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西桑蚕技术推广
2012-04-29莫嘉凌
莫嘉凌
摘要:广西桑蚕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健全,推广渠道畅通,但也受生产规模扩张速度过快,新增蚕农多及推广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等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广西桑蚕技术推广的现状,结合推广工作实践经验,将蚕桑技术推广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技术培训、建设示范基地、推广小蚕共育以及参与式推广等进行总结分析,形成系列,供广西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蚕区参考。
关键词:桑蚕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推广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093-04
桑蚕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桑蚕技术普及应用于桑蚕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通过桑蚕技术推广,增进农村桑蚕从业人员的基本知识与信息,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增强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条件,促进农村组织发展,执行国家的桑蚕发展计划、方针与政策。
科学技术是桑蚕发展的基本条件,桑蚕技术推广是桑蚕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广西桑蚕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把广西由桑蚕大省建设为桑蚕强省的必要措施。回顾广西桑蚕业由小到大的过程,从桑、蚕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到蚕茧单产及茧丝质的大幅度提高,从技术示范小区的建设到蚕茧生产大县的崛起,自治区的蚕业推广工作者结合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创新工作机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广西桑蚕技术推广工作的进步,为广西的桑蚕业做大、做强,蚕茧产量连年全国第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广西桑蚕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广西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市、县三级技术推广体系。全自治区有84个蚕业站(或主管蚕桑的经作站)和30家蚕种场,桑蚕从业技术人员约1100人(包括30家蚕种场技术人员)。蚕区各市县均有蚕业站或经作站等桑蚕管理及技术推广部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为兼职技术人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全自治区桑蚕发展规划、生产的管理及技术推广。各市、县蚕业站或经作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桑蚕发展规划、生产的管理、技术推广、蚕种发放、蚕用物资的组织、销售及蚕业生产服务。
广西采取的推广方式主要是一般推广方式,即普通推广方式,推广目标与内容由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制定,通过各级蚕业站或经作站推广到农户。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对市、县蚕业站进行业务指导与项目管理。
2、广西桑蚕技术推广利弊分析
2.1 有利条件
2.1.1 桑蚕生产优势区域集中,便于技术推广全自治区桑蚕发展相对集中,河池、南宁、来宾、柳州4市桑园总面积合计超过12万hm2,占全自治区桑园总面积的80%。4市养蚕农户72万户,分布于327个乡镇4480个行政村,产茧万担乡镇146个、千担村1008个。养蚕区域及蚕户的相对集中,为技术的推广普及带来了很多便利。
2.1.2 种桑养蚕经济效益明显,农户生产积极性高,便于技术推广种桑养蚕在农村经济作物中比较效益好。2005年全自治区平均667m2桑养蚕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高产地区达到4000~5000元,户均桑园面积较多的农户,养蚕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较大,蚕农积极性提高,容易接受推广的科学技术。
2.1.3 产业化发展良好,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企业的支持随着广西投资环境的改善和蚕茧产量全国第一的资源优势,吸引了一批区外茧丝加工企业来广西投资,成立了连接龙头企业和蚕农的桑蚕合作组织,提高了蚕农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利于良种良法的推广;因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经济利益共享,企业也自动参与技术推广,提高了推广面和推广力度。
2.1.4 推广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推广渠道畅通全自治区已建成的区、市、县三级技术推广体系,覆盖全面,积极发挥作用,奠定了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2 不利条件
2.2.1 生产规模扩张速度快,新增蚕农多 2000年全自治区桑园面积只有2万hm2,2005年就发展到了9.33多万hm2,桑园面积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的桑蚕发展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到2011年全自治区桑园面积已达14.67万hm2。生产规模的高速扩张,新增了一批技术掌握程度较低的蚕农,大大地增加了推广工作的难度及工作量。
