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困境及现实对策

2012-04-29龙宝新

高校教育管理 2012年4期
关键词:生存困境青年教师民办高校

龙宝新

摘要: 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依靠性力量,是学校实现内涵充实、实力攀升、潜能拓展的基本依托。对民办高等教育大省——陕西调查发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生活层面、事业层面和心理层面都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倾听他们对政策的呼声,积极从学校管理、政策制度、自身自强等方面寻求对策,是帮助青年教师走出困境,实现事业追求与高校发展共赢的现实举措。

关键词: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4-0077-07お

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积极扶持与规范管理是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立基点。在当前,引导民办高校优化管理、凝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教育行政部门政策调控的中长期目标。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言,“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我国著名教授周培源也认为:“一所大学办得好或不好,其水平如何,它的决定因素或根本标志之一乃是这所大学的教师阵容。”[1]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引导民办高校走上一条依靠教师立校,依靠科研强校,走内涵充实的兴学之路,使其成为造就大师、名师的摇篮,是民办院校开创生存空间、提升办学层次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高素质人才市场的日趋充盈,许多青年学者争相涌入民办高校,成为推动民办高校发展的主力军。随之,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迅速膨胀,整体学历水平攀升,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据调查数据显示:在陕西,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已于2005年实现了1 ∶[KG-3]1的突破,民办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已经占到了近乎一半左右(4577%)[2]。该数据与全国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同期统计结果(434%)[3]相比,高出了237個百分点。在此形势下,关注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培养、生活状况就显得尤为迫切。青年教师的优势在于其发展的潜力和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活力、干劲和热情,大学管理者应充分依靠这支力量办学。可以说,吸引、培养、留住了这批教师,一所学校的未来发展前景必然无限光明;否则,一所学校的生存势必前途暗淡、面临重重危机。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近期我们亲赴国内民办高校的心腹之地——西安开展了实地调研,以期能获得反映我国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真实生存状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从中得出能够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施政信息的研究结论。整个调研以西安6所主要民办高校——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的300名专职青年教师为对象,调查样本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来确定,并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科学、真实的研究数据。在此,我们希望透过这些数据来静心“聆听”发自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内心的政策呼声,求索我国民办高校健康成长的路径。

一、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三重困境

由于办学体制的差异,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教师生活在“两重天”之中。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生存压力大,生活状况窘迫,专业成才环境欠佳等等,这使他们的发展陷入了诸种窘境和困惑之中,而在公办高校中这些“问题”则构不成问题。依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这些困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来自生活层面的生存困境、来自事业层面的发展困境和来自心理层面的精神困境。

(一) 我们如何体面地生活——源自物质生活层面的困惑

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水平直接与其所获得的待遇呈正相关,间接体现为青年教师对生活压力的感受,最终体现为教师改变这种生活状况的生活愿望。为此,工作待遇、生活压力感和生活期待就成为我们分析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物质生活方面困惑的三个参量。首先,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相对于生活需要和工作付出而言略显偏低。显然,影响青年教师物质生活水平的直接因素是其收入状况,间接因素是其职称结构,二者之间密切相关。应该说,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学校付给的工资报酬,月收入是决定青年教师物质生活水准的核心指标,因此,我们将月收入水平民办高校教师的月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职务工资,另一个是课时费,故在此我们使用“月收入”而非“工资”作为研究对象。视为衡量青年教师生活状况的一个标尺。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调查的6所陕西民办高校的300名青年教师中,有1452%的人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下,有608%的人月收入在2 000至3 000元之间,月收入在4 000元以上的仅占444%。由初步估算可知,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平均月收入在2 000元左右,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然而,相对于生活需要而言,这个数字并不乐观。目前,物价飞涨,加之这些教师中56%的人已经结婚并建立了家庭,同时他们还要缴纳相关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费用,减掉这些之后他们的实际收入已经不多。总体来看,他们的物质生活也不会显得多么宽裕。受调查教师中有5282%的人认为生活压力主要来自“收入”便是明证。同时,尽管工资总量上大致能让青年教师满意,但相对于其受教育水平和工作付出而言,2 000元的待遇仍略显偏低。当今陕西民办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属于高智商劳动者,他们中的硕士研究生占44%,本科生占54%,都应该获得与其学历和工作能力大致相称的工资待遇。86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投入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精力,然而在收入上他们当中有423%的人认为“一般”,更有近40%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不太合理或太不合理。职称和工作量是民办高校为教师确定待遇水平的两个基本参量,故青年教师的职称结构间接体现出其工作待遇和生活水平。从职称结构上来看,受调查教师中794%的人是助教,1573%的人是讲师,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仅占04%。在陕西民办高校中9513%的青年教师职称在中级以下,职称结构呈扁平型,这是导致其月收入水平偏低的另一个根源。由于是随机抽样调查,故该数据基本上能代表全国青年教师的职称状况。

