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对策研究
2012-04-29王书鸿
王书鸿
[摘要]我国的美术教育正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迎來了最佳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基础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主要是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对基础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以及一些可行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美术教育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4-0095-02
笔者通过对辽西地区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辽西地区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一、美术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应不断完善和成熟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美术教育正伴随着教育大环境的变革而迎来自身最佳的发展时期。如今,从事美术教育理论和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人员增多了,但是却出现了研究选题有偏大和重复的倾向。因此,国家还应成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使研究者能够长期、深入地进行分学科的理论研究,使各个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实现共享。
二、教学授课形式的更新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示范—幼儿作画—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会使儿童在绘画中处于被动状态,机械地模仿教师的范例,画自己根本不理解、不感兴趣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幼儿漂亮的作品似乎不少,但一味地模仿会使幼儿作画概念化、失去敏锐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失去对新鲜事物的观察能力,从而束缚了幼儿的创造能力。为此,美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美术教学模式上寻求创新,那么如何更新教学模式?例如,在《儿童线描集成》一书中有大量的儿童线描作品,线描作品可谓是新、奇、特。那生动的画面、流动的线条、怪异的想法使得学生大开眼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通过调整儿童心理意识来改变儿童心理发展的老路,从而使儿童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为儿童潜能的释放创造了条件,这样他们的学力水平也就自然令人欣喜。因此,教学模式的更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美国,一位美术教师在上课时拿了一盆花,他让学生观察花的结构以及生长规律,并且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老师把花盆一下子又倒过来,让学生去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花会怎样生长,请把学生想象的画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积极发挥想象,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出来。可见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教学中体现趣味性,它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四、教学体现操作性
所谓的操作性也就是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设计类的课程中学生从设计构思到设计制作的完成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尤其在陶艺、剪纸、泥塑等手工美课中最能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儿童画教学中也要注重操作性,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只能保持十几分钟,而操作会使儿童注意力的时间延长,并且增强对美术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三分之一时间讲授,用三分之二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学校应设有素描室、陶艺室,手工室、服装设计室、学生作品展览厅以及多媒体教室等。
五、在课程设置上
小学1、2年级为低年级,3、4年级为中年级,5、6年级为高年级。从课时安排上低年级课时每周可增加3-4节,要注意培养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教学卵石画、贝壳画、剪纸、粘贴画(蛋壳、花布、树叶等)、手工制作(泥塑、橡皮泥)等。另外中年级学生可每周开设一节艺术欣赏课,有利于提高儿童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激发其对美的追求。高年级学生可进行美术教学的常规训练(素描、色彩阶段),作为儿童步入艺术殿堂的第一步。
六、教学条件和师资培养
从教学条件上,学校应该配备多媒体教室供学生欣赏艺术作品;配备专门画室、画具,供学生用来进行素描和色彩等绘画写生训练;应该配备制作室(作坊或工作室)有各种黏土,橡皮泥等材料,供学生进行手工制作(陶艺、泥塑等课程)。学生必备的有:画箱、画笔、色彩、铅笔、油画棒、橡皮、刻刀、毛笔、宣纸等学习用具。另外,还有泥塑、各类拼贴画材料,以及制型纸等,可根据课程开课情况进行准备。从师资上,应培养多面手,体现一专多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学的美术教师的师资队伍非常薄弱,特别是农村小学专职的艺术教师几乎为零。在我国虽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师资水平相提并论,但笔者认为,首先对小学美术教师要求必须是本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担任。在很多农村地区,因为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只好班主任来代上,这样对学生来说是“误人子弟”。即使没有专业教师,也必须由学校出资让本校教师进修培训,培养一专的能力多面手。其次,对中学来说,美术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能胜任素描、色彩艺术鉴赏课程。
七、注重本土文化的延续,合理地吸收外来文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教材地域的局限性越显突出,有的一些课题内容并不适合本地的课堂教学。为了弥补单一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体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笔者的家乡具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有红山文化,远古生物化石等等,这些本土的文化在开发、利用、传承和实践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加以利用、借鉴和吸收。
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目标,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如何跟上时代的脉搏,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很好的艺术教育,是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更是教育部门领导的值得思考的大事。只要上下同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社会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们的教育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沈正元.发达国家的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管窥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J], 1997(2).
[2]王悦欣.日本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2(4).
[3]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方珊.新世纪美育[M].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5]杨景芝.儿童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