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2012-04-29
吴汝纶: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早期教育家
吴汝纶(1840-1903),晚清文学家、教育家,桐城派后期重要代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诏办大学堂,经吏部尚书张百熙推荐,加吴汝纶五品衔,任其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在他看来,旧的书院式的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需要变法图强,必须从改革教育制度人手。他奏请出国考察教育,并提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迅速强盛,是由于其教育的成功,要办好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必须借鉴日本。这年五月,他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先后到长崎、神户、大阪、西京和东京等地参观考察了商业学校、医科学校、职业学校等各类学校,并与日本学界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他将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分类整理,汇编成十多万字的《东游丛录》一书。此书作为中国最高教育当局派员访询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教育制度的第一份调查报告,其中内容成为后来清廷制定的“壬寅学制”的重要参照,对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有着重要的作用。访日回国后,因对清朝政府失望,他未赴京就职而在桐城开始实践他的办学思路,创办了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他提出一系列办学宗旨:
“全国各省、府、县都要分立大、中、小学堂”,“一县不可止立一学,各乡皆须立学”,“学堂愈多,愈能收效,不宜化多为少”,“普国人而尽教之,不入学者有罚”,“先立师范学堂,取成学之士,延外国教习”……
李婉君:作为全国劳模代表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
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3周年华诞到来之际,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北车首席专家、中国北车金蓝领李万君,经吉林省推荐,作为优秀劳模代表,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3600余名首都各界代表一道,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每年的国庆仪式,中华全国总工会只邀请两个省的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参加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篮活动,今年的国庆节恰逢举国上下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特别有意义。”李万君说。作为中国北车集团第一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万君是一位年轻的“高铁焊接大师”,2007年,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主力车型,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股份投产。试制初期,转向架横梁与侧梁连接处的环口焊缝时常出现由于接头过多,造成铁水不熔合的惯性质量问题,一时成为制约转向架生产的瓶颈。李万君摸索出的“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在转向架制造中得到推广,成为中国研制高速动车组过程中诞生的不可多得的“绝活”。
闫文静:高职生毕业6年成长为十八大代表
短短6年时间,以外来工身份成为广东最年轻党代表,1986年出生的闫文静用职校生的踏实,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老师总是提醒,“职校生学历比别人低,那就定位低一点,从基层做起”。2006年,经过4重考核,闫文静毕业来到中山市,进入一家企业当储备干部。跟她同期进入公司的100名“新人”超过一半是本科生和研究生。一个月的车间实习引起了同学们的抱怨。“工作太累”、“条件不好”、“这工作不是大学生做的”……实习期间有20多个一同进入的同学相继离职。闫文静却一声不吭地干着车间工人的粗活累活,甚至常常比一线工人更迟下班。闫文静的勤奋、刻苦受到公司领导的赏识。正式上班3个月后,公司任命闫文静担任行政管理部部长助理一职,第二年部长离职,由21岁的她接任。闫文静是同期新员工中最早步入主管岗位的。“从职校走进社会,由于学历低而自卑,但也因此对自己有了更准确的定位。”闫文静自信地说,只要肯埋头努力,本科生和大专生的未来是画等号的。今年5月,闫文静高票当选十八大代表,将代表广东省2700万外来工发声。为了准确地表达基层心声,闫文静开始积极准备。目前她正在作两个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基层调研。闫文静表示,要解决所有外来工融入当地的问题,落户不是关键,实现教育、就业、医疗等权益的均等化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