其次,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感与压力源是反映其生活状况的两大指标。就前一指标来看,在这些学校中,青年教师中有5766%的人感觉“压力很大”或“有点压力”,有近40%的人认为“压力一般”或“压力较小”。这表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再从压力源上来分析,青年教师感觉生活压力最大的三项内容是:住房、收入和个人发展;他们感到压力最小的三项是:医疗、生活费用和科研。以住房为例,另一项相关调查表明:在陕西民办高校中,中级职称教师的住房平均面积为25m2,初级职称教师的住房平均面积为15m2猏[3]。据此可以推知,陕西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平均住房面积大约为20m2左右。可见,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尽管可以通过多带课的方式来解决其基本生活费用、医疗费用,但在住房及个人发展等问题上他们大多无能为力。

再次,青年教师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其生活现状,这一点可以从3组数据中得知。在对“目前最迫切需要改变的方面”这一选项的回答上,516%的青年教师选择了“解决住房问题”;在问及“如果有了一大笔钱,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4113%的青年教师选择了“边教学、边开公司”;在谈及未来优先选择的工作类型时,5887%的人将“报酬优厚”作为择业标准。可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这从侧面说明了青年教师的当前物质生活水平与其生活理想之间的确还有一段差距,而这正是青年教师感到困惑的根源所在。

(二) 我们的事业路在何方——源自事业层面的困惑

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把追求事业、个人发展、能力实现列为了工作的首要目的和首选价值,与之相比,其他方面则退居次要地位。青年教师成就事业的愿望是强烈的,他们认为在高校工作是比较理想的,为此,他们期待民办高校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和保障。然而,现实总是有待改进的,这就给青年教师的事业带来一些烦恼与困惑。

在事业期待上,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搞好本职工作的愿望是强烈的。调查数据反映:许多青年教师把工作和事业看作自己人生的重要内容。高达6895%的人认为,他们选择在高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才是谋生,后一项约占受调查教师总数的4789%,两者相差近2106%。而且,青年教师认为,如果有收入、福利、工作强度等相同的工作可供选择的话,他们中有6129%的人愿意继续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在以后有跳槽打算的只有105%。同时,在专业上要求自我提高是青年教师事业期待的重要体现。受调查教师中有741%的人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有8145%的人希望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有8145%的人认为学校激励青年教师成才的最好方式是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培训条件,有6573%的人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学历,以求能在教学工作上立足脚跟、大显身手。最让人感动的是,青年教师中有4355%的人认为即便是有了一大笔钱,他也会选择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为这是他们喜欢的工作。可见,青年教师对待教学科研工作兢兢业业,并希望通过不断的提高来为学生提供一种优质的教育服务,为自己争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的现实工作状况与这些期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53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而认为自己的能力仅发挥了一半及其以下的人竟达到了4234%之多。他们认为,自己的发展机会主要受到了学校教学软硬件设施和学校科研经费少等因素的限制,这两项分别占总体调查对象的2783%和1895%。仅次于这两项的才是自身素质和收入方面的问题。青年教师对自己事业未来的预期也显得有些悲观,69%的人认为,在今后5年中他们的个人发展机会处在“一般”以下。当然,除此以外青年教师在事业上还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如工作压力大、事务性工作繁杂、缺乏实践经验、科研能力较差等。具体而言,在调查教师中有3992%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或较大,有7339%的人健康水平不高并出现了失眠、焦虑等症状,另有40%的人认为扩招以后他们的工作压力变得更大了。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有形的工作压力,主要与他们的工作事务繁杂、劳动强度大等有关,调研对象中有6048%的人就是这样认为的;二是无形的精神压力,主要和他们在科研、教学方面的水平不济有关。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其在工作中感到最大的困难是教学任务繁重和发表论文较难,分别占到了调查对象的3024%和4556%。其次,青年教师还面临着缺乏实践经验的挑战,高达3105%的人就持有这种看法,其次才是“身份地位低”(占2379%),二者相差近726%。正是在此情况下,部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希望能够通过跳槽、转行、创业、开公司等方式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如果让青年教师在校内进行工作选择的话,他们中希望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的与希望改行创收的比例竟达到了旗鼓相当的程度,二者各占4234%。如果让青年教师在辞职、跳槽与从教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他们中有1048%的人有跳槽或辞职的打算,还有5443%的人“不愿回答”或选择了“不知道”。由于这是一个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故后一数据更耐人寻味,值得进一步研究。显然,正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事业上陷入了困境之中。

