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实现途径

2012-04-29张玉宝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摘要:针对体育界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很多的理解偏差,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定义、分类及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未来的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提供依据,为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体育界出现将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与一专多能人才、应用型体育人才、通才等相混淆的现象,甚至还有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泛化理解,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一级分类可分为跨一级学科、跨二级学科及跨二级专业3种类型,二级分类可以按专业或学科组合成若干类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可以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联合学位制,以及联合办学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 体育教育;人才;人才分类;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3020305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100929

作者简介:张玉宝(1977—),男,甘肃靖远人,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师教育。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Anyang 455000,China.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但相关人员对该概念没有进行科学界定,以至于在体育界出现了将“一专多能人才”“通才”“应用型人才”“通才+专才”等人才类型等同于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理解偏差,甚至理解错误,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不一致的结果,进而严重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今,我国各级各类体育院校执行该方案已达7年,在这7年中,是否我们的体育院校都在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是否各校在培养方案中制定出了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是否体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特点。能否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主要取决于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内涵的理解、对其分类的认识,以及对其培养途径的正确把握。笔者以文献资料分析为基础,对复合型人才的相关理论及定义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实现途径。

1 复合型人才含义的理解

科学哲学的研究显示:对复合型人才的科学界定是对复合型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逻辑起点,如果这一逻辑起点出现了偏差或错误,那么基于这一逻辑起点所提出的任何理论的根基都不会牢固[1]。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学者目前对复合型人才定义的理解较为一致,即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2个(或2个以上,但一般是2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2]。也有研究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2个或2个以上专业知识体系及相应能力、素养,能够在具有学科交叉、专业交合、岗位交替特点的职业从事较复杂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3]。分析发现,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等。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于2003年6月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这较以前我国所提倡的“专才”教育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该文件并没有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定义作出解释。2006年我国学者蔡宝忠在其著作中对“复合型体育教师”作出解释,该著作指出“复合型体育教师,是指在知识方面有2个或2个以上不同质的知识群组成,在智能结构方面由跨学科和多种能力聚合而成”,具体讲就是体育教师要具备主辅修专业的经历,涉猎与主辅修专业有关的知识和“边缘”知识。表现在工作中是体育教师既能教体育专业课,又能胜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既能教技术课,又能教理论课;既能教体操课,又能教武术课或田径课[4]。

由此可以看出,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2个条件是:首先,2个(或2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其次,必须掌握这2个(或2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所以,体育教育人才只有具备了以上这2个基本条件才能称其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但是在现实中,体育科学研究或体育教育实践中的部分工作者是否对其内涵有足够的了解,是否会产生一些理解的偏差都有待于思考。

2 关于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理解偏差

2.1 复合型人才等同于“一专多能”型人才或“T”型人才

黄汉升教授认为,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也称“T”型人才[5],其“T”型人才的提出主要针对我国原来培养目标的定位——“I”(纵向)型人才(即在某一领域或某一领域的某个方面具有专长的人)。黄教授的“T”型人才指在横向(基础)上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又在纵向(本专业)上具有一定深度的人才。“T”型人才相比“I”(纵向)型人才而言,是“通才+专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这个提法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找到新的突破口,为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但其并没有说明是否掌握2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所以,从本质上讲,“T”型人才仍然只是“一专多能”人才,是基础知识较宽、能力较强的专门性人才,而不是复合型人才。

2.2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同于应用型人才

一般说来,应用型人才是相对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一类人才,它主要是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任务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6]。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应用能力强,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第一线的生产或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7]。还有学者将应用型人才分为3个层次:基础层次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中级层次是知识应用型人才、高级层次是创造应用型人才[8],而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指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学科或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因此,其强调的是跨专业,是多个专业的复合,既要求掌握自己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所跨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强调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其要求比应用型人才更高,但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有可能进行相互转化。

2.3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同于通才

有研究者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即所谓的“通才”[9]。也有学者称,无论“通才”,还是“完整型”或“复合型”,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只是词句有所变更[10]。其实,这些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解都显得有些模糊,存在一定的偏差;因为从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可以看出,复合型人才要掌握2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这些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可称之为“复合型结构”。复合型人才能够对具有学科交叉、专业交合、岗位交替特点的工作应付自如,而通才是指具有宽厚的基础、宽泛的专业和广博知识面,并对较大范围内的工作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通才在学习阶段主要接受某一领域宽泛的基础教育,表现为通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多元化和基础性特点,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可称之为“多元型结构”。这些人才对某一领域内的多种工作都有较大的适应性,具有向多方向发展的“势能”,一些人则成为许多专业和领域的“集大成者”[11];所以复合型人才与通才在本质上是有明显区别的,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也可以相互转化。