2.2.2 推广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严重不足2000年以前,全自治区桑园面积一直在1.3万hm2以下徘徊多年,桑蚕生产占农业生产的比重微乎其微,广西也是全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桑蚕小产区,在政策及资金上得不到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力支持,推广基础是一个桑蚕小产区的水平,技术服务队伍人员少、资金有限。近年来桑蚕业受到政府重视,但在资金及人员配备上并无多大改观,服务能力提高不大。按照国家桑蚕基地县建设的标准,每万担产茧量配备4名技术人员。目前我区产茧10万担以上的县配备技术人员平均不超过8人,远远跟不上生产规模发展的需要。
3、广西桑蚕技术推广方法
通过对县、乡、村技术干部、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等技术骨干进行技术培训,推进职业教育,举办技术学校、培训班、科技报告、专题讲座以及生产现场会等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比较稳定的专业生产骨干队伍,使他们熟练掌握专业生产技能,持证上岗。通过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咨询服务、巡回指导,发放资料及广播、录像等视听手段,普及桑蚕科技知识和种养技术。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各级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水平,更好地进行蚕业技术推广。当前广西桑蚕技术推广方法主要有技术培训、建设示范基地、推广小蚕共育以及参与式推广。
3.1 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是目前广西桑蚕技术普及最快捷的方法,也是解决技术人员不足的重要途径。根据广西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主要的培训对象为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农民技术员及农民。技术人员的培训分成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转岗人员培训。
3.1.1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培训的对象是桑蚕科研人员、市县桑蚕站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农业局分管领导,培训的方式是研修班或学术讲座的形式,培训时间较短,一般2-3d。近年来自治区人事厅及农业厅多次举办过这类培训班,如2002年12月在南宁西园饭店举办的《全区优质高产桑蚕技术高级研修班》,请来国内知名的桑蚕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向仲怀教授主讲桑蚕科技动向,原国家茧丝办副主任讲授桑蚕经济及产业化经营,以及国内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来广西授课。学员是广西区内桑蚕科技工作者、各市县桑蚕技术骨干以及农业局、县政府分管领导。专家学者丰富的学识及前瞻性的观点,开阔了技术人员的眼界,更新了官员的观念,对广西蚕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7月又针对全自治区桑蚕业发展迅猛,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举办了《全区蚕桑生产实用技术高级研修班》,请广西区内桑蚕专家给全自治区桑蚕技术推广工作者讲授本土实用的桑蚕生产技术。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也经常邀请国内桑蚕专家来讲学,面向全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讲授桑蚕科研的最新进展。这类培训的成效是相当显著的,培训后的技术人员在桑桑蚕的发展中利用不断更新的知识,创造了许多新方法,如桑树埋条建园技术、稻田免耕播种技术等,在生产上产生了很大的效益。
3.1.2 转岗人员培训 针对从事桑蚕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的非桑蚕专业技术人员,是解决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重要手段。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多数是农业院校毕业,有比较扎实的农业技术基础,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也接触了较多的桑蚕生产,对桑蚕专业技术接受能力较强。对这些人的培训主要以补充专业知识的充电型培训为主。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举办过多次转岗人员培训班,一般以县为单位,组织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班人数在40人左右,培训期为1个月,授课方式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由专家讲授桑蚕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养蚕生产劳动,加深理解理论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这类培训极大地缓解了蚕区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如环江、柳江、鹿寨、蒙山等县,先后都组织了基层技术人员到广西蚕业总站接受培训,现在这些人担负了重要的桑蚕推广业务,成为了技术骨干,为推动当地的桑蚕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1.3 农民技术员及农民培训 直接针对生产者,是提高农村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最直接的方法。这种培训的形式很多,有县级技术人员办班的,也有自治区、市桑蚕技术部门下乡授课的,也有请技术掌握程度高、生产效益好的农民现身说法的,还可以采取在集市咨询及分发技术资料的形式。自治区、市级桑蚕部门下乡授课时间较短,一般只有半天到1d的培训课时,主要是介绍一下技术的要点,宣传形势。