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才知世界小 斟酌倍感方寸深
2012-04-29
王继平:以认真、科学、探究的精神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不久前,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世界职业教育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不仅有效地增加了青年人的就业机会,更为世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次会议之所以选在中国召开,一方面是展示中国职业教育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另一方面,也是让中国担负更多的国际责任”。无疑,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肯定和期待。
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同行。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开放的30多年。回溯中国职业教育这30多年,一个重大的启示就是:中国职业教育只有拓展全球化的大视野,运作现代化的大手笔,在学习、借鉴、吸收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精髓的本土化进程之中,去创造、创新、创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中国特色、世界水准”,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它需要一个坚实的、科学的、睿智的研究为支撑,以辨清方向,寻求规律,确定对策。为此,只有对世界经济以及为其服务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走向有所认识、有所把握,才能有所作为。
金融危机使各国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由此,各国纷纷颁布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职业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教育改革的新亮点。综观世界各国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的主要措施,集中体现在:一是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国家战略;二是不断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不断完善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四是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五是不断更新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六是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
面对国际产业结构这一大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现代化也指向了一个更高的目标: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因此,中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突出地表现为:由经济大国变经济强国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基础;由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支撑;由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动力;由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期望职业教育成为新前提。这意味着,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对这一体系的整体架构进行系统设计,要关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形式、内涵外延、结构层次、运作机制等焦点问题。
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分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及其相关研究,经历了“旅行者说——拿来主义——比较选择——本土化”四个阶段,通过“原型研究”,进而“比较研究”,直至“内涵研究”,在“复制——重构——迁移——创新”之中,终于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在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队伍里,有一个长期在职业教育战线上多年从事职业教育原理、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这就是本书的作者,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由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以其创新的维度,开阔的视野,哲理的思考,对纷繁万象的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规律性的归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主体脉络,旨在认识趋势与顺应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加以梳理,以窥见其大的走向,实现新的发展。我认为,这一研究恰逢其时。
本书首先从横向的“定界向跨界的延伸”、纵向的“定阶向进阶的递进”和纵横的“应然与实然的交替”三个维度对当代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加以阐释,且每一维度又用八个案例现象给予支撑;而八个案例现象中每一表述及其对规律的解读,又分别是对横向延伸、纵向递进和纵横交替三大规律性趋势的细化诠释。接着,本书在规律性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并推演出教育层面的发展脉络,即所谓四大“写实性趋势”:“一个重大的共识:确立需求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职教观念”、“一个重大的定位:构建多元趋向的开放式的职教运行体系”、“一个重大的突破:开展创新驱动的跨界性集成的职教研究”、“一个重大的进展:建设交流互动的国际化合作的职教网络”。
这种经由现象描述、规律归纳及推演导出的趋势研究,颇有些哲学的味道。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对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资料,是一本值得研读的新书。
姜大源研究员主编的另一本书——《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2005年获首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首届职业教育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又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这本新书,可以说是其“姊妹篇”。我期待着,姜大源研究员能够在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中,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
在本书的前言中,姜大源研究员有两句诗令我印象深刻:“驰骋才知世界小,斟酌倍感方寸深”。
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就是要有这种认真的精神、科学的精神、探究的精神,不去纵横驰骋,何以能够“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不去斟酌推敲,又怎能知道“方寸之中,海阔天空”!
