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美修德——立美教育中儿童道德成长的实践研究

2012-04-29余多慈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31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道德教育

余多慈

摘要:本文围绕研究立美与修德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小学立美修德的操作框架与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在德育文化理念下的道德成长这一研究目的,以全方位打开、全过程浸润、全员化参与、审美化评价的实践举措,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给予积极审视;对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创新;寻求儿童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富有价值的理性认识,对儿童道德成长具有指引性。

关键词:立美修德;道德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1-0027-05

一、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积极审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寓意深长,发人深省。中华民族有着两千多年灿烂的儒家文明,积淀了优秀的传统美德。当我们理性地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着孩子的心灵;社会转型带来的公共价值观的失范,对儿童道德的养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立美修德的重心在于,唤醒学生作为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即:从现实生活出发,站在立美的高度,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方式的现代转型!

2.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创新

当前国内较多的学校在德育工作研究和实践中也关注到“以美育德”、“以美促德”相关问题,但都是基于某个课题的一个方面在实施、操作。比如教师借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艺术形态充当教育内容,向学生传递一些艺术和美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这种“借美育人”的方式,其缺点是系统性不强、深刻性不够。围绕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有少数学校做了专题研究,但重点是基于学校少先队工作领域,涉及的广度有限,问题研究的力度有限。而“立美修德”实现了从关注德育知识的传递到更加关注、尊重和鼓励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和创造的转变;从关注认知发展到更加关注美感与德性品格的发展和培育的转变;从关注单向度的教导到更加关注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的转变。注重探讨儿童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注重传统道德资源的活化,塑造民族共同价值观;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实现新时期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

3.对儿童道德发展有效途径的寻求

“立美修德”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努力把德育引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审美世界,引导他们关注自然美,从身边的校园环境以至家乡的美景中获得美的感知,陶冶美的情感,塑造美的行为;引导他们关注艺术美,从生活中撷取艺术的灵感,用艺术服务于生活;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美,从名人的身上汲取精神内涵,在父母师长的无私的爱中学会爱的奉献,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走向美的生活,感受美的生活,创造美的生活,让儿童在“立美”生活的大课堂里学会思辨、懂得践行,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反哺社会。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研究立美与修德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小学立美修德的操作框架与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在德育文化理念下的道德成长。

2.研究内容

(1)“立美修德”现状研究

(2)“立美修德”本质研究

(3)立美教育中儿童道德成长的基本特征研究

(4)立美与修德的关系研究

(5)“立美修德”实施策略研究

(6)《“立美修德”指导纲要》研制

(7)《美德谐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1.在学习中提升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地学习美学、美育和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探讨美学、美育和德育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问题。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理顺理清德育与美学、美育及立美与修德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校的立美教育办学理念初步梳理自己的立美德育文化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2.围绕研究重点,探索校本实施策略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站在大德育的高度,努力加强理论研究,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着眼“立美存德”、“立美导德”、“立美立德”三个方面,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少先队工作、日常管理及家庭教育等全方位开展“立美修德”实施策略的研究。根据研究需要,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以优良班集体为载体,大力推进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促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3.在研究中相机调整和修正研究的方向与路径

一是研究视角的调整。起初,我们试图从美育中寻求德育的因子。渐渐地我们发现,这样的认识是机械的、片面的。经过调整,我们冲破了就美育论美育的樊笼,将美育纳入素质教育这一宏观背景之中,用大美育的视角检讨美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二是研究思路的调整。实验初期,我们构想从树立教师的形象美、建立和谐的交往对话关系、创立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这样四个渠道达成儿童“修德”的目标,但这样的“育德”空间过于狭小,各种途径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晰。经过调整,我们将课题重新建构为七大板块:“美言美德”、“美境美德”、“美行美德”、“美画美德”、“美文美德”、“美课美德”以及“美师美德”,这样就可以全面地探讨“美”与“德”的辩证相承关系及其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了。三是研究途径的拓宽。在课题研究中期,我们拓宽了实践研究的思路,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大教育活动的联系,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把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社会公德教育,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关心环境教育等与师生、生生、家校、校校之间的多元素、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研究结合起来,丰富了“立美修德”的实施途径和策略,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

