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

2012-04-29郑贺娟岳文

开发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小额信贷

郑贺娟 岳文

内容提要:文章针对甘青特有民族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做出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地金融发展水平低下,金融供需失衡,并且这种现状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掣肘。因此,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增加甘青特有民族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甘青特有民族;金融需求;金融供给;小额信贷

中国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092-0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格利和E.S.肖研究表明,金融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主要手段;Patrick(1966)则指出,金融体系具有改进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刺激储蓄和投资的作用,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应该主动的优先发展金融,以推动经济发展。国内有关学者也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例如,谈儒勇(1999)通过对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数量研究,发现在我国中国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发展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和裕固族因仅在甘肃省和青海省境内居住,因而被有关学者称为“甘青特有民族”;同时又因这五个民族在社会经济、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学者们习惯上将这五个民族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甘青特有民族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落后,金融供求失衡,金融供给缺乏,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充分满足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通过本文后面的调查分析可见一斑。本次调查研究以东乡、撒拉、保安、土四个民族为基本调研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

一、甘青特有民族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分析

对于农户家庭来说,基本的金融需求包括三种,即存款需求、汇兑需求和贷款需求。存款需求主要产生于农户家庭的自身资金积累;汇兑需求则主要产生于劳动力的空间转移,汇出需求主要来源于学生外地求学,汇入需求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的积累;贷款需求则主要来源于农户提高自身收入的意愿,包括劳动力转移,特别是产业内转移的资金需求。

(一)存款与汇兑需求分析

对甘青特有民族农户储蓄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占调查样本的46.43%的农户家庭没有存款,说明大概有一半的农户家庭根本没有积蓄,同时说明当地农户年纯收入水平较低。在存款存放地点的选择上,有存款的用户更多地倾向于将款项存放于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可见,被调查农户由于年纯收入水平低,自身资金积累少,存款需求不旺盛。尽管,商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和分支机构全面收缩,但少量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与农村信用社、邮局结合在一起已经能够满足农户的存款需求。汇兑需求同样也能够得到满足。

(二)贷款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在农户的金融需求中,最旺盛的也是最难以得到满足的就是贷款需求。在“是否有贷款需求”的调查中,平均有76.19%的农户有贷款需求。这充分说明对于被调查农户来说贷款需求旺盛。

农户贷款需求来源的调查分析显示,农户对贷款资金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做生意本钱”、“农牧业生产”、“子女教育”、“修建房屋”、“治病”等几方面。上述几方面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分别为42.86%、32.14%、19.05%、14.29%、11.90%。调查结果说明,农户有比较强烈的从事第一产业以外产业的意愿,因此产生了劳动力各产业间的转移,这种转移带来的资金需求是农户贷款需求的主要来源。同时,农牧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农户必须提前投入资金购置各种生产资料和畜养成本,这产生了一大部分的贷款需求。另外,农牧业较弱的抗风险性使农户产生应急贷款需求。

贷款年需求额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四民族整体年贷款需求平均为7635.98元,贷款年需求额度最高的是东乡族,平均为12923.86元,最低的为土族,平均为2278.94元。有52.38%的受调查农户认为贷款资金对改善生产生活水平很有帮助,27.38%的受调查农户认为有一定帮助,只有13.10%的受调查农户认为帮助不大,仅有2.38%的受调查农户认为贷款资金没有帮助。这说明贷款需求主体对贷款资金作用的认识较为一致,多数认识到了贷款资金对于自身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借贷来源调查结果表明,大约有一半的调查对象选择从农村信用社借贷,有1/3强的调查对象比较重视亲友邻里之间的拆借,大概1/5的调查对象选择商业银行借贷。有少数调查对象选择使用民间高利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户处于有借贷需求,但无法借到款项或普遍处于借款非常困难的状态。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贷款资金不容易取得和很难取得,有这种认识的农户家庭占76.19%。

贷款资金取得困难原因调查表明,“没有偿还能力”、“没有社会关系”、“无法提供担保”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这三种因素占比分别为28.57%、28.57%、26.19%。另外,“利率过高”、“还款期限短”、“还款次数多”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分别占比15.48%、11.90%和5.95%。

通过调查发现,贷款取得的难易程度与借贷农户经济条件和受教育水平关系密切。少数认为贷款资金很容易取得和比较容易取得的调查对象,其家庭收入水平均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高。而大多数认为贷款资金不容易取得和很难取得的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均较低,受教育程度也较低。

这一方面说明,知识水平较高者对相关借贷信息比较重视,理解较充分;同时,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加强了其还贷能力,提高了其担保水平,这样使其更符合金融机构贷款条件,因此更容易取得贷款和取得额度相对较大贷款。另外,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其有条件花费更多得人情费去获取更有利的社会关系,这对于其获取贷款资金无疑更加有利。而大多数农户受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很难得到充分而准确的借贷信息,同时,较差的经济条件直接影响其偿还能力和担保能力,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借贷调价,自然很难或者无法取得贷款资金。

