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启迪心智的教育观
2012-04-29宋波
宋波
摘要:《学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全篇虽仅一千两百多字,但它所涵盖的教育理论框架却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任务和作用,着重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对后世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当今,《学记》中有关启迪心智的教育学说,对提倡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记》;教育观;启迪心智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1-0062-03
一、“禁于未发”说
《学记》中的“禁于未发之谓预”,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备而来地预知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能及时地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认知方向,且使学生有意识地防止错误。反之,如果是“发然后禁”,让许多不良倾向成为事实后,再去教育、禁止,“则扞格而不胜”,即使有好的方法或不厌其劳,往往事倍功半或积重难返。预防还包括防微杜渐,当已经出现了不良倾向时,教师要凭借较高的敏感度和处事能力,不使之扩大与发展,最好防患于未然。
二、“当其可之”说
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当其可”的最佳时机,在学生接受能力达到最强的时段,因势利导地实施教育。故《学记》说“当其可之谓时”。这个“时”的掌握,一般在内容的深浅难易的递进之时,或知识面的迁移之际。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可” 的程度,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关键处,及时抓住“时”点。如学生对新知识难于理解时,教师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用学过的知识给予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再如,一旦学生遇到知难而退或产生疲沓情绪时,教师不可批评了事,而是保留学生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原先的思路到底出现了什么纰漏,鼓励学生另辟奇“径”,则完全有可能从“山穷水尽疑无路”中走出困顿,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当然,这个“时”既包括教学方面,也有教育方面。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就如《学记》所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往往费力而不讨巧。
三、循序渐进说
《学记》有“学不躐(超越)等也”、“不陵(超出)节而施”等论述,我们可以用“循序渐进”来概括,这里的“循序渐进”,涵盖了系统性教学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学记》定一到九年的学制,并做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具体要求。对教学,强调“不陵节而施”,并以之为“教之所由兴”的原因之一。文章用了三个生动的比喻:“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就是说明,优秀铸工的孩子,也得从补缀小碎皮开始;优秀弓匠的孩子,要先从编织柔软的柳条为箕入手;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这个教学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者遵循知识体系,按照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由基础到综合地增长知识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记》又有“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的论述,说明当出现教不明白时,还不如暂时放一放,以后等学生有了基础再教。在这方面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教学实践,《论语》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如果忽视了这些“序”,违反了认知规律和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就是“陵节”,就会“杂施而不孙(顺)”,必然导致“坏乱而不修”的结果。
四、“相观而善”说
《学记》有“相观而善之谓摩”。所谓“摩”,即“观摩”。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群体互动的教育作用,有疑惑就有心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相互学到讲授以外的更多知识。只有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能在进德修业上不断提高。这就是《学记》中的“相观而善”。如果没有这种相互切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理所当然会发生。当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相观而善”之益的,交友更需明智,“择其善者而从之”是必要的前提,否则,“燕朋(酒肉朋友)逆其师,燕辟(邪僻,行为乖张)废其学”,使自己违背了老师的期待,废弃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误入歧途。《学记》中的这些思想也是对孔子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思想的发展。据《论语·季氏》载,孔子曾说过:“友直、友谅(守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谄媚逢迎),友善柔(假装和善),友便佞(花言巧语),损矣。”《学记》对这个问题的辩证之处在于,首先肯定交好友的重要作用,加以肯定和提倡。但不是以偏概全,或因噎废食。这不能不说是《学记》的又一难能可贵之处。
五、长善救失说
所谓“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学记》对“长善救失”的论述,是积极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多”即贪多而不化,“寡”即少学而寡闻,“易”即以为容易而不深思,“止”即畏难而止。这些现象在当今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但关键是解决的方法。《学记》对此提出了积极的教学思路:“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知其心”。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时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其二为“救其失”。“救其失”的目地在于扬其长,避其短。清代学者王夫之在《礼记章句》卷十八中解释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这就说明“四失”的另一面是“博长”、“精专”、“锐取”和“扎实”的学风。所以教师要辩证地看待事物正反对立面,要善于做引导工作,使贪多者重视理解,融会贯通;对少学者鼓励其博学进取,增长见识;促易学者深入探究,夯实学养,对畏学者要多多勉励,强其自信。如此扬长避短,方可“长善救失”。
六、因材施教说