(一)全方位打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修德”应是跨时空、跨学科、跨经验的,与此相对应,“修德”应是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创造性的。“立美修德”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板块:

“美言美德”。我们在全校范围广泛征集了“老师对学生说,老师对家长说,老师对同事说,老师对校长说”和“学生对老师说,学生对家长说,学生对同伴说,学生对长辈说,学生对陌生人说”的100条美言美语,并以“袋袋书”配以文字的形式在校园中推广,以促进师生、家长在美言中获得道德的和谐成长。

“美境美德”。充分开发、利用石小教室(图书角、植物角、特色角)、走廊(文化墙、美术长廊、校史长廊、音乐长廊、科学长廊)花园、操场、专用室、图书馆等“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袋袋书”配以文字的形式向师生们展现学校美境,促进儿童道德的成长。

“美行美德”。持续深入开展“德美谐行”活动,旨在通过形成体系的德美活动主题,让学生在践行中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实现道德,把德育的任务交给孩子自己。

“美画美德”。《儿童版画与生活》是石小的特色校本课程,数十年来的努力,版画已成为石小的一张名片。在本课题研究背景中,我们对课程的性质重新定位,明确了人文性、校本性和综合性的要求;对课程目标强调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艺术品质与生活情趣的和谐发展和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全人发展。这使得版画教育与“修德”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美文美德”。文学中不仅仅蕴藏着美,还涵养着道德。2009年1月至12月,2010年1月至12月,我们完成了每月与德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校本散文教材《寻找阳光》(亲情篇、责任篇、自信篇、欣赏篇、诚信篇、感恩篇等)的编辑工作,共计24册。准时将每月散文集发放到学生、老师和家长手中,带领孩子们进行阅读和朗诵,让文学之美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的道德情操,让孩子成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

“美课美德”。我们确立的“立美”课堂有三条核心理念,其一,儿童就是美,儿童能创造美;其二,美是一股力量,是一股可促进儿童持续发展的力量;其三,美同时也是一种质量。我们所追寻的课堂美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实在(“立美课堂”的质量观)、灵动(“立美课堂”的过程观)、气质(“立美课堂”的精神追求)。倡导教师要给儿童提供体验、欣赏、创造的机会,促使学生形成审美的习惯,在接受美熏陶的同时欣赏美、创造美。围绕“立美课堂”这一专题,我们展开了多学科的、全方位的研讨与展示活动,不仅锻炼了教师,也在较大范围传播了“立美课堂”这一前瞻性课题的研究成果。

“美师美德”。“立美”先“立师”。这些年来,学校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学习型团队”始终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数学团队、语文团队、体育团队、美术团队、信息团队……一个个目标一致、内部和谐、发展动力强劲的学习型团队先后建立起来了,一个个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了,他们既有学校“立美”的传统底蕴,又有着朝气蓬勃的现代气息,从他们身上投射给学生的,必然也是美的气息场、美的道德观。

以上七个板块,课题组成员都用叙事的方式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收录在《“立美修德”教育散记》一书中,我们能感受到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浸润其间、感悟其中的思考与顿悟,在他们的笔下,内心理想的放飞和理性的思辨交融着,构成了一个魅力快乐的世界。

(二)全过程浸润

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一路走来,稳稳地前行在“立美修德”的实验道路上。正是基于这一份固执与坚守,我们得以在研究的征途上洒下了一路金色的种子。

这种“全过程”,不仅体现在学校工作层面,也体现在班队建设层面;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也体现在各类活动的安排中;不仅体现在校内,也体现在校外。