(三) 我们的心灵港湾在哪里——源自精神层面的困惑

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在物质生活、工作事业方面面临的困惑必然会在其心理层面上以一种生活感受的形式折射出来。在此,我们主要以满意度、幸福感、归属感3项指标来描述青年教师的精神生活状况。总的来看,青年教师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其对生活的满意度略低于对工作的满意度。有3024%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而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青年教师则达到了3105%,二者相差08个百分点。其次是幸福感。青年教师中经常有幸福感的人仅占1532%,而基本没有和完全没有感受到幸福感的人也已达到了1411%。再从归属感方面来看,受调查对象中有2377%的人认为“青年教师身份低,不被人重视”。正如周国平的研究所言,在民办高校中,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主要属于交易型或易变型[4],这是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低的主要表现。可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世界应引起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民办高校管理者,他们应该积极地、创造性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上述三重困境就好似“三座大山”,沉沉地压在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身上,成为阻滞他们成长发展的障碍,成为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一道壁垒。以政策介入为手段,破除这道壁垒,加大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制度援助,势必成为解放民办高校内部活力的重要扭结。

二、 探寻问题症结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诸多因素“共振”的结果,“一果多因”式的分析是学者眼光的睿智所在[5]。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之所以会遭遇上述困境起码有两个原因使然——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其中,前者又可进一步分为内部环境方面(即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和外部环境方面(即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这样,致使青年教师陷入上述困境的症结就有三个:学校原因、制度原因和教师自身原因。实际上,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所遭遇到的每一个困境一般都是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

(一) 高校的品位意识衰减

从民办高校方面来看,使青年教师遭遇上述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偏低;二是学校追求办学利益的潜在动机;三是学校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消极效应。这三者都与民办高校办学追求的口号化有关,都源自其盲目追求“形象”品位而忽视“内涵”品位的畸形办学理念。

首先,在办学追求上,隐性目标降低是导致青年教师发展困境的主因。在陕西,许多民办高校在初创时期雄心勃勃,志向远大,大都提出了面向世界、冲出亚洲的高远目标,并着力加大硬件设施投资,使之具有名校的外在“形象”品位。但是一旦学校初见成效之后,管理者开始为暂时的业绩所迷惑,这些目标就变得形式化、口号化,其内涵品位意识不断被减弱。随之,办学的初衷、品牌的意识、追求精品的承诺日渐被遗忘,进而陷入了一种外延式发展模式之中。许多学校一味追求“万人学校”而忽视了办学质量,强调“大学”的外观而忽略了“大学之道”,从而把学校办成了人才“工厂”。其结果,民办高校把办学实力的提升、造就名师的重任抛在脑后,无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致使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外强中干”的特点。显然,在这种境遇中,青年教师遭遇上述困境势必在所难免。

其次,在办学收益问题上,民办高校始终在办学的公益性與营利性之间徘徊。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民办高校办学主体投资兴学的动机是多元的,这就造成在有些长效性投资环节上决策层总是决心难下,信心不足,办学动机趋于模糊。如在支持青年教师专业培训、开展政治业务学习等方面,大部分民办高校办学者对此态度并不十分明朗。尽管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民办高校举办者可以在适当范围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但这种回报是以不牺牲整个学校的发展前途为前提的。因此,在公益与收益问题上,如果决策者依旧决心难定的话,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未来可能会更不容乐观。

