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哲学视域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反思
2012-04-29杨晶
杨晶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以培养专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类型,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门性人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巨大的作用。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并在2005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以此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理性审视现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虽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回应并解决这些问题,是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以主体性哲学为视域审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洞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两难困境和抉择,为职业技术教育向更高层面发展提供哲学视域的反思基点。
主体性哲学审视下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技术理性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性和人的完整性
“所谓的技术理性就是指文明工业社会以来,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绝对的理性主义。”(赵建军:《追问技术悲观主义》,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0页)“技术理性把一切人都看做工具性的对象”(于伟:《论技术理性时代“完善的人”的消解及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120页),个体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其作为个体人的本质属性被忽略,而常常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而存在。工具人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因此,这样一种发展理念在整个社会内部根深蒂固,极大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恰恰以培养专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并且职业技术教育地位的获得就是以为工业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为其自身资本的,因此,工具人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到职业教育内部的骨髓和血液中,主宰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并做为其自身教育发展理念的无意识成分而存在。
技术理性引导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理念使得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长期秉承了主客二分的观念,学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被视为加工和改造的对象、先进职业技术知识的接受者、知识的容纳器,学生完全处于客体的地位。这样的观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观念之下难以养成。因此,这种理念不更新,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性将不复存在,更难以向更高层面上迈进。更重要的是这种理念下造就的个体,其发展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其结果必然是造就片面发展的个体,是单向度的人,这不仅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和我国整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抵触,而且严重影响个体自身生活的幸福感和完满度。
“大写的人”的观念预设使学生的丰满个性在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被压扁
“大写的人”是指在我们的观念预设中,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类历史的总体性,在对人性的洞察和理解中,更多的是看到了人性的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人性的理解更多的是人类的类本性,而不是个体的个性。我国长期以来,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因为遵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实施统一的步骤和培养方法,企图培养和造就整齐划一的标准化人才。现在看来,这种普遍的“大写的人”的观念预设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快速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长时段来看,这样的理念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统一定制的职业发展模式也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情况,更难以保证学生接受的培养模式是真正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理念中,只看到了学生的普遍性,没有看到学生的特殊性,只照顾到学生的整体,而较少顾及到学生个体,这种强制性的统一标准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向所有智能优秀类型的人,尤其是普通学校不重视的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智能类型的人,为不同智能优势类型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王军红,周志刚:《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和实践性》,《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10期,11页)因此,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大写的人”的观念预设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的后改革开放时代,这是一个自由、解放和个性彰显的时代,这要求在职业技术教育视野中不仅要有“大写的人”,更要有“小写的人”,只有这样,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既适应国家发展的环境,又能促进学生在新时代下的健康发展。
主体性哲学关照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体的主体性要求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完满个性
“主体的本体性指的是主体性是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把握外界与自身的方式,是由人的知、情、意等要素构成的,是客观的、必然的过程。在知、情、意的推动下,人总是积极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如果主体性受到压抑或扭曲,不能得到正常发展和发挥,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受到消极影响,就不能正常开展。”(周威:《主体性教育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85页)既然主体的本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并且是作为人的生存、生活和以自身的方式而存在,那么,在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就应正视学生的这一本体主体性的存在,正视学生是由知、情、意构成的复杂体和集合体,而不应向以往一样视学生为被加工和改造的对象,是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和容器。
价值的主体性要求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
“主体是有价值的,指主体性是人求真、求美、求善和求自由的主体性,这是主体性应然方面的规定。人本身是有价值的存在,是为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而存在的。”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专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但是,职业技术教育所面对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未来的可能的职业技术型的专门人员,因此,在对其教育时,要从其作为一般意义上人的本质属性和需要出发,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首先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性的教育。既然首先是人的教育,就要符合一般意义上的人的主体性,符合人求真、求善、求美、求自由的主体性,以往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过度关注自身教育类型的特殊性,而往往忘记了自身最一般的属性,这不仅造成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根基不够牢固,而且容易造成个体的非健康发展。因此,今后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改变这一倾向,正视学生的价值主体性存在,具体来讲就是: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求善的伦理自主精神,再次要激发学生对人性美的追求和向往,更要培育学生热爱自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只有尊重、培养和引领学生的这些价值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轨道才是人性化的轨道,才能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拥有价值主体性的职业技术的劳动者。
实践的主体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建构过程
实践的主体性是指,主体是在认识和建构与外界关系的过程中同时建构和发展人自身。人的主体性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生成、呈现、发挥和发展的。所以,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过程的两种表现,是双向互动的。实践是人的主体性的展现,也是衡量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而人的主体性又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确证和发展的。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很多职业技能的养成都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实现的,相比较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的机会更多,因此,应有效利用职业技术教育这一特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机会,让他们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自由、主动地投入到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改变传统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项的传授和改造的模式,改为互动、合作和参与的教学实践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养成学生独立、自主和创造的精神。
总之,新时代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双重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既承担起培养自由人,又承担起培养专门的职业技能型人的双重使命,使其培养的人既做好社会发展的工具,又不失人的本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现时代课题。笔者认为,在培养受教育者完满个性,自由价值和实践主体的基础上使其拥有一技之长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任何本末倒置的做法都是有碍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违背受教育者本质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