以学校层面为例,每月一次的“德美谐行”主题活动,五年来就从未间断过。一、二月(寒假):家里家外——感受社会、家庭亲情的美好,以心愿卡、随笔形式记录自己的情感轨迹。三月:亲情感恩——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开展“四个一”活动;背诵一篇诗文;了解一个女性人物;写一封感谢信;为母亲做一件事。四月:善待地球——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以少年科学院为平台,开展春天远足、编写环保小报、环保小制作、环保绘画、环保征文等活动。五月:花香满园——发挥艺术学校的优势,开展评选石小“百佳儿童”活动。六月:我行我秀——以各年级组、各学科为单位,开展普及型学科单项竞赛,以展示个人学业水平,提升学习兴趣与学习力。七、八月(暑假):边走边看——以海外修学、假期旅游为主要形式,感受体验不同风情的中外及民族文化、风俗、民情、风景,以游记、照片为交流材料。同时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如五年级组织参加少年军校活动,三年级学生参加南京博物馆讲解活动)。九月:我爱我家——以教师节、国庆节为契机,了解祖国、家乡、学校的变化和教师的辛劳,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激、学会报答。十月:童心坐标——以中秋节、重阳节为契机,学会做人。崇尚祖国传统美德文化中的“礼、仪、孝、诚、信”等内容,以各中队开展的主题会和实践行动为重点,强化做一个中国人的意识。十一月:书香校园——评选“读书之星”、“书香家庭”,展示个人和家庭读书成果。十二月:美言美语——感受新年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快乐,祝福老师、同学、父母、家人、朋友和自己。

再如,我们的“校歌传唱”、“心语心愿”、“花香满墙”、“拥抱古树”、“爱心小铺”、“家校共成长”等主题活动,无不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创造,促进了道德的健康成长。

这些吻合于时代脉搏,适切于儿童审美的创意活动,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丰富了教师的德育智慧,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全员化参与

“立美修德”的研究是全员参与的。这是源于几方面的需要:一是“立美教育”为我校的办学特色,“立美”理念已成为石小人日常教育与处事的方式;二是无论教育还是教学,“修德”都蕴含其中,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三是在全面育人、德育优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美”为基石,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准、促进教师的道德教育智慧,原本就是我们的重要实验追求。

三年的实践,老师们撰写了大量的德育叙事故事,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也进行过数十次的对外展示活动。仅“美课美德”这一板块,2007年3月,我们召开了面向全区的“立美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2007年11月,我们主办了江苏省立美语文展示活动。两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举行“立美课堂”高淳行,“立美课堂”涟水行,“立美课堂”江宁行。学校的立美教育受到了来自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教育代表团及香港、台湾、西藏、四川、安徽、海南、青岛、山东等地区的教育代表团的肯定。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展示,确立了学校的办学品牌。围绕课题研究,我们每学期定期出版《立美教育通讯》,为我校教师和与兄弟学校的共同研究提供了协作与交流的平台,成为课题研究、课改实验得力的宣传阵地和有效的实验成果推广载体。

(四)审美化评价

“修德”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因此,评价“立美修德”活动不仅要评价其社会功利价值(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更重要的是要评价其审美价值,评价教师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这就是说,“立美修德”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复杂性,应该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德育方式,用美的规律来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评价。

“修德”的目标不仅是让学习者习得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顺应学生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提高他们的情感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对此,我们针对学生情感发展方面的特点,利用情感的动力性、感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来激发起他们的道德感知,设计出一些表扬的评价,如“你真了不起!”、“你真让我感动!”鼓励的评价,如“没关系,你能行的!”使之产生愉悦情绪。创设各种恰当的德育环境,以游戏,解决问题,积极反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坚强、自信、勇敢等感受和健康的品格。课题研究期间,我们意识到教师评价语言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学生心灵的重要作用,整理出了100句用于激励学生、表扬学生、引导学生的话语,在德育过程中,相机对学生进行欣赏化的评价,不仅提升了德育的审美品位,也达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课题研究所形成的理性认识

(一)立美何以修德——对“立美”与“修德”的关系叩问

“美”与“德”同宗同源。因为“德”的实质就是客体与主体,或自然与人的关系(或联系)问题,审美过程的三个基本途径——“内摹仿”“移情”“心理距离”对德育过程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说文解字》在论及“羊大为美”后紧接着阐述的便是“美与善同意”。李泽厚也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统一”。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美育可以用来陶冶人的感情,培养高尚的人格,发挥伟大的行为。”所以,“立美”与“育德”原本就是并辙谐行的。