当被问及“如果成立专门的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服务机构,您认为是否有必要”时,有86.90%的调查对象回答“很有必要”。这说明存在金融供给机构一定程度的短缺问题。

二、甘青特有民族农村地区金融供给分析

就全国范围来看,农村金融供给呈现出三方面的主要特点:即金融机构数量少、体系不完整,金融机构业务单一,民间非正规金融活跃。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因经济发展落后,这种状态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金融机构数量少、体系不完整

完整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信托业的有机整体。但在我国广大农村,保险业、证券业和信托业基本缺位。广大农户对于投资业务知之甚少,只对国库券有些许了解,对股票和债券等基本投资品基本处于不知道的状态。尽管国家主张发展农村保险业,但由于农业保险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商业保险不愿涉足农村地区和农业领域,农村保险业空白。在调查过程中,被问及“是否购买股票、债券”,“是否买过保险”时,回答往往是“没有”,原因则是“不了解”、“没有多余资金”、“不知道如何操作”等。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其实主要是指银行业。具体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局。受国家金融机构改革和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防范和经营效益提高的影响,1998~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大批量撤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几乎全部撤出农村市场,农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也大幅度减少。导致目前农村只有较大的乡镇才可能见到一个农行网点,一般只有到县城才有较正规的银行分支机构。调查走访过的村镇就是这种情况。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一般村镇均有分布,是满足农户金融需求的主要供给来源。同时,邮政储蓄所满足了部分农户的存款需求和汇兑需求。

(二)金融机构业务单一

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的金融服务业务品种十分单一,主要是存款业务以及少量的贷款业务和汇兑业务。加之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规定,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形成虹吸现象。就我们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有借贷需求农户由于各种原因,根本无法取得金融机构贷款,但同时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将存款存入银行、信用社和邮局。说明,金融机构使大量农村资金流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品种的单一无法充分满足农户旺盛的金融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非正规金融活跃

正规金融缺位自然使民间非正规金融繁荣和活跃。借贷来源调查显示,有36.9%的农户通过亲友邻里取得借贷资金,也有少量农户通过高利贷满足资金需要。民间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少缓解了调查地区金融供求矛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由于非正规金融不受法律保护,导致农户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农村金融风险加大。

三、甘青特有民族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与供给的调查结论

由以上调研分析可以发现,甘青特有民族地区金融供求处于比较严重的失衡状态。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农户的贷款需求旺盛,但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

农业生产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导致农业具有较低的风险抵抗能力;同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以及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使农民更倾向于获取非传统农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这些都使农民对贷款资金的迫切需求。但调查显示,调查地区农户的贷款需求没有得到较好地满足,大多数农户表示很难取得贷款资金,或无法取得贷款资金。

(二)农户无法取得贷款资金的主要原因是偿债能力不足和缺乏担保,同时受农户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制约

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获取贷款资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越低,越难以得到贷款资金支持,而不能获得资金支持又使低收入农户无法通过加强农业生产或从事其他产业来提高收入,这样低收入农户陷入一个贫困陷阱。

(三)农村信用社是农户贷款的主要供给者

调查显示,农信社承担着55.95%的贷款供给,但却占20.24%的存款份额。这导致存贷比一定程度的失衡,面临可持续发展障碍。农村信用社多提供额度较小的小额信贷,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相对较大。两者的贷款条件中,农户的收入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并且对不同的贷款主体提供不同的信贷配给额度。收入水平较低农户即使能够取得贷款,其额度也难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四)非正规金融是农村农户借贷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调查,有36.90%的资金来源于亲友邻里的拆借,1.19%的资金来源于高利贷等其他途径。

四、结语

调研结果显示,甘青特有民族地区金融发展落后,农户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贷款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是限制甘青特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加强当地农村金融发展,解决金融供求矛盾是当务之急。农户资金需求有其自身固有的额度小、周转速度快等特点,属小额信贷研究范畴。因此,加快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小额信贷发展是推动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

在我国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小额信贷主要是以农民小规模粮食种植、畜牧养殖为贷款对象;农户贷款则用于春耕生产,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但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业生产是一种必然趋势。伴随这种趋势,农户的生产性投资周期在拉长,所需额度也在逐步增加。农信社提供的短期小额信贷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相对较高的借贷条件,使农户的借贷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而在甘青特有民族地区,这种情况比较突出。同时,由于农户收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户的非生产性贷款需求(包括建房、治病、子女教育以及婚娶等)在逐步增加,我们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变化趋势。因此,加快小额信贷发展是推动甘青特有民族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

甘青特有民族地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发展小额信贷。第一,通过加强农户信用评级和加快农信社产权改革,推动当地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小额信贷覆盖率;第二,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设立与发展,增加小额信贷供给来源;第三,引导当地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使分散隐蔽的民间资金集中化公开化,成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

猜你喜欢

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企业依托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经济运行模式构建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分析
普惠金融的认知经济学评析
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小额信贷创新模式的研究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的作用探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四川小额信贷公司风险评估
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格莱珉模式在当下中国农村的发展环境研究
新常态下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