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优势表现实证调查
2012-04-29杨小芳贺武华
杨小芳 贺武华
摘要: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其特殊性往往更多地被从弱势甚至负面的角度来看待。通过对浙江省11所高校逾千名贫困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新时期高校贫困大学生总体上在自我评估、生活态度、学习积极性、诚信处世、感恩心态等多个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 高校贫困大学生;优势表现;实证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4-0098-04お
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占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1]。近年来,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了一个突出的教育“民生”问题。
新时期贫困生群体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况?除了众所皆知的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之处,当代高校贫困生有无令人称道的优势表现?本文基于近期对浙江省11所高校逾千名贫困学生的调查(发放问卷或座谈),发现了他们所表现出的一些积极因素。过去,人们习惯于用“弱势群体”、“灰色人群”来形容高校贫困生,尽管“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弱势的代名词,但在本调查研究的相关结论中却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发现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当代贫困大学生群体总体上能在劣势中积极奋进,日益展现出了相对令人称道的素质与风貌,在自我评估、生活态度、学习积极性、诚信处世、感恩心态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 自我评估高,普遍追求自强自立
科尔曼将那种改变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称为“自我评估”(self-esteem),认为处于弱势的学生自我评估低。也就是说,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所以学习的“士气”就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也较低,而且差距越往后越大[2] 。然而,我们的问卷、座谈调查发现,总体而言,当前贫困大学生自我评估较高,绝大多数贫困生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自强不息。当然,也有小部分学生被就业、学习成绩、学费生活费等问题困扰。极少数学生会把贫困视为不幸并感到自卑或把贫困当成理由滋生“等、靠、要”的思想,针对这两种情况,高校应及时采取教育措施,防患于未然。
贫困大学生面对贫困的态度如何?调查发现,贫困生的主流是积极的,精神面貌整体上是积极进取的。有490%的贫困生参加了勤工俭学,自谋生活费,实现从“外在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自身跨越,自立自强,人穷志不短(详见表1)。
二、 生活态度好,能积极融入大学生活
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如何?通过与被访者的交流发现,将经济问题作为主要谈论话题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只有128%,而更多的学生是谈论人际关系、理想和学习等问题。可见,贫困大学生并未被贫穷这座大山给压倒,他们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上进的,详见表2。
贫困大学生一般被认为容易因自卑而走向自我封闭,不太乐意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然而,本调查同样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健康阳光的一面。是否积极参与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活动是衡量大学生能否融入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调查结果显示,逾六成的贫困生有参加一次以上社团或学生会工作的经历。可见,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在搞好学习、勤工俭学之余,仍会积极融入社会,参与实践,如表3所示。
三、 敢于正视经济上的困难,善于理财
通常人们会认为,贫困大学生易于将“贫困”视为个人的秘密,觉得不太光彩,因而不愿意“暴露”身份,更有甚者,碍于“面子”,少数学生还会主动放弃申请相关奖、助学金的机会。本研究因此也非常注重对这一问题的调研。调查数据表明,397%的同学从来没有因为经济原因而感到自卑,517%的学生会感觉到偶尔有一点自卑,而经常出现自卑或被自卑困扰者的比例则很低。总体上讲,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视经济上的困难。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问及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其他困难生补助时的感受时,有626%的学生选择了“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另有303%的学生选择了“有点不好意思,难为情”,而过于自卑(“感到自卑、很羞愧”)或自负(“自己穷,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应该的”)的选项则分别只有2%和52%[3]。这说明当代贫困大学生对待外来各种资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趋于成熟,能够理性看待。对贫困大学生在校生活费用开支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位开支是伙食费,其次是日用品费。月开销在300—400元之间的有206人,401—500之间的有226人,两项合计占调查人数的61%以上。这说明贫困大学生的花销趋于合理,生活开支比较节俭,当家人意识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是,大学生的通讯费用超过学习用品费用成为主要经费开支,通讯费用居于第二或第三位的人数总计达到54%。可见,通讯费用已上升为一项重要的生活开支,这也是信息化时代里大学生普遍无奈的消费选择。
四、 学习动力强,六成学子逆境添动力
不可否认,家庭经济的困难多少会给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对学生圆满完成求学任务有所阻碍。调查显示,有102%的学生认为“由于缺少必要的学习工具,我的学习有些困难”,207%的学生认为“经济上的困难给我带来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然而,有223%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影响”,更有411%的学生认为“经济困难能给我动力,促使我更努力地学习”(详见表4)。后两者的比例高达六成,这足见多数新时期大学生能够理性、勇敢地面对经济贫困的问题。