这样的培训对提高农民技术水平的作用不是很大,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能改变农民的一些不良的生产习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以及技术服务不到位,蚕农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操作习惯,如不正确使用消毒剂、错误的蚕种催青保护措施等,这些习惯依靠当地的技术人员来纠正非常困难。自治区、市专家的授课,能够给蚕农很大的触动,从而改正错误。县、乡一级的技术培训最能提高农民技术水平。一般培训时间都在2d以上,授课老师的乡土语言对农民有极大的亲和力,理论联系实际,农民也易于理解与接受,有的县、乡还有培训基地,可以具体示范,效果更佳。一些地方还请有经验的蚕农参与授课与讨论,加强了学员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3.2 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是技术的一个活载体,各种技术及方式、理念均可在示范基地里实物展示。建设示范基地是技术推广与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全自治区建有大大小小各类种桑养蚕示范基地数10个,有生态型的、有标准化的、有高产优质的、有大棚养蚕的等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宜州太平乡山湾村生态型优质高产高效蚕桑生产示范基地、象州国家桑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柳城科技扶贫项目的优质桑蚕生产示范基地等。全自治区各类基地每年接待的参观群众上万人次,区内一些发展桑蚕的新区经常组织群众去基地参观学习,参观群众在示范基地里一边听技术人员的讲解,一边观看实物,还可以跟基地的农户交流,对各种技术的认识比较深刻,理解也比较透彻,回去以后能模仿基地的做法,把先进技术落实到生产应用中去。
3.3 小蚕共育
小蚕共育本是一种养蚕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技术推广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小蚕饲养难度远远高于大蚕,小蚕共育将小蚕集中到共育室饲养,要求饲养员必须掌握正确的养蚕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合格的小蚕饲养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传播者。小蚕共育是将小蚕集中饲养成壮蚕后分发给农户的一种分段养蚕法。在分蚕的时候,蚕农集中在共育室领蚕的同时,会向小蚕饲养员询问一些技术问题,蚕农之间也互相交流生产经验。一般一个小蚕共育室服务的蚕农都在50户以上,这么多的农户集中在一起互相交流经验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小蚕共育使他们在每个养蚕批次都有一次聚会,其中的经验交流与传播对蚕农的技术提高作用非常之大。而小蚕共育者为了提高自身的信誉,稳定客户,也比较尽心尽力地指导农户养蚕。因此,小蚕共育不仅是一种高产稳产的养蚕形式,还是一种有效技术推广模式。由于小蚕共育的双重作用,广西已将其作为主推技术在全自治区推广了多年。许多蚕区还将小蚕共育饲养员集中重点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后,聘为农民技术员,不仅服务于参加共育的蚕农,还要服务周边农户,以此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3.4 参与式推广
参与式农技推广是指在农业技术的选项、项目计划的制订以及实施的整个推广过程中,充分强调推广对象作为项目主体的重要性,并十分重视其能力的提高。参与式推广要求推广人员与推广对象必须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且相互沟通、达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分理解。参与式农技推广方法以其显著的推广绩效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应用也受到广大农技推广者及农民的重视。在2002~2003年,《优质原料茧高产综合配套技术》项目的实施中,部分蚕区引入了参与式推广方法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如在宜州市太平乡山湾村,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都由当地蚕户进行调查和分析,进行广泛参与。通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启发、引导蚕农自己发现当地桑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如何增加种桑养蚕收入提出自己建议,然后根据蚕农的需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培训、组织发动等活动增进他们的知识,改变他们的观念、态度,提高技能等,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把蚕农由相对被动的技术采用者转换成积极主动的技术寻求者。实践证明,这种尝试取得了成功。两年来,山湾村蚕农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自发的把原来的水田、甘蔗地、村边地全部扩种或改种桑树,形成了千亩连片桑园,蚕茧的单产与质量大大提高,种桑养蚕的效益也相应提高,全村变成了种桑养蚕致富的典型。
参与式推广方法让蚕农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能反映当地蚕农的意愿,照顾其利益,吸引其主动参与并发挥作用,有强烈的责任感,推广效果显著,是一种很好的桑蚕技术推广方法。
以上四种推广方法是经过实践证明比较适合广西蚕业发展状况以及技术推广现状且行之有效的桑蚕技术推广方法。各地在桑蚕技术推广过程中,采取何种推广方式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推广效果,使蚕农不断获得新的种桑养蚕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运用于生产,从而增加种桑养蚕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推动桑蚕业的发展,将广西从蚕茧大省建设成为桑蚕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