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体系建设的对策
2012-04-29金玉柱
[摘 要]本文指出我国钢材加工配送行业集中度与集聚度低、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及其背后的体制及机制障碍等问题,提出避免走以往低水平重复建设钢厂的同质性、同构化竞争老路,通过科学规划与完善布局,整合社会资源,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钢材加工配送企业集团,带动行业创新发展,规范运行管理,提升发展模式,完善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体系建设。
[关键词]钢材;体系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2-0005-02
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通过仓储与销售、剪切加工、来料加工、运输等服务,合理套裁、及时配送,提高钢材综合利用率,为用户降低库存,提供增值服务,并为钢企直接了解用户需求,调整品种结构与生产周期,稳定与扩大产品销售。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本质特征是提供钢材的延伸加工等服务,国内外也称其为“钢材服务中心”。完善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体系,对降低社会钢材加工与物流的总成本,提升钢铁及相关下游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要分析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体系现状,结合钢铁及相关产业与区域发展规划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与教训,探讨完善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体系建设。
1 现 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材生产、消费、贸易及物流国家,钢铁产业在规模扩张中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国内就有钢材加工配送中心396家,产能达3270万吨,其中国内钢企自建51家、国外钢企与商社自建或合作建设41家、港台企业8家,初步形成了我国钢材加工配送框架体系。
(1)投资主体。一是由国内钢企投资,主要采用全资及控股形式。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宝钢、鞍钢等开始向钢材后市场延伸发展。据悉,目前宝钢已在国内投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达40余家。二是由日韩等国钢企、商社投资,起初主要与中国钢企合资。中国钢材加工配送比重低,项目政策限制少,竞争对手弱,成为外企依托先进技术与管理快速拓展中国市场的捷径与有利因素。1994年以来,韩国钢企已在中国投资10余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三是由大型贸易商向下游转型投资。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的省、直辖市的物资集团利用政府扶持、区域终端客户渠道优势先后投资建设了一批项目,如1993年上海物资集团参与鞍钢在上海建设的剪切加工项目。四是民营资本投资,一般单体投资规模较小,数量众多且难以统计。
(2)区域分布。国内外知名钢企建设加工配送中心极为关注投资的相关政策及与钢材需求相关的下游行业与企业布局。目前,宝钢已在上海、天津、广州、杭州、青岛、重庆、沈阳、东莞、南昌、长沙、合肥、武汉等地区基本布局形成覆盖全国重要钢材消费地区的加工配送中心网络。近十年来,日韩等外企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加快布局,已占据我国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加工市场,有的已形成境内外一体化运行。行业资深人士预言,下一步将轮到欧美钢材加工配送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了。
具体选点上,国内外钢企布局加工配送项目多选在钢材及加工产品终端用户所在的大中城市及周边规划区域,以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享受土地及财税等优惠政策,并可为园区内外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众多中小民营钢材贸易商等,则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堆场、库房发展初级加工服务,布局非常分散。
(3)服务对象。宝钢等国内钢企的大中型加工配送中心主要采取对接家电、汽车等行业大用户方式。2010年,宝钢实现钢材加工配送398万吨,同比上升45%。韩国最大的钢企浦项通过天津、青岛、佛山、苏州、重庆等地区的汽车钢板、不锈钢板、电工钢、彩板加工中心,成为所在区域市场的主导。有的加工中心正在探索依托钢厂提供以产品生产计划拉动为导向,以零部件管理为基础的钢材资源与实物库存管理,剪切、落料和激光拼接等配套服务以及原料及成品物流的全流程服务解决方案。大量小型加工配送企业服务于本地区中小型钢材消费企业与大量非企业用户,成为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体系中服务面最广、服务客户数量最多的群体。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钢材加工配送行业进入由材料型向营销型深加工型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国内外钢企、商社为先发与主导投资,相对集中规划布局与大量分散设立,提供大批量对接服务与提供小批量或零星个性化服务并存的多层次体系格局。
2 问 题
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体系在快速形成的同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发达国家钢材综合深加工比已达50%以上,我国一般钢材的深加工比仅为10%~15%,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但是,有些地方与企业不顾区位等条件因素,盲目建设项目,市场定位不准,加工产能过剩。一些延伸至下游最终用户的产业型深加工,被业内认为还处于机会性投资阶段,有的面临发展的困局,甚至成为问题业务或不良资产。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钢材加工配送行业存在项目规划及布局、技术装备及经营管理等问题。当前,尤其应重视解决:
(1)行业集中度与集聚度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化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体系建设起步晚,整体加工配送规模占钢铁产量规模比重低,较有影响的加工配送中心通常年加工配送能力在10万吨左右。一些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企业仍然依托“大而全”、“小而全”的内部加工体系,尚未利用更具效率的社会化、专业化分工。一些中小钢材加工配送企业布局散乱,加工质量不高,营运效能低下,自身发展活力不强。
(2)社会资源未整合利用。我国钢材加工配送行业营运体系有以下特点:①知名大型国有及控股的加工配送企业不仅与外企有竞争,相互之间也是对手关系。②数量众多、分布散乱的中小企业加工配送企业在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方面表现为系统性低下。③从上下游产业链看,国内外钢企与商贸企业在钢材销售上往来较多,加工配送项目上合作很少;与下游终端用户材料型、营销型合作较多,产业型深加工及全方案合作很少。
(3)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我国钢材加工配送装备水平相对落后,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未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先进装备依赖进口。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剪切、落料、焊接等设备主要从欧美及日韩等国家及地区进口。众多加工配送企业装备陈旧,加工精度不高,加工质量不稳定,缺乏统一标准化体系,有的地方钢材加工中心偷工减料导致“瘦身钢”等现象接连曝光,甚至在重点建设工程中也存在此类现象。