教育的困难之处,当然也是教育的伟大之处在于——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对于人的认识,或许是这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事了。卢梭曾说:“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而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言,恐怕最有用却又最不完备的恰恰就是关于儿童的知识。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和谐的生命体,由这种完整性、和谐性所决定,儿童是美的。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没有一个儿童不对自然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充满好奇,比起成人,儿童对自然更亲近、更向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儿童用更为纯正和直接的方式与人交往,显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他们有时幼稚但更接近真理,拥有更多的人类的良知与天性。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儿童比起成人来更为一体。儿童的表情是发自心灵深处的,那么自然;儿童的思想是单纯而神奇的,那么坦率;儿童的言语是未经社会化加工的,那么天真……

与儿童的“美”相呼应,要求教育也应该是“美”的。儿童是美的生命体,教育是美的复合体,用“美”的方式教育“美”的儿童,那就不是追逐时尚的作秀之举,而是顺乎儿童本性的理性之为。教育之美与儿童之美一旦相遇,就会产生奇妙的共振效应。美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抗丑力”,自觉与丑、假、恶划分界限,自觉摒弃污秽与陋习,自觉提升道德审美标准。而这,正是我们努力以“立美”来“修德”的出发点所在。

(二)德美偕行:学校德育方式的创新

突破就美育论美育的局限,将美育纳入素质教育这一宏观背景之中,用大美育的视角检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重组立美教育与德育的各个环节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使美育的片断性向整体性、系统性转化;离析德育体系中知识内容的美学因素,并以这些因素为切入点,揭示美育的规律性认识;改变传统的德育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审美主体的作用,同时探索美育知识内容和德育过程的匹配方式,探索提高德育效益的有效途径。

强调学生是道德创造的主体,是道德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立美修德”的重心在于采用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方式,唤醒了学生作为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激起学生的道德创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它的基本理念是:以美育德,立美修德。我们突出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自主发展的能力,自觉能动地掌握人类社会道德规范、道德情感、价值观,激起学生自我需求的独立性,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以及面对道德问题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而这,对于传统德育中的说教方式是一种超越。

强调“德美并重”。德育重在晓之以理,美育重在动之以情,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我们在活动中融入“美”的要素,不仅提高了的德育的审美品位,也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效果。特别是,我们的探索为研究“美”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打开了一扇窗户。

倡导德育的生动性和生成性。“立美修德”的内容,纵向看,有历史优秀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当今德育文化精华的内化;横向看,融合着中与外,学校与社会丰富多彩的现实精神。“立美修德”的形式,从存在形式看,有物质形式的、有制度形式的、有精神形式的;从活动的时空看,有课堂和课外;从操作途径看,有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节等。“立美修德”的操作系统应该既是相对稳定、持久的系统,又是个开放、生成的系统。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会处于不断选择、转化和更新的动态发展之中,显然,我们的探索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道德教育叙事——对道德教育研究方式的探讨

道德教育是当事人置身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之中,主动感知、解读、调适和架构教育情境的过程,其研究水平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研究者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的高下,故而其研究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反思性的特征,而与这些特征相匹配的研究方式就是叙事性研究。

写道德教育的故事,是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研究的好方式。道德教育故事是对已经经历过的德育活动的一种回忆、刻画、描述加上对活动本身的理性的、深刻的反思。因其具有情境性、反思性、改进性的特征,可读性强,便于交流,故而颇受广大教师的喜爱。我们鼓励教师努力写好德育活动的程序、细节,包括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以及预设与生成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抉择等。我们坚信,这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过程。

我们也曾多次组织教师以“亲亲你我讲坛”为平台,讲述自己的德育故事,向人们展示出一个个真实的、纯真的、独特的、个性化的鲜活形象和内心世界。讲故事的过程成了对教育教学生活内在意义的探询、体验、理解与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在深刻的反思中得到净化,德育的技艺在敏锐的历练中得到提升,德育的视野也会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拓展,这是引导教师反思自身德育过程和德育效果的极好方式,它具有传统意义的科研论文无法替代的价值!

Study on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in Beauty-Establishing Education

YU Duo-ci

(Shigulu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04, 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center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ablishing beauty and shaping morality, explores the corresponding operable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route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students' moral growth in the belief of moral culture. Such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s full openness, entire immersion, all participation, and aesthetic assessment to positively examine the status quo of minor's ideology and morality. Traditional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novated for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as a guide to their moral growth.

Key words: establishing beauty and shaping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study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道德教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