2.4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泛化理解

将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理解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或多能一专的人才、通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体育人才、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等这些人才的集合,即说不清复合型人才究竟是什么,只是感觉比原来提出的专门人才、体育教师之类的培养目标更全面、更好听、更流行。这主要与教育部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定义及内涵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有一定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发展比较全面,知识阅历和活动领域比较宽泛的人才,这样的认识仅反映了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构成的宽广程度,并不能表现复合型人才的本质特点,且不能将复合型人才与面面俱到,但浅尝辄止的“万金油”相区别[12]。

3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从教育部2003年提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到现在已经7年时间,那么是不是在这7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都在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是不是我国的多数院校都具备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实力呢。下面对部分提出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进行分析,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否体现了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特点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和以上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中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基本定位在“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上,但是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实现,要以其课程的设置及有效实施才有完成的可能性。通过分析以上8所院校的培养目标及为实现该培养目标所开设的课程类型可以发现:这些院校基本上都以教育部《课程方案》为依据,设置相应的课程。各校具体的课程则因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略有区别;但所有的课程基本都是按照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制选修、任意选修的分类形式来进行设置,而且通过对比发现,各校所设置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一般必修课程都大同小异,只有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体现着各校的特点。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以上所有的高校都没有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成体系的第二学科课程体系,所以以上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不可能是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而也就说明其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是有一定偏差的。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与2003年方案的最大区别在于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可选性有了一定的变化(提高),另外,部分学校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设置了教育类课程,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示范性的特点;但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基本与2003年以前的教学计划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那么是不是通过任意选修课和限制选修课的调整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就由以前的“专才”变为了现在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呢,这样的理解显然是存在缺陷的。如今的这种培养方式究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这些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充其量也只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或“多能一专”的人才。

4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

4.1 复合型人才的分类

根据其他学科研究者对复合型人才提出的分类可以看出,复合型人才一般分为3类:第1类,跨一级学科复合型人才。如中国人民大学于1995年开始招收文史哲试验班,把分属文学、哲学、历史学3大门类的专业合而为一,培养文史哲复合型人才。第2类,跨二级学科复合型人才。如华南理工大学从1994年起创办的“3+2”国际贸易班,从在校工科各专业3年级选拔部分基础扎实、外语好和能力强的学生到工商管理学院学习2年国际贸易,将他们培养成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管理和贸易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第3类,以1个专业为主,兼有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3]。以上2人的研究都是基于我们前面的定义,都是对复合型人才分类的探讨;但是根据复合型人才的定义,第3类其实质属于一专多能型人才,以一个专业为主,兼有多门学科知识的人普遍存在,所以严格来说,只有前2种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定义;但是通过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标准得知,我国将所有学科共分为5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 000个三级学科。这样就可以以学科的分类为依据,将复合型人才分为3种:跨一级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跨二级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和跨三级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或许也有人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既有体育学,又有教育学,其专业类型中就已经跨了一级学科。这就需要作一个特殊的界定,即体育教育属于一个专业,把该专业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理解,这样体育教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就逐渐明晰。

4.2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有以下几种组合:第1种,体育教育专业与其他57个一级学科下的任意三级学科的组合;第2种,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的组合;第3种,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学下属的其他二级专业的组合。

进行这样的分类是因为根据国家的二级学科分类标准,体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主要有体育史、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包括运动解剖学等)、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科学等其他学科共计13个学科。体育教育只属于其中的一个学科,所以它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组合,成为以体育教育为主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另外,我国的体育学专业并没有按照二级学科分类,目前主要的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专业等,这样,体育教育专业也可以和这些不同的专业组成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其详细分类如图1所示。

图 1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组合示意

图1只列出了体育教育专业的3种分类思路和由这3类所派生出的部分组合,它们的可能组合还有很多;但是,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实际组合又是有限的,而且其实现的可能性更是有限的,所以各级各类体育院系要根据各自学校的自身优势,根据区域社会对不同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有实际可行性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组合模式,切不可盲目地提出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而实际却不是复合型人才。

5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实现途径

5.1 改善学分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主要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以读满规定的年限和学习时数,经考试合格才可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4]。在学年学分制中,同一专业的学生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要学习的课程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学生自己选择课程的自由很小,它适合于大规模培养规格统一的人才,其缺点是对于不同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适合于培养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才[15]。完全学分制诞生于19世纪美国的教育改革,它是以学分为课程教学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选择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校自由地选课,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学生就可以毕业,一般没有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它允许学生因个人能力、智力、学习内容、家庭经济等因素而提前或推迟毕业。我国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实行了完全学分制,如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等。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有必要改革目前我国的学分管理制度,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5.2 实行主辅修制

