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运输管理》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2-04-29张敏
[摘 要]《运输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近几年来在从事运输管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探讨,指出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力教学体系,需要学校、院系及教师三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能力;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2-0106-02
物流活动是由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七大功能要素构成,其中运输与储存被称为物流活动的两大支柱,是物流的核心功能,运输创造了物流的空间效用。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业列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并出台了我国第一个《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复合服务产业。”再一次明确了运输在物流业中的地位。
目前,运输管理课程基本上已经成为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该课程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及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近几年在从事运输管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对该课程教学的看法。
1 课程定位不明确
根据当前物流行业的调查报告,企业运输成本普遍超过了总的物流成本的1/3,如此大的比重表明了运输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地位,运输的合理化是企业整个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关键。《运输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定位应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之上,从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定位在了高级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这与目前的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原因在于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到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15%。根据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我国的本科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因此,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基于此,《运输管理》课程的应定位为:面向物流运输服务领域,为专业物流企业运输作业部门,工业企业运输作业部门,商贸连锁企业运输部门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中层运输管理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运输的功能及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组织流程,掌握运输方式选择与决策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学会对运输成本进行控制;具有一定的货运事故处理能力;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2 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思路
《运输管理》课程的设计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以物流运输市场人才需求为原则,培养具有实操能力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因此要针对运输企业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运输部门进行调研,并结合校企合作论坛上企业管理者提出的相关建议,分析运输领域的基本工作岗位和对应岗位任务,分解岗位任务,提炼岗位能力,将之贯穿到课程中去。
2.2 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对企业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结合当前运输市场的实际运营状况,可知当前物流运输领域中主要有两种工作岗位:一种是业务岗位,另一种是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又分为基层管理岗位、中层管理岗位和高层管理岗位。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的构成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即业务人员;本科教育主要培养的中层管理人员;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员。但由于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科毕业的学生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直接导致了其就业率不高。因此,作为一名运输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基层业务岗位上的实操能力,使之在具备了一定基层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成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基于此,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八个模块。分别是:运输基础知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国际现代运输、货物运输合同、货物运输保险八个模块,这八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
作为一门课程来说,教学内容要在保证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因此,本门课程的这八个模块在讲授过程中课时分配是不同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国际现代运输这几个模块的知识结构基本相同,由货物运输组织、货运流程、货物运输费用等构成。由于在五种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具有最大的市场性,对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也最大,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公路运输占有较大的课时比重。在整个运输活动过程中,运输完成的是货物的空间位置的转移,涉及多个主体,在运输过程中就会出现种种问题,为了确保运输质量,分清运输产生的责任与风险防范,在课程中加入了货物运输合同、货物运输保险的相关内容。
3 课程实施
3.1 教学手段及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仍然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在讲授过程中虽然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各种运输方式费用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运输成本的构成有哪些,然后再以例题的形式具体讲解每一部分的成本如何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以达到会运用的目的。但内容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枯燥,兴趣不高,使得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建议应适当的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
(2)演示法
由于《运输管理》课程的专业性比较强,有一些内容不易用语言进行讲解,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进行演示。例如在讲授多式联运、整车和零担货物运输管理操作流程时,通过播放相应视频资料的方法,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效果的同时,也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和掌握。
(3)实验教学法
应用物流管理软件,对运输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操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分角色,根据分派的工作任务,由学生成立虚拟公司,自主分配岗位,扮演运输企业员工角色,模拟完成货物运输的作业流程。在虚拟的情境中,学生通过亲身演示操作,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4)案例分析法
运输贯穿整个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有效地教学方法。在讲到货物运输合同、货物运输保险的时候,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解与分析,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从旁加以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课程的整体内容来看,还缺乏“贯穿式”的大案例,也就是说,用一个大的案例可以将某一种运输方式在整个物流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知识贯穿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3.2 课程评价方式
《运输管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掌握知识程度、能力水平几个方面,考核的形式采取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比例为7∶3。平时成绩侧重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包含考勤、课堂发言、讨论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角色功能完成情况以及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理论考试侧重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测评,包含基础知识和能力素质方面的考核,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
4 结 论
《运输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课程在开设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力教学体系,这有待于学校、院系及教师三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秀兰.《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实施[J]. 职业技术教育,2009(6):9-13.
[2] 史媛.高职《运输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究 [J]. 中国外资,2011(12):20.
[3] 张亮,张翔,余小鹏,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92-94.
[作者简介]张敏(1974—),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