“贫困资助不与学习成绩挂钩”,这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一个价值判断。贫困生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访谈中,一些学生道出了心中的忧虑,如有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在短期内并不一定会与主观努力成正比”,“一旦一次考试失利(不及格)就等于申请资格的被剥夺”等。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接受或者十分赞成“将国家助学贷款或贫困生补助与学习成绩挂钩”的要求。可见,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进步的激励因素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贫困大学生的自强、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表明不少贫困大学生希望通过加入学业成绩的砝码来竞争国家各种奖、助学金。
五、 政策认可度高,心中常怀一颗感恩心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体现政府关怀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大政策安排。共有851%的学生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在其所在的学校达到了“基本公平”以上的程度。可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日趋透明、公平,制度建设日益完善。为了进一步获得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认同感,我们还设计了“您认为非贫困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百分比可能是多少”这一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在5%以内的有382%,认为在20%以内的有869%(如表5所示)。这也表明国家助学贷款的公平性是有保障的,基本上将有限的名额公平地分配给了有实际需要的困难学生,政策执行的认可度较高。
六、 还贷动机好,诚信教育亦立人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备受瞩目。大学生在还贷中的诚信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围绕“还贷动机”这一主题设计了相关问卷。
在关于敏感的还贷问题上,出乎意料的是,有96%以上的学生表达了按时还贷的意愿,其中有554%的学生表示一定会尽早还贷,345%的学生表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提前還贷。在谈到贷款违约情况时,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将国家助学贷款对自己上学的帮助放在第一位,不打算还款的学生并不多。在对他们毕业后的还贷打算的问卷调查中,其中对“如果可以,不还最好”的选项,只有27%的学生选了该项。可以说,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在还贷问题上是积极的,在主观态度上是讲信用的。然而,信用知识的匮乏以及信用认识的偏差却是导致违约的一个主要的主观原因。如一项对违约学生的追踪调查研究表明,“他们错误地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和私人借贷不同,不必严格遵守还款期限,银行并不缺这些钱;只要承认有这笔贷款,早还晚还都无大碍,忽视还款合约的约定”[4]。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近10年的发展,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与还贷问题上认识日趋理性,态度更为端正。大学生贷款的诚信问题并没有像一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不尽如人意;大学生的诚信及相关的品德素养也并非像银行部门所担忧的那样可怕。相反,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反而得到提高。调查中发现,有869%的学生认为,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之后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更强了(详见表6)。国家助学贷款还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确立现代的信贷观念,养成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优良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总之,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在维护自己的形象、提高诚信度方面,正身体力行“你给你一份信用,我给我一份承诺”的诚信理念,愈发坚守树立“经济贫困不可怕,信用贫困最可怕”的信念,努力实现“知识改变命运,信用成就未来”的价值取向。
以上调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校贫困生的阳光心态,绝大多数的贫困生渴望实现自立求学、逆境成才。我们常讲,“苦难是财富”、“逆境成才”、“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辩证道理。毛泽东同志在50年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坏事也可以转变成为好事”。“好”与“坏”、“优势”与“劣势”等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可以互相转换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联系性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原理。由此,学校及有关部门要辩证看待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劣势,要加大对“90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与了解力度,在工作中要讲究艺术和火候,注重扬长避短,尤其要发挥有关积极因素的育人功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波 解决高校“学费贵、上学难”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8(2):47-55
[2]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
[3]周光迅,贺武华,李琳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实施现状与改进对策[J].浙江社会科学,2008(4):104-111
[4]侯玉红,吴选兴.高校对助学贷款违约毕业生进行入户调查的有益探索[J].教育财会研究,2006(6):21-24お
(责任编辑 赵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