正义感的。势利的社会和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已经联手把弱者妖魔化了。药家鑫正是在这种社会潜意识或者集体无意识的强烈暗示支配下,做出了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这是社会的恶性循环,也是佛家所说的社会的报应。

一个良性的社会应该是付出了多少努力就会得到多少回报,犯了多大的错误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但是,现在这些规矩似乎都被打破了,“只要有个好爸爸,高官厚禄任你拿”;“只要有个好爸爸,撞死谁都不怕”。药家鑫孤僻、自私、残忍,他“惧赖”的复杂心理,他扭曲的价值观念,正是当今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现象的折射。金钱至上的误导、人性道德的缺失、世风日下的熏染,在药家鑫自身缺陷的支配下,当发生车祸需要承担责任时,他瞬间的举动足以毁灭一切。

药家鑫案件的舆论嘈杂声音,是社会心理的一种正常反映,权利的不受制约,社会不安全感的弥漫,人性的冷漠与恐惧,都促使着更多的人在借助此案发言。有多少人在发言中倾注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感,对贫富差距悬殊的愤恨,对“官二代”、“富二代”的不满。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老愚一语中的:“公众害怕这个社会真的被丛林法则主宰,弱者彻底丧失法律的庇护。[11]”药家鑫案件中的被害者走了,杀人者也尝了命,悲剧似乎划上了句号,但其背后的纠结远远没有解开。因为在这些人中,无论是杀人者还是被害者,都是当今社会的牺牲品,凶手杀害的大多是无辜者,强烈报复的是我们这个社会。[12]

药家鑫的走向死亡不仅是个人的悲哀,而且是一个母亲的悲哀,是当今教育制度的悲哀,是时下法治精神的悲哀,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

一年前的今天,药家鑫走了,12天后张妙也安葬了,这是一件不值得任何人高兴的事情。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夺去了两个鲜活的生命,酿成了三个家庭的悲剧。一个丈夫失去了妻子,孩子失去了母亲,留下无尽悲伤的残缺家庭;一个父亲失去了女儿,陷入了无尽的悲痛纠结之中;一个青年抛开了年迈的父母,毕业歌还未来得及唱就永远定格在青春残酷的尾巴上。此时,民意沸腾之下的法律之剑仿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挺。药罪恶滔天,确实该惩。但我仍心存不忍,毕竟青春年少。但愿类似的悲剧以后不要再发生了。

用死刑送走一个才华横溢本有着大好前程的青年,毕竟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本意。药家鑫之死,应该开启整个社会反思的闸门,让今后不再有青年因为自私、愚蠢、无知、丧失基本的做人底线,而残酷的陨落在母亲的面前[13]。

药庆卫凄惨的声音响在了我的耳边:“儿子,回来吧!已到子夜时分,你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妈妈在等着你。”90多年前,鲁迅呼吁“救救孩子!”今天我们要呼吁的是:改革功利的教育模式,完善中国的法制现状,改变令人担忧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易中天.谁把药家鑫变成了凶手[DB/OL].中国经济网,(2011- 06-09)[2012-04-25].http://view news.qq.com/a/20110609/000- 052,htm.

[2]蒋方舟.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DB/OL].(2011-04-06)[2012- 04-25].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 41541.

[3]金涛.听药家鑫唱歌,为特长教育担忧[N].重庆晨报,2011- 05-11.

[4]兰西.对话净因法师:是谁制造了药家鑫[N].瞭望东方周刊, 2011-07-05.

[5]明月.不能忘却的药家鑫[N].广州日报,2011-07-27.

[6]赵玉成,韩方奕.药家鑫的双面道德[N].京华时报,2011-05-16.

[7]武雪梅.关注药家鑫案件的“破窗效应”[DB/OL].人民网,(2011- 04-12)[2012-04-25].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43729- 65.html.

[8]周华蕾,赵蕾.药家鑫身后事 魂归何处?[N]南方周末,2011- 08-06.

[9]陈学超,姜雪.因药家鑫“弹钢琴强迫杀人法”被骂,李玫瑾教 授回应[N].山东商报,2011-04-11.

[10]单士兵.药家鑫案后的制度软肋[N].中国经营报,2011-06-10.

[11]晓德.药家鑫案件的背后:公众害怕的是弱者彻底丧失法律 的庇护[DB/OL].凤凰网,(2011-04-20)[2012-04-25].http:// 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yaojiaxin/content-0/detail_ 2011_0.

[12]孙大午.反思“药家鑫案”[N].中国经营报,2011-04-23.

[13]陈小二.但愿药家鑫之死开启反思的闸门[DB/OL].凤凰网,(2011 -06-08)[2012-04-25].http://news.ifeng.com/society/special/ yaojiaxin/content-0/detail_2011_06/08/6880448_0.shtml.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猜你喜欢

教育机制法制环境
论技术经济法学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法制环境优化
论科学历史观教育机制的构成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法制环境好,研发就适度
城市管理暴力执法解决途径分析
法制环境、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商业信用模式——来自我国沪深A股的经验证据
网络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消费与法制环境
法制环境下的网络反腐新常态研究
法制环境下的网络反腐新常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