最后,在管理体制上,民办高校大都采取的是一种准企业化管理模式,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有“工作”而无“事业”的根源所在。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民办高校追求的是减员增效、效益第一。这就导致学校在人员编制上管理人员少,专职教师少,势必出现在教学工作岗位上把一个教师当几个人来用、让教师去分担管理部门的部分事务性工作、整天加班加点等现象。其结果是青年教师极易成为“教书机器”,他们几乎没有从事创造性、研究性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及时利用经济杠杆来最大化地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在将之用于教师成长管理时则会暴露出许多弊端。毕竟教师的业绩不能单纯用工作量来衡量,尤其是在事业成长过程中,青年教师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适当的“额外”投资。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事务性工作多于专业性活动,教学性工作多于研究性工作,这必然导致其教学的质量和事业的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二) 制度的宏观管理滞后

民办高校及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支持,这个环境的提供者主要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58%的受调查人员认为,其工作压力大主要源自学校工作制度的不完善。从制度方面来看,教育行政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方式不够科学、指导方式不力、部分配套制度供给不足等是造成青年教师处境窘迫的外在原因所在。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在职称评审、福利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实际上,这些规定难以在管理实践中落实。客观地讲,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要想对民办高校的运营机制、管理过程进行精细的管理和监控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譬如,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想对民办高校的资金运行状况进行一次彻底“透明”的监察还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即便是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只会使民办高校的发展失去活力。但在许多管理环节上,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可以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的。如消除民办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审、荣誉授予中的制度性障碍,确保他们的社会保障及住房条件持续改善,确保他们有最低限度的学习权与休息权,等等。在这些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尽可以有所作为,他们完全有能力采取积极性的政策与行政干预来帮助青年教师缓解压力,摆脱困境,进而走向事业成功。

(三) 教师的角色扮演失当

尽管工作环境、制度缺陷是造成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陷入上述困境的原因之一,但青年教师自身也难辞其咎,尤其是在角色定位与扮演方面出现了一种市场附应型人格,其在对待自我、工作、事业中表现出来的某些不良心态和行为方式等正是遭遇上述困境的主因。在此,我们把青年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打工”心态,二是自我意识,三是维权意识。

首先是工作中的“打工”心态。许多青年教师自认为自己是在为民办高校的办学者打工,对之抱有一种交易型心态,久而久之,青年教师在工作上失去了积极性和精神动力。实际上,任何工作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创造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了工作者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在具体工作中,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青年教师单看重前者,看不到后者,以至将干工作看成了为别人干事,将之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其最终陷入上述困境就成为必然。因此,克服打工心态,把工作看作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实现自强的坚实基础。

其次是自强意识不足。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民办高校中有近354%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在科研上很少或从未感到过心灰意冷,还有741%的人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提高的是科研水平。这说明他们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是有自信的,在他们心目中科研被摆放的位置是恰当的。只要有了这些信心和意识,即使学校没有给予其相关条件和经费支持,没有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他们仍然可以自己去努力。显然,青年教师缺乏的是把正确认识转变成为自强意识的动机。归因决定行动。他们将自己发展上的困难归因于环境,归因于制度而非归因于自我,这才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中潜伏的真正危机所在。

最后是维权意识薄弱。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在当前,我国对民办高校的管理经验还不够成熟,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民办高校管理上留下许多盲区是不可避免的。加之规范、制度的供给不足,监督体制不够完善等原因,在此情况下青年教师必须学会用一种恰当的、艺术的方式来提醒学校管理者依法办事。譬如,及时和学校的工会组织、党委部门沟通,学会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合法的权利权益,这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维权渠道。只有这样,民办高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做法、违法现象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扼制。换个角度来讲,民办高校管理者对青年教师的合理要求是会支持的,在“办好学校”这一点上学校管理者与普通教师之间是有可能找到共通点的。

[HS(2][HT4”H][JZ(]三、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问题的立体治理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上述三大主体都应该对青年教师处于上述困境负责。“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青年教师走出这些困境,民办高校、行政部门与教师自身应该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努力构建一种三位一体、三方联动、立体推进的利益同盟,力保民办高校走到教师为本、自强内生的生态式发展的道路上来。

