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循环发展中干部考核机制建设探讨

2012-04-29吴仕良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机制建设机制

摘 要: “十二五”时期,陕西提出了“陕南循环发展”的战略要求,安康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把建设“美好安康”作为发展目标,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陕南循环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循环发展和建设美好安康需要有科学的制度机制来保障,其中干部考核机制建设是基础。要把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与安康循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循环发展。

关键词: 机制建设; 循环发展; 干部考核; 机制

中图分类号:E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3-0031-04

Discuss about Constructing the Cadre Assessment Mechanism in Circular Development of Ankang

WU Shi-liang

(The Anka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 Ankang 725000,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e government of Shaanxi Provence has put forward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Ankang municipal committee and its government has set it as a goal,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building glorious city , which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target of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realizing the circular development of south part of Shaanxi. Scientific system is a guarantee of circular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glorious city , based on carder assessment system . Build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evaluation of the cadres;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ircular development ,in the meanwhile, combine the cadres evaluation system and circular development of south part of Shaanxi together,

Key words: system build; cycle of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the cadres; system

“十二五”时期,陕西提出“陕南循环发展”的战略要求,安康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把建设“美好安康”作为发展目标。安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美好安康”建设,包括建设生态安康、富裕安康、法治安康、人文安康和和谐安康五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陕南循环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安康市委市政府正在探索一条统筹城乡、循环发展、绿色富民、人文强市的科学发展道路。“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各级党政干部是建设美好安康的骨干力量,是循环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与安康循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选人用人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循环发展。在干部考核机制建设内容上须做到“五个注重”:

一、注重循环发展中干部的“观念转变”

要把循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美好安康、人文安康、和谐安康的价值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贯穿于县(区)、镇(办)、部门、单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干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美好安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富裕安康”,各级领导干部推动循环发展的指导思想就要转变,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转变;要从资源一次性、单一性利用为主向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上转变;要从区域经济同构化向“一县一业、强村大户、集约经营、龙头牵引”的发展模式上转变;要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向产业循环、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农民进城、城镇建设“五位一体”发展转变。[1]美好安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安康”,那么,经济发展目标就要向持续协调循环转变:要由掠夺性利用资源向节能减排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由拼资源换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转变;要由“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发展转变;要由单纯向自然索取向既发展经济又投入自然、发展自然转变;要由外延粗放利用资源向内涵集约利用转变;要由偏重资源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管理转变;要由单纯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转变;要由高耗能的消费向绿色适度低碳的消费模式转变。美好安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法治安康”、“和谐安康”,那么,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不断满足群众需要,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要注重社会矛盾的源头化解,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是在循环发展的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发扬民主,征求有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减少和预防随意性;要畅通民意表达,形成畅通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和健全的社会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其利益要求,[2]尽可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的渠道。实践证明,只有变“堵”为“疏”,认真倾听群众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他们所反映的问题,才能理顺群众的情绪,化解群众的怨气,从而增强凝聚力,实现社会和谐。[2]要深入开展“三问三解”活动,建立资源下沉、重心下移的便民服务体系,推动街道、社区、镇(办)干部在基层一线办公,为基层群众服务。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管理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各种社会事务和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不断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要建立一套反映灵敏、指挥得力、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2]要大力推进“平安安康”建设,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稳定。

二、注重循环发展中的“人文指数”

“人文安康”是循环发展和美好安康建设的文化支撑。所谓人文,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关注人、关爱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安康近300万人,农村人口占85﹪以上,因此,“人文安康”建设的薄弱点在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也在农村。要以“人文安康”为主线、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两个重点,在全市实施“十大农村文化惠民工程”:

1. 深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组建集报刊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运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健全村组文化活动室,实现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在农村的全面覆盖。

2. 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快对无线台站设备的更新改造,做好日常设备维护,提高传送覆盖质量和收看收听效果,防止“反盲”现象发生,保证户户通、长期通。

3. 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加快资源库内容建设,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尽快建设能够满足农村需要的图书、讲座、戏曲、电影、专题资源库,并将科普知识、农业技术等群众急需的实用技术资源整合进来,丰富信息资源内容。

4. 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要在出好书、配好书,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上动脑筋;要在管好书、用好书,让“书屋”真正发挥作用上下功夫;要在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书屋”保持持久活力上做文章。

5. 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要加大力度培育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加快组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体队伍。

6. 深入实施文化“三下乡”工程。要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三下乡”,每年建设一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科普、医疗卫生、普法等示范村、示范园区以及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

7. 深入实施农村文化产品开发工程。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领域的有关专项资金要向农村题材重点选题倾斜。

8. 深入实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街镇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完整性保护,并积极开发,培育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艺、名品。

9. 深入实施农民工文化关怀工程。政府要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科技、送文艺节目等“向农民工送文化活动”;各级工会和文化业务部门要组织农民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企业要给予农民工更多文化关心和关爱;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10. 深入实施重点区域的文化扶贫工程。要把边远贫困村组、少数民族集居的村镇、搬迁移民居住区等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重点,把更多的文化服务向这些地方延伸。

三、注重循环发展中的“民生成效”

安康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相当艰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循环发展中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推动民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要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实施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现低压改造全覆盖,进一步改善农村用电水平;要积极构建覆盖全市、安全可靠的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信息网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要以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管网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等建设为重点,加快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要完善消防、人防、城乡商贸市场、空白乡镇邮政所、停车场、长途客运站、环卫、公厕和城市交通引导系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城市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加快绿地景观、公园、游乐等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3]

(二)要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把增收富民作为建设“美好安康”的根本任务,让全市人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水平。[3]