综上所述,我国应重视改变国有及控股钢企较封闭的加工配送体系,防止国有资本过度内耗性损失及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解决行业集中度与集聚度低,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整体营运效率不高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从根本上消除其背后的体制及机制性障碍。
3 对 策
当前,我国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面临资源价格高涨、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总体上将呈现低增速、低赢利的运行态势。钢铁及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钢材加工配送行业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指出:“从最大钢材进口国迅速转变为最大出口国的今天,深加工业务作为服务用户、调整结构、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转变增长方式、寻求新增长空间的重要突破口”。
完善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体系建设,应避免走以往低水平重复建设钢厂,同质性、同构化竞争老路,打破区域与行业行政体制界限,通过制定规划与政策引导项目布局,整合社会资源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加工配送企业集团,带动行业规范运行与发展模式提升,创新技术与改进装备,全面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我国钢材配送中心体系建设应贯彻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战略及区域中长远发展规划与目标,遵循“布局体系合理、行业特色鲜明、营运集约高效”的原则。国家相关部门应牵头制定与实施钢材加工配送行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发展指导目录,相关政策、规划与目录制定与修订必须经过权威机构的评估,公开征求相关专家和行业企业的意见,坚持经过法定程序审议通过后施行。
引导建设全国、区域和地区性三级网络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钢材加工配送大格局。统筹规划建设若干国家级与区域级的钢材加工配送园区,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把提高园区发展水平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促进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有规划地集中、集聚发展。
(2)整合资源,培育“龙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鼓励钢企与中下游钢材贸易商、消费企业联手,以产权等为主要纽带,通过兼并与相互参股、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社会钢材加工与配送资源,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钢材加工配送企业集团。
钢材加工配送企业集团应以现代化为核心,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产业联合与组织结构调整,在战略规划、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整合,优化与再造经营管理流程,发挥整体协同效应,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社会钢材加工配送成本,提升我国钢材加工配送及下游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鼓励钢材加工配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大中型钢材配送企业应“眼睛向内又向外”,携手组建境外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利用境外资源与市场,对接国际终端消费企业,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加快探索形成境外钢材深加工配送体系。这是我国钢铁及下游相关行业企业有效转变与提升发展方式的选择途径与重要标志之一。
(3)规范运行,提升模式。建立与完善运行规范、竞争有序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管理标准体系。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钢铁企业与下游企业合作,共同建设钢材加工配送行业标准化体系,维护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政府与行业组织应强化标准化在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中的监管与服务作用。
建立结构梯次的区域一体化、专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钢材加工配送服务体系。兼顾区域与地区及城乡产业特点,满足钢材加工配送服务的多样性需求,鼓励国内大型钢材生产与商贸企业互动、大中小企业互动、产学研互动,通过创立品牌、产品研制、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社会化与专业分工形式开展合作。
围绕提升我国钢材加工配送行业发展模式,鼓励国内外知名钢材生产及贸易企业通过直营、加盟等方式发展连锁经营等新业态,探索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体与虚拟“金属超市”、“配套专家”等经营模式,引导与带动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4)技术创新,改进装备。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通过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材料,对现有企业生产装备设施、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提高先进加工产能比重。扶持形成一批钢材加工配送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先进装备生产本地化,提高我国装备研发、设计、制造现代化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钢材加工配送行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引导企业按照现代理念,综合集成仓储、销售、运输、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建设产供销一体,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同步衔接的信息化集成系统,提高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体系营运效率。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钢材加工配送装备创新体系与机制,培养一批装备研发人才、信息化应用人才、工艺与技能人才,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简介]金玉柱(1956—),男,江苏人,大学文化,经济管理专业。1990年进入生产资料流通行业,长期从事企业经营与管理实务及行业发展研究。现任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并为上海市物流学会会员,负责公司战略规划起草。近几年,结合企业业务转型,跟踪研究国内外钢材加工配送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