把握整体才能更好地掌控局部,了解趋势才能更好地做好当下。当今时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是我们每一位中国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了解和把握的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做好中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王继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在中国的映射
历时数载,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终于完成,而其主要成果——同名专著也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与大多数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有所不同,这本专著没有罗列世界各国或地区,以及国际组织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经验和教训,而尝试着借助于案例或现象的陈述,从中发现或归纳出规律性的趋势,并在认识这些基于规律的新趋势的基础上,再尝试着去寻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求顺应趋势、助推趋势。
所以,本书研究最重要的指向,就在于对“趋势”的把握:对纷繁万象的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主体本质的规律性归纳,以此为据梳理出写实性的主体脉络,并力图在进一步认识趋势与顺应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加以梳理,以窥见其大的走向。
本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本书的主体研究报告部分,是课题研究总报告的核心内容,以体现本研究的创新所在。
研究的第一步,要解决认识趋势的问题,也就是“是什么”的问题?其研究路径是从个案到共性:研究基于现象一主体本质的规律性趋势。从横向延伸、纵向递进和纵横交替三个维度加以阐释,且每一维度都用八个案例现象给予支撑;而八个案例现象中每一的表述及其规律的解读,又分别是对横向延伸、纵向递进和纵横交替三个维度的细化诠释。其中:
对横向延伸的八个归纳性的诠释——从狭义到广义、从刚性到柔性、从双轨到双元、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综合、从双边到多边、从多样到一体、从赋魅到祛魅,由此推演出“定界到跨界的拓展”的趋势;
对纵向递进的八个归纳性的诠释——从层次到类型、从经验到策略、从低端到高端、从低段到高段、从新手到专家、从定格到升格、从等外到等值、从排斥到全纳,由此推演出“定阶到进阶的提升”的趋势;
对纵横交替的八个归纳性的诠释——整体与细节的集成、分离与契合的承接、继承与改革的交集、数量与质量的权衡、功利与人本的兼顾、过程与结果的异同、推陈与出新的因袭、自主与协同的联袂,由此推演出“应然与实然的互补”的趋势。
这种经由归纳与推演而获得的三大规律性趋势,看去有些哲学思辨的味道。
研究的第二步,要解决顺应趋势的问题,也就是“怎么办”的问题?其研究路径是从个案到共识:研究基于现象一主流脉络的写实性趋势。可以认为,这是基于“教育一实施”层面的归纳:即在第一步哲学层面归纳和推演所获得的趋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归纳出教育层面的趋势,并由此推演出实施层面的脉络,这就是所谓四大“写实性趋势”。
这里对每一脉络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可持续的职教观念涉及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强化创业、有利环保、贯穿终身和面向全民的教育五个方面;开放式的运行体系涉及机制层面办学模式、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机构层面办学功能、办学构架和办学层次的多元化两大方面;跨界性的职教研究涉及专业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建设、创新性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应用性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扩散三个方面;国际化的职教网络涉及多边国际组织新的合作领域的开拓和双边政府部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的建立两个方面。
主体报告的最后,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在博采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之众长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革探索的小结,包括“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回顾——经验与反思”、“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辨——本质与规律”、“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三个部分。一个志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之中,为其发展已经做出并还将做出巨大贡献的职业教育,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舞台。中国职业教育30多年的探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未来发展的指向,无疑也是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在中国的映射。
此外,为便于读者对规律性趋势解读的思路、脉络、结构有一梗概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本书在阐述第一部分内容时,给予了丰富的逻辑的、路径的和框架性的插图,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子课题研究报告部分,是课题子报告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体现本研究的依据所在。
本研究以国别地区为一翼,以国际组织为另一翼,即对单个国家或地区的多“点”的职业教育现象与多个国家或地区组织的多“面”的职业教育现象,从个案角度展开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具体体现的研究。所涉及的国家或地区并不刻意追求其代表性,所涉及的国际或地区组织也不刻意追求其典型性,尤其是:案例不以数量而以质量为基本要求,内容不以二手间接资料而以一手原文资料为基准,其目的都在于遵循质性研究或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思想。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研究附件,也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一手资料,以呈现本研究重要文献的原文译件。
本研究选取了一部分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以原文为基础进行翻译,包括:《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2007年3月23日)、《德国企业教师资质条例》(2009年1月21日)、欧盟《哥本哈根宣言》(2002年11月)、欧盟《马斯特里赫特公报》(2004年12月14日)、欧盟《赫尔辛基公报》(2006年12月5日)、欧盟《萨洛尼卡会议结论:建立欧洲职业教育区》(2007年4月26日),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年9月5日)中文版。
由于本研究在内容层面涉及多国、多地区和多组织,在方法层面涉及精典、“准质性”和“准现象学”,可以说,本研究不啻为一种包容多种内容、应用多种方法的“跨界”研究。
显然,本书的这一架构,对当今处于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之中的读者来说,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不必也无须一次性地通读全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性地去阅读相关章节。一旦有时间通过多次性的阅读看完全书之后,也许会在把握本书全貌的基础上,触摸到本研究的良苦用心,而读者本人也会由此萌生出创新的思考。
基于此,本书可以被视为一本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工具书:第一部分是研究方法的探索,第二部分是研究资料的宝库,第三部分是研究文献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