(三)要使社会公共安全保障更加科学有效

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社会治安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安全领域建立健全科学的预警机制和有效的管理、处置机制,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1]坚持防灾与治理相结合,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要以城镇、村庄和基础设施的抗灾防灾为重点,逐步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实行择址搬迁,做好汉江及一级支流县城和主要集镇的防洪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安康中心城市东西二坝防洪保安工程,以中心城市周边的月河、吉河、黄洋河为重点,开展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减少安康中心城市的水患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

四、注重循环发展中的“历史含量”

“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循环发展和“美好安康”建设的成效如何,是不是达到了“美好”目标,最终要由安康人民群众来感受和检验,由安康人民群众作出公正的评价。因此,在安康循环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发展的历史性,发展的成效要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在循环发展中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以人为本

把民生作为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建设的着力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扎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公共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全力实施“双高双普”,促进市县、城乡和不同学校的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县级医院、重点镇中心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增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以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大工程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实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3]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

(二)坚持循环发展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遵循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城乡统筹、循环发展的指导原则,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打造绿色生活空间,培育绿色生态环境,多干有利于安康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事,多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事,使安康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4]在安康循环发展中,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兼顾好方方面面的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循环发展的积极性。

(三)坚持谋划长远

要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做大做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走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统筹兼顾的发展之路;[3]要立足安康的实际和资源现状,不盲目跟风,不追求“短跑效应”和“眼球效应”,防止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美好安康的永续发展。

(四)坚持遵循规律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市情、县情和区情认识,想问题、办事情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本县(区)、本镇(办)、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决策与发展要多考虑群众的呼声、新期待和新要求;在循环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攀比,不杀鸡取卵,不寅吃卯粮,不透支财力、资源和环境;在美好安康建设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给下一任领导不留或少留窟窿、债务、矛盾和烂摊子。

(五)坚持真抓实干

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提高美好安康建设与循环发展工作的科学性,深入实际,擦实情,讲实话,狠抓落实;要牢记职责和使命,埋头苦干,不做表面文章,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事实,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创造的政绩应是成功之绩,流芳之绩,让安康人民群众永远铭记之绩。[1]

五、注重干部考核中的“科学成份”

发展和建设需要有科学的制度作保障。科学的、积极的制度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在循环发展和“美好安康”建设过程中,要把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与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干部考核的积极导向作用。

(一)优化干部考核办法

建立健全干部政绩成本的科学分析机制,对政绩成本进行分析。不仅要看干部取得的政绩,而且要看干部创造政绩的目的和为谁创造政绩,并对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和对比,切实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不计成本的重复建设。在干部政绩考核中要察看“四种成本”:一是经济成本。政绩的经济成本应和取得的政绩成反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促使干部在创造政绩时,减少经济成本的付出,避免铺张浪费,遏制一些干部不计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片面追求工程的浩大。二是社会成本。主要看干部政绩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经济或社会效益小,即使花费的不多,成本也是巨大的。哪些不能发挥较大效益的工程和项目应该被否决掉。三是资源和环境成本。要将资源和环境纳入政绩成本分析中,这样才能使干部对资源和环境负责。四是民生成本。因为民生问题往往可以隐藏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都被优先用于可以明显体现政绩的工程。看政绩中的民生成本,可以提高干部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

(二)完善干部考核标准

基层干部担负着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也应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5]考核的指标体系要实现“六大注重”:即注重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的产业建设、注重生态立市和循环发展、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总协调、注重民生质量的持续提高、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四大文明”的整体推进。要合理分配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比重,既注重干部的才能和实绩,更注重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坚持对干部的“三圈”进行考察。[5]对考核的各项指标进一步量化,增加定量考核指标,如对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指标,就可以将农民人均纯收入、信息资源“村村通”、教育、医疗、农村交通等民生工程和文化产业、事业发展纳入其中,增强干部考核的可操作性。

(三)强化干部考核的导向性

政绩目标评价的作用十分明显,上级有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干部就会朝什么方向努力。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应立足于引导干部创造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政绩。一要做到既重视“显绩”的考核,更注重“潜绩”的考核。一方面,在干部政绩评价标准上,通过进一步细化、量化潜在政绩的考核指标,使社会综合治理、人文生态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培训、基层组织建设、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提高等潜在政绩实现显性化。[5]另一方面,在干部使用上,坚持做到“三不”,即对那些长期坚持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不低看;对那些埋头工作、踏实干事的干部不冷落;对那些不图虚名、注重持续循环发展的干部不亏待。二要正确评价干部取得的政绩。要引入政绩考核的成本核算机制,认真了解和考察干部取得政绩的途径和方法,识别和区分那些做花样文章、搞政绩工程的干部,绝不能让搞形式主义的人尝到甜头,绝不能让那些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的人有利可图。[5]三要重视考核结果运用。对循环发展中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在干部中形成凭实绩用干部、以科学发展定升迁的用人导向。要把考核结果与奖惩结合,对工作优秀的进行表彰奖励,拨出专项资金重奖,并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先进业绩。同时,通过分析干部考核结果,发现干部观念、知识、经验、能力、修养等方面的不足,要及时查漏补缺,分层、分类对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党政干部推动循环发展和建设“美好安康”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吴仕良.地方换届要强化以科学发展定升迁的用人导向[J].求 实,2011,(S1).

[2]陈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N].光明日报,2006-02-28.

[3]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安康日 报,2011-04-21.

[4]吴仕良.换届用人须强化以科学发展的政绩定升迁的用人导 向[J].领导科学,2011,(9).

[5]徐胜. 完善基层干部政绩考核体系[J].当代陕西,2007,(10).

[责任编辑、校对:任山庆]

猜你喜欢

机制建设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健全基层人民银行党建工作量化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探究
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探析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机制管理的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