因材施教源于孔子的教育实践,主要解决教学中整体需求与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论语》中有记载,孔子教学是根据弟子禀赋的差异,而赋予不同的目标,即便是同样的问题,每个弟子得到的答案有时也是迥异的。这表明,当前我们的教育,既要统一教学计划,又要兼顾个体的资质、性格和才能。《学记》认为学生是有差异的,即“心之莫同也”。要在教学上获得收获,就要“知其心”、“尽其材”,还要“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难易”是指知识的深浅,“美恶”是指资质的优劣。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善于有针对性地使用启发教学。如把因材施教运用在回答学生的提问上,《学记》中也有形象的比喻:“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说明高明的教师会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来选择教学方法,如果不根据“叩之大小”,而是以统一的答案作答,势必“教人不尽其材”,这是《学记》中最不赞同的。
七、善喻启迪说
《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可以说是启发诱导的意思,可见《学记》认为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启迪心智。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教学提到很高的位置。《学记》继承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学记》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牵拉;是策励而不是强迫;是启发而不是替代。如果做到这样三点,则“道而弗牵则和(融洽),强而弗抑则易(容易),开而弗达则思(思考)。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了启发诱导,这样师生才和悦相亲;鼓励了学生自己好学,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至于“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引导学生打开了思路,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的学风。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学记》在阐发教学上,真正是遵循了《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张,即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时,就不要启发他;不是到了他“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就不要引导他如何表达。“愤”就是学生对问题正在殚精竭虑,急于找到解决方法而不能时的窘迫心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适度地予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的意义。由此可见,学生只有经历“愤”,教师才能“启”。《学记》认为学生思考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才是重点。这个“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后选择的教学法,是能够迁移的,能触类旁通的、能自我发散的知识点,而“三”是学生思考后得出的结果。
八、教学相长说
《学记》揭示了教与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著名论断。文章先用生动的比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然后进一步得出总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明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通过“教”的体验,才明白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困顿(“教然后知困”)。找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困顿,才能鞭策自己,这就是“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因此,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中的两个侧面,教师一半在教,一半在提高;学生一半靠学习,一半靠领会。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升教学能力,遵循教育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学记》把这样的教学体验概括为“学(教)学半”。它准确地表述了教学相长的科学规律,至今,对于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理论的研究,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学记》中所阐述的这些理论至今仍在被我们认真学习、实践和研究。“禁于未发”理论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盲点、弱点,以便最有效的防范。“当其可之”理论强调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特点,以及知识的深浅程度和内在联系。“循序渐进”理论秉承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思想,注重教育的系统性和人认识上的规律性,让学生的学习呈以旧带新、循序渐进的过程。“相观而善”理论是鼓励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互助共学,取长补短。“长善救失”理论分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相信学生的上进心是主流,教师要善于发扬优点,摒弃缺点。“因材施教”理论的特点是考虑学生的生理发展过程,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给予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善喻启迪”理论是教学上的总体指导方针,即教育的本质就是启迪人的心智,强制灌输只能适得其反。
Xuej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n Mental Intelligence Enlightenment
SONG Bo
(Shanghai Institute of Civil Aviation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2, China)
Abstract: Xueji or On Learning is the earliest article on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lthough it has over 1200 Chinese characters. Yet it contains the theories on education illustrating concisely and precisely the purposes, tasks and functions of education. It mainly analyz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teaching methods, which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system. Even to this day,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Xueji on advocating humanity is still significant in academic study.
Key words: Xueji; educational philosophy; mental intelligence 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