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2-04-29马文友邱丕相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武术美学美的

马文友 邱丕相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武术美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武术美学研究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前期研究多重于“形而上”的美学思想方面,对介于“道”与“器”之间的武术审美文化缺乏系统研究和宏观把握。当下,随着美学研究的时代“转向”,武术也应加强其审美文化的内涵研究。

关键词: 武术美学;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 G 80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3022603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11062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武术发展的自然生态及文化生态的当代呈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10CTY022)。

作者简介:马文友(1974—),男,黑龙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武术美学;邱丕相(1943—),男,山东青岛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武术教育的战略。

作者单位:1.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齐齐哈尔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1. Wushu Institut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China.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在崇尚实用技击的年代,武术一直被人们视为杀人的利器,保命的手段。对于“徒支虚架,满遍花草”的套路武术是不屑一顾的。很少有人去研究它的欣赏价值和美学价值,简直有“谈美色变”之嫌。直到民国时期,武术之美才崭露头角,在一些较“前卫”的研究者笔下,武术的艺术性呈现出了吉光片羽,如庄严在《国术谈》一文中说到:国术有“锻炼体魄之优美”的价值;“故研究国术者,稍得门径,便觉兴趣盎然,如能造就精深,则手眼身步,俱有风虎云龙之变化,诚足以增体育上之兴趣与美感也”[1]。准确地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与“美”才明确联姻,倡导武术的艺术性并明确阐述武术之美的首推当代著名武术教育家蔡龙云先生。蔡先生在其著作《琴剑楼武术文集》中讲到,不要以笼统的眼光去看武术,武术分技击和艺术2种表现形式;同时指出,“武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既有实用的价值,又对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表演上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思想的互融,人们对武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加强了它的文化内涵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时代的发展铸就了武术的辉煌,武术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大量武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同时也催生了人们对武术美学价值的日益关注,并逐渐趋于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探讨。

1 多角度展开武术美的本质研究

关于美的本质,学界可谓众说纷纭。西方美学主要观点有: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意大利的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等。总之,西方学者主要从逻辑、理性的角度来探求美的本质。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这一命题的主要观点有:墨子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提出了 “充实之为美”;荀子的“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概而言之,中国美学关于美的本质主要是围绕美的感性、美的社会功利性角度来探讨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建设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它产生并形成了中国现代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4种主要观点,即蔡仪的客观论,高尔泰、吕荧的主观论,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和李泽厚的“实践”论[3]。下面是李泽厚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发展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李先生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美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4],从而,推演出“美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物的社会属性。美是社会生活中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现实存在”。

关于武术美的本质的探讨,即有循着李先生这一理论脉络展开的,如有学者认为,武术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武术运动领域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感性显现,它反映的是人与武术运动的审美关系。同时指出,武术之美真实再现了客观事物的运动与发展规律,显示出人类技击格斗和保健养生的主体意志,其武术美的本质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又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5]。另外,还有学者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视角进行武术美的本质研究,指出:“中华武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的神韵。美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武术之美,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它通过表演艺术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激发人类美的情操。”[6]亦有学者对武术与传统艺术门类进行了比较研究,借以揭示武术美的本质,通过类比使武术美更加直观化、具象化,如有些学者认为武术与书法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武术与书法在运气用力、结构章法等方面有其相通之处,它们都追求结构美、节奏美、神韵美、气势美、意境美等[79]。

概而要之,各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武术之美,总体上认为武术美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并且寓于技击之中,通过技击的形式表现出来,脱离了技击无从谈美,强调意识美、精神美是武术美的灵魂;同时指出,武术美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古典美学有着同宗同源的关系,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类似的审美属性。

2 武术美学特征研究基本达成共识

纵观武术美学研究30年,人们对武术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对武术套路的美学特征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对武术美学特征研究较早的是邱丕相教授, 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武术套路美学初探》《试谈现代武术的美学特征》及《飞动之美》等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对武术美学的认识,他认为“武术套路的技击与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武术不但具有形式美、意境美,还具有不离技击的真实美、自然美” [1012]。

