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礼记·学记》与西方教育的共鸣中思考

2015-02-02杜梦溪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记礼记思考

【摘要】《礼记·学记》是中华先祖留给后世最好的教育学论著。当研究外国教育者的先进思想后,再回顾《礼记·学记》时,不难发现两者间对重要教育问题的共通之处。这些是我们教育者该汲取的重要内容,并思考其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礼记·学记》;西方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礼记·学记》是中华先祖留给后世最好的教育学论著。它具体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学校学制、教学原则、教育规律,以及教师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而当我们研究外国教育者的先进思想后,再回顾《学记》时,不难发现两者间对重要教育问题的 共通之处。这些恰是教育者该汲取的重要内容,并思考其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一、《学记》的教育思想

这里着重比较《学记》关于教育本质、教育方法、教育规律与西方教育的共同之处。(1)教育本质:“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简而言之,长善救失”;(2)教育的方法:“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3)教育规律:“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那么,如何理解这三点内容?西方教育思想与之共通之处是什么?教育者如何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长善救失”与杜威

首先,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学记》言:“长善救失”“长善”,是贯彻积极引导、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使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断地成长起来;“救失”,是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使向正确方向发展。教育不仅是关乎知识层面。教育本质是对人心灵的塑造和提升。教育是关乎心灵的“长善救失”。那么,“长善救失”在当下教育中的实践方法是什么?

在美国教育家杜威这里我们能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杜威认为:学校孤立地通过修身课或公民课学生灌输道德格言和训诫是迂腐可笑的。其结果“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教义问答的教学,或者成为‘关于道德的课”,即别人有关德行和义务的想法的课。这段论述精辟指出德育教育的弊端,应该给教育工作者警醒。

杜威在《德育原理》中反复提到: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知道如何把表现道德价值的社会标准加到教材上是十分重要的。杜威更是阐明:地理、历史、数学等学科的教材,都应当与生活紧密联系,否则教学虽有学术价值,但不能对德育发生作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只能是死知识,而无助学生性格的形成。

当下,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不可单一灌输,需将德育融入学科课堂,要求各学科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学科德育可以使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自觉地成为德育工作者,从而对受教育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影响。教育本质不仅是获得知识——明智,更要让人获得德性——“明明德”。从“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从心灵的“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上,无论中西,教育先哲们都不断探寻使人类活得更像“人”的道路。

三、善喻之教与第斯多惠

《学记》中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即启发,“善喻”即善于启发。而启发式教学理论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三点要求教师能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点拨引导学生,不可一味地牵着学生。大教育家孔子也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问题的思考给予启发。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强烈反对用盛行的“学术式的方法”,即讲述法教学,主张启发式的对话进行教学。他认为“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通过一些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问题来引起他的主动性,并且不断地激发他,引导他获得新的认识和产生新的思想。”第斯多惠把这种教学称为基本教学。

启发式教学内涵是以建构和塑造学生主体性为目的,也是探求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提问、点拨、探讨、反诘、留白、情境等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其本质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问题来引起他的主动性,并不断激发它,引导他获得新知和产生新思想。这有助于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发展,养成其积极思考的习惯。它不是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他去发现并且独立地掌握知识。

四、“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与夸美纽斯

《学记》用譬喻的方式告诉我们:“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即教学过程要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的规律,教学要“量力而行”。这恰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量力性原则”,他用紧口瓶比喻:“如果取一个紧口瓶,企图猛地将大量的水灌进去,而不允许一滴滴地慢慢流入,结果如何?我们教学生不是愿意教多少就教多少,这种行为是十足的愚蠢。”

夸美纽斯倡导教学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并遵循“巩固性”原则。具体要求:一切后教的东西都要以先教的东西为基础,将重点放在同类学科之间的相似点上,一切学业的安排都应照顾到学生的智力、记忆力和语言的性质。教学必须适应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此论述呈现了中西方教育的共同认知,教育者应从中深刻体会。佩兹德克和米塞利(1982年)发现,在处理具体任务时,三年级的学生要花15秒钟去整合图形和文字信息;如果只给他们8秒时间,他们无法在心理上整合信息,所以学习不能操之过急,信息整合这一复杂的认识活动是需要时间的。

古今中外的贤者在探求人类发展的道路上已经为我们馈赠了无比丰厚的知识,而我们对此往往是毫无所知,还在耗费精力去走弯路。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总是埋头苦干,应该抬头去仰望,去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斌贤,王晨.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杜梦溪,女,1985年出生,武汉人(现居上海)本科学历,中教二级,单位:上海民办杨浦凯慧初级中学;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学记礼记思考
SOUNDS OF THE VILLAGE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文明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