主辅修制是按因材施教原则实行的选课制度,要求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其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应分属不同专业大类[16]。主辅修制因其专业覆盖面广,手续简便实用,与学分制管理相配套,适应了社会和个人对复合知识的需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17]。高春娟等人指出:西安交通大学从1992年开始在高年级本科生中有组织地开展“辅修专业”的培养,实行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成才环境。该校每个辅修专业设有8~9门该专业的主干课程,约360学时,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六全天,学生选学辅修专业课程获得的学分可替代任意选修课应得的学分。学习了辅修专业的课程,并全部达到规定学分者,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学生所选修的辅修专业应该与自己的主修专业是跨学科大类的不同专业[18]。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若要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可以在学生学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前提下,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辅修专业,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作用,扩展了专业范围和知识结构,为将来就业创造优势。

5.3 实行双学位制度

王兴华指出,清华大学从1985年开始试行双学位(第二学位)制,允许部分成绩优异、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同时跨专业攻读另一个学士学位,毕业时可同时获得2个学士学位[19]。高春娟等人也指出,为了使学生有更宽广的知识面和更扎实的辅修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西安交通大学从1997年开始进行了跨大类的辅修专业双学位的培养工作,在原有辅修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基础上,完善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成辅修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成双学位培养方案。双学位工作是在有条件的辅修专业班级中挑选少数优秀学生进行。为保证双学位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参加双学位学习的学生必须通过第二专业2门主干课程的同等考试,完成辅修专业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和毕业答辩,方可获得双学位[18]。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各校的优势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选择双学位学习模式,以便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5.4 实行联合学位制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在2001年秋开始设置联合学位,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即将2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有机结合,学生用5年时间同时完成2个学位的学习[20]。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5年的时间里,并行地学习2个专业方面的课程,在不同的阶段,以其中一个为主,而且允许攻读联合学位的学生在适当的情况下改变自已辅助学位的方向或退出对联合学位的选择,转而攻读普通学士学位,从而其学制也由原来的5年变为4年。这种联合学位制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也可以进行试行。目前,我国高校经过合并调整后,很多都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具备设置联合学位的条件,即使不是综合性大学,也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学科中设置一些组合模式。这样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获得双学士,从而真正扩大就业范围,实现学生知识结构上的跨专业、跨学科组合的交叉知识体系。

5.5 实行跨校选课,联合办学

我国各省市及部分地区,往往有多所高校,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优势学科。如果每所学校将该校最好的学习资源向其他高校开放,不仅可发挥高校整体优势和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非常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际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都进行了此方面的探索,以期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欧洲已经建成了“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高校实行合作办学,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培养平台;上海市西南片高校实行联合办学,成立了联合办学机构,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21]。体育教育专业要实现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的,各校除充分利用好本校的优势资源外,也应该充分利用周边高校的优势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建立跨校选课系统及相应的学分转化系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我国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造成各级各类学校对其理解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将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与通才、一专多能人才、应用型体育人才等相混淆。所以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界定。

2)目前,我国各级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不能实现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而且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课程设置之间一致性不高。

3)根据学科分类的不同,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可以分为3类,即跨一级学科、跨二级学科、跨二级专业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3种类型。

4)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联合学位制和联合办学等途径实现。

6.2 建议

1)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定义进行界定,并作好科学的分类。

2)各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用某一种模式进行尝试,待某一种模式成熟后逐渐向多模式的方向发展。

3)在进行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同时,不可忽略一专多能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且两者的比例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冉景亮,吴绍琪.复合型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6,70(6):2325.

[2] 马春玲.对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4):3133.

[3] 李现平.对复合型人才的几点认识[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1996,10(4):4245.

[4] 蔡宝忠.体育教师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9.

[5] 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

[6] 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

[7] 金国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4.

[8] 刘健,王春,李奎山.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5,136(8):126128.

[9] 张惠红,冯天佑.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4748.

[10] 蔡宝忠.体育教师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

[11] 李现平.对复合型人才的几点认识[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1996,10(4):4245.

[12] 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135136.

[13] 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14] 段丽珍.关于师范专科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思考[J].许昌师专学报,1999,18(4):9.

[15] 吴春胤,孙凌洁,刘继红.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2):175177.

[16] 解树青,王光义.对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探索与实践[J].滨州师专学报,2002,18(1):85.

[17] 金更欢,黄朝文.面向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4):9193.

[18] 高春娟,张陵,朱少泽,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2):8889.

[19] 王兴华.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2003.

[20] 叶桂芹,张良平.联合学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77.

[21] 聂慧,黄冰,凌惜勤.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24):230.

猜你喜欢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元化设计要素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