其后,何禹、李豹、刘静珠等对武术美的要素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武术运动美主要表现在形体美、动作美、造型美、结构美、劲力美、节奏美、服装音乐美和精神美等方面[1315]。另有学者独辟蹊径,从传统哲学角度对武术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气”是武术美的本源。武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阳刚美、阴柔美、节奏美、形神和谐美[1617]。

还有的学者针对某一拳种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例如,对长拳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后,认为长拳技法的程式化,形成了套路技术独特的审美特征[1819]。此外,对太极拳的“美”情有独钟的学者认为,太极拳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长期积淀后在审美意识上的外显,其中姿势美、自然美、造型美、意境美、名称美是其主要美学特征[2021]。

散打和套路作为中国武术的2种运动表现形式,虽是“同根生”,但“各美其美”。这可从有些学者的研究中窥见一斑。刘劲松等认为散打运动的美学要素有散打运动的悬念变幻美,散打运动的阳刚、劲力美,散打运动的节奏、和谐美,散打运动美学的内涵为“精、气、神”和谐统一[22],而曹英、朱宏杰等对武术套路美学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其主要表现在套路演练中的动态美、和谐美、严谨美、气氛美、意境美等方面[2324]。

从上述研究得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拳种、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年代分别对武术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姿势美、名称美、意境美、造型美等是其美学特征,有的认为优美的形态、鲜明的韵味、谐极的神韵是其美学特征,有的认为动态美、和谐美、严谨美、意境美为其美学特征等,不一而足。虽然各说其词,但是各学者论述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和谐”“神韵”“意境”来展开论述的,均把这“三要素”作为武术共同的美学特征。

3 武术美学思想研究形成2大阵营

武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传统美学思想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源泉,学者们或从古典美学——“气”“韵”“意”“象”等角度论述武术美学思想,或从古典哲学——“道”“动静”“阴阳”“天人合一”等范畴阐明武术美学思想,基本上形成了2大理论源流。

胡小明、张林艳、赵铃等关于武术美学思想持有类似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表现的美在整体上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如“气”“韵”“意”“形”“神”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构成中华武术的主要审美特色,如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追求内在含蓄的表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等。[2527]

孙刚、蔡菁、庄建国、曹湘英等则对武术代表拳种太极拳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诠释。认为意象思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从文化的深层内涵分析,太极拳可理解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囊括万象的“象形拳”。 曲径通幽的意境神韵和体认生生的自然生命哲理底蕴是太极拳的美学体现。[2831]

此外,有些学者从审美观、审美方式、审美范式、审美心理、比赛欣赏等视角对武术审美理论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如周伟良教授的《中华武术与民族审美心理简论》[32]、李义杰的《论武术的传统审美观》[33]等,其中不乏有独到的见解,可谓见仁见智。

4 武术审美文化缺乏系统研究和宏观把握

随着美学研究的时代转向,当下许多学者从金字塔尖上的“美学思想”研究转而开始多角度、多层面地关注偏于形而下的“审美文化”,如陈炎的《中国审美文化史》、易存国的《中国审美文化》、陈志椿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李鸿祥的《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以及施旭升的《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等。

何谓审美文化,叶朗在《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把审美文化界定为: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仪平策[34]则认为“审美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一切历史成果的凝结和显现,是介于人类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之间的所有审美活动、审美化存在的总和。审美文化既体现为具体的感性的审美事件、审美活动,也体现为理性的美学话语、美学思想。”

从上述2种概念中可见,审美文化至少包括3个层面,即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文化。近30年的武术美学研究对武术审美理论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不可谓不全;但是统观全局我们不难发现,前期研究大多偏于“形而上”的思想研究、精神层面的研究,对“形而下”的武术审美文化,亦即介于“道”与“器”之间的偏于物质形态和制度层面的带有审美性质的文化,还疏于系统研究和宏观把握。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先人们的审美思维、审美意识等具有鲜明的特点,以西方“逻各斯”和中国的“道”为核心的审美原点演绎出了2种不同的审美文化类型。例如:西方重“美真统一”,东方重“美善统一”;西方先哲崇尚理性,注重“黄金分割比例”;华夏子民崇尚感性,注重内蕴体悟等。那么,依据东方传统审美理论推演,武术中体现美善统一的武德,武舞合一的表意方式,套路虚拟程式的结构与形态特征,兵器 “形兵实礼” 的艺术性演化等,即可以作为武术的一种审美文化进行系统研究。