1 民办高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品牌意识,坚决走内涵充实、实力内生、循环发展的绿色强校之路。人才是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点,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孕育者。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中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他们的前途就是学校的前途,他们的命运就是学校的命运。民办高校决策者应该坚决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学校发展理念,必须强化品牌意识、精品意识,积极改善人才成长环境、营造研究氛围、拓宽人才培育渠道,必须不断优化学校的管理模式,凝聚学校的内源性成长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力促民办高校向国际一流私立大学看齐,从而将学校发展牢靠地建立在质量、科研、人才这三大基点之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民办高校必须建立起一套以专业人士为主体的高层决策团队,改善董事会的人员素质结构,克服“家族”管理现象,妥善处理好公益与收益的关系,努力制定出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以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发展战略,改善青年教师的成才环境和相关待遇。在调研中,584%的青年教师认为,领导重视是激励青年教师成才的首选因素。因此,提高管理层的专业眼光和学识水平,认真落实“事业留人”的根本人事工作原则,积极采取适度宽松的人员编制计划,让青年教师一心一意地从教从研,找到他们的事业和追求,提高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这是民办高校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基础。

2 民办高校要完善并大力加强学校的民主制度建设,不断扩大管理层的群众基础,改进组织文化,体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的精髓,为青年教师积极性与创造力的释放提供平台。一个有战斗力的教育组织应该是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凝聚力强、群策群力的组织。民办高校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就必须发动所有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进言献策、贡献智慧。赵汀阳指出,“最好的制度是‘能够保护那些使人们获得最大利益的所有合作关系”[6],也是能夠把组织中的人都有效关联起来的制度。为此,民办高校必须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强化这些组织、机构在决策环节的参与权,努力提高它们对学校重大决策的参与度和参与水平,充分体现学校依靠教师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民办高校不只是青年教师养家糊口的地方,更是他们人生与事业的发射架,是他们精神与心灵的栖居地。为青年教师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与条件,让他们的合理化的建议与要求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与满足,使整个学校发展的势头更趋强劲。这对民办学校管理者而言自然是一箭双雕的事情。

3 国家必须利用好宏观制度与政策调控的杠杆,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引导和管理,实现“引管并重、双管齐下、双重扶持”,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

青年教师生存在高校环境中,学校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水平与其專业成长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应该切实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着力增强民办高校的比较竞争力,从上位政策上为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民办高校决策者的法制教育,宣传国家的教育法规、教育政策,引导民办高校在各个管理环节上坚持依法治校、按政策办事的原则,努力将学校的各项管理事务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政府要督促民办高校落实教师的各项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切实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如进修权、合理报酬权、民主参管权等,为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让他们在学校管理的关键环节上有发言权、表决权。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监督监察力度与扶持力度。政府必须严格落实国家提出的“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等要求,力求从教育、文化、环境优化与经济优惠政策供给方面支持民办高校发展,借助文化扶持、经济扶持这两种途径来促使学校切实改变青年教师的工作环境与生活待遇,帮助他们树立“民办院校同样是青年成长的舞台”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来[7]。

4 青年教师必须克服交易心态,增强自强意识、维权意识,积极争取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自觉将学校的发展与自己的事业成败关联起来。

权利不是自然赋予的一种规定,而是利益双方博弈均衡的产品。青年教师不能坐等“权利”的惠临,而应摆正角色、重塑形象,消除冷漠心态,将自己融入到民办高校这个大家庭之中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增强自己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不可取代性与不可或缺性。同时,青年教师应该好学上进,尽力克服事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力,增强研究意识,锻炼工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培育职业精神,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干好学校安排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可能不为外界环境所干扰,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地走出自己的人生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佚名周培源[EB/OL][2011-11-13]http://baikebaiducom/view/49376htm

[2]杜鸿科陕西省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J]民办教育研究,2007(6):26-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各级各类学校[JP3]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EB/OL][2011-09-0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JP3]business/b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517html2011-09-08

[4]周国平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37-42

[5]张新艳我国弱势高校问题及其应对战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7):23

[6]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

[7]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1-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1content_667143btm2010-07-29お

(责任编辑 朱漪云)

猜你喜欢

生存困境青年教师民办高校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买卖婚姻中“挥刀女性”形象研究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