另外,审美文化并不是一种僵死不变的文化,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在当今以“读图”为主的视觉文化时代,出现的新的武术审美文化样式—功夫舞台剧和武术影视剧等,也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厘定。电子传媒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和90后,已经建立起了新的“视觉文化”品味,在这种情况下,深受传统审美观影响的武术审美文化是否已经发生了现代性的转型,它的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等是否已经发生了时代变迁,这些都给众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总之一句话,武术审美文化研究在当下十分必要和迫切。如今被许多学人所推崇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式,实际上就是先从审美文化这个“下”的层面入手,再发展到美学这个“上”的高度。武术美学思想研究也只有与“它”实现一种辩证结合,才不至于曲高和寡、流于空洞。

5 结论

近代以来,众多学者,尤其是武术理论工作者在注重武术理论、武术文化研究的同时,也踏上了武术美学的研究之路,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形成了2次武术美学研究热潮;但是,纵观众多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武术美学思想的“形而上”阐释,对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武术审美文化的系统研究尚缺乏深入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近些年来,武术出现了新的文化形态—功夫舞台剧、武侠影视剧等,对这种时代产物进行美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庄严.国术谈[C]//江苏省国术馆年刊:第十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29:301302.

[2]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8.

[3]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29.

[4] 李泽厚.美学旧作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27.

[5] 陈青山,王宏.中华武术美的本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48151.

[6]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传统审美文化的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7,(5):2328.

[7] 陈东.中华武术与书法的比较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1):78.

[8] 王国志.论武术与书法的异曲同工之妙[J].体育文化导刊,2008,(3):4648.

[9] 周贤彪.中华武术与书法之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8(5):3335.

[10]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4):4649.

[11] 邱丕相.试谈现代武术的美学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1985(1):8486.

[12] 邱丕相.飞动之美[J].中华武术,1985(5):36.

[13] 何禹.武术运动中的美及其表现形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3(3):1319.

[14] 李豹,关佐恒.纵谈武术运动美[J].吉林体育科技:美学专辑,1986:5257.

[15] 刘静珠.武术形式美初探[J].体育科学,1990,10(6):2123.

[16] 吴庆华,江百龙.华武术审美特征的根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1):4851.

[17] 崔延安.试论中国武术的美学特征[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7(1):7980.

[18] 鲍政栋,蒋惠珍.长拳技法的美学特征[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3):5557.

[19] 刘朝生.浅谈武术套路长拳演练的表现美[J].科技创新导报,2007(32):233.

[20] 王国志,邱丕相,郭华帅.太极拳:一种体认和谐的典型音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1):6467.

[21] 陈俊梅.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4):9394.

[22] 刘劲松,刘谦.散打运动中的美学特征[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5):9596.

[23] 曹英.武术套路演练的美学特征[J].武术科学,2001,1(2):5457.

[24] 朱宏杰.武术套路中的美学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4(7):3738.

[25] 胡小明.中国古典美学与武术[J].体育科学,1990,10(5):25.

[26] 张林艳.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古典美学思想及其哲学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1):1012.

[27] 赵铃.民族文化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沃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5):296298.

[28] 孙刚.曲径通幽 体认生生: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论太极拳哲学思想[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3.

[29] 蔡菁.太极拳跨文化教学中的美学传播[J].体育科技,2002,23(4):1315.

[30] 庄建国.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79180.

[31] 曹湘英.武术运动美的哲学思考[J].体育科技,2005,26(2):1820.

[32] 周伟良.中华武术与民族审美心理简论[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体育文史》杂志社.新中国体育史优秀论文集.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6:201212.

[33] 李义杰.论武术的传统审美观[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00105.

[34] 仪平策.中古审美文化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3.

猜你喜欢

武术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武术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