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调适策略探析

2012-04-29朱丹

大学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心理

朱丹

[摘要]由于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高校辅导员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学生事务时,极易出现职业倦怠、心理扭曲和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辅导员想要排除这些心理问题,重新找回工作与生活的乐趣,需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调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4-0067-02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才引导和服务工作负责,要着力解决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压力,迫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出现了失衡。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琐碎的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当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的疲惫不堪的心理状态。”[1]据了解,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高校辅导员逐渐不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心存抱怨,讨厌甚至排斥工作,责任心弱,敬业精神不足;对学生失去关心、耐心和奉献心,疏远学生;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学生缺乏宽容,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缺乏创新意识,出现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

(二)心理扭曲

在众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有些辅导员在工作与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每遇到挫折易于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如急躁、愤怒、抑郁等,使自己的心理长期处于焦虑与抑郁的状态,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的辅导员还出现违反教育原则的行为,严重者甚至触犯教育法规。

(三)社交障碍

人际关系往往是评核高校辅导员身心健康的标准之一。有些辅导员在交往中常出现人际关系欠佳的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学生关系紧张,逐渐形成孤独无助、偏激、焦虑等不良情绪,易于引发自卑、哀怨、畏怯等不良心理。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工作强度大

自教育部“24號令”颁布实施后,多数高校按辅导员与学生1:200的比例配备,但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尤其是事务性的工作繁多,工作压力仍然很大。加上多数高校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仍然界定不明,导致辅导员工作涵盖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所有方面,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几乎都成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为了做好这些琐碎的工作,辅导员不得不在各部门之间奔波,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专业学习的引导员、心理健康的疏导员、校园文化的传播员以及学生纠纷的协调员等。繁重的工作任务必然带来相应的工作责任,从而给辅导员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二)理想与现实差别甚远

高校辅导员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成为学生拥戴的好老师。然而当他们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时,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甚远,看不到自身工作的价值,纷繁琐碎的工作占据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其中很多的工作又不需要太多的技巧,让很多辅导员对自己的理想感到迷茫。尤其是工作负荷大,使他们往往无暇顾及科研与进修,因而在职称上很难提高,这让辅导员普遍感到苦闷。

(三)缺乏经验和威信

高校辅导员一般较为年轻,在年龄上与大学生接近,社会阅历浅,因而在工作中显得经验不足。加上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也日益丰富,往往辅导员还没有触及的新事物或没有掌握的新信息,学生早已了然于心。而且,辅导员常常被其他教师吆来喝去,被迫做一些跑腿的琐事。这些都让辅导员在学生中很难树立威信,在开展工作时比较被动。

(四)发展前景不明朗

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中,对辅导员的考核制度并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规定,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保障体系,一般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仍不够完善,辅导员在上岗之后不能获得职业发展的安全感,对自身的发展前途十分迷茫。与其他年轻任课老师相比较,辅导员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科研和学习,在工资、职位、待遇等方面也不对等,导致他们日益滋生沮丧的情绪。

三、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调适的策略

为了促进辅导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高校应不断健全对辅导员的保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2]当辅导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除了外界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健全高校保障机制外,辅导员应该针对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一)改变认知,建立崇高信念

1.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明确认识和接受态度。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对各种工作内容所带来的压力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下所做出的不良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常规心理现象,不妨转变思想,化被动回避为积极运用,用压力激发自己的斗志,并逐步迈向成功。另外,作为一名辅导员,应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不要过于强调自己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应根据自己的精力与能力量力而行,在坚持工作原则的前提下,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并学会悦纳自己。

2.调整与工作有关的认识,建立崇高信念。高校辅导员要重新审视自我,是否对自己和学生存有绝对化的期望和较为苛刻的要求,认真排查与反思,努力摒除那些与现实情况相差较大的认识,坚决摈弃那些对工作和生活没有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理想信念,把关注的焦点放到有利的方面,就会感到工作与生活是充满阳光与希望的。

(二)调节情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当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烦恼而感到心情压抑时,不妨主动与家人、朋友或同事进行交流,把自己感到纠结的烦心事大胆讲出来,宣泄心中的烦闷。面对辅导员们的倾诉,关爱他们的人要耐心地倾听,并提供一些安慰、劝导和诚恳的建议,辅导员不妨在亲朋的开导下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当需要一些比较实际的帮助时,也可向领导和同事咨询和求助,这对舒缓压力和排除紧张情绪是非常有效的,进而重新找到工作的乐趣。当辅导员感到心情抑郁又找不到他人倾诉时,也可以找个无人的地方大哭一场,以宣泄自己的不快,让自己的心理免受伤害。

(三)调节行为,学会放松提高

1.坚持学习,不断进步。第一,高校辅导员可以有选择性地阅读有关书籍,进行自我培训、自我完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人格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第二,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还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地进修学习、了解新思想和新事物,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待工作中的困难,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价值。第三,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对工作对象的研究,将科研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不仅有利于对工作进行总结,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辅导员的内心从琐碎的学生事务中摆脱出来,增强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2.加强锻炼,身心两健。辅导员不要整日忙于工作,要尽可能抽点时间陪陪家人与朋友,积极参加业余活动,让生活多一些色彩,这既是对自我身心的放松,也是对家人、朋友的一种关爱与重视。此外,身体锻炼也能帮助辅导员减轻压力、减少郁闷,一方面能使辅导员的身体更加健壮,精力更加充沛,促进应付不良心态的能力和意志;另一方面,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辅导员忘却压力与烦恼,促进他们对问题进行反思,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丰富自己的生活,從中体验放松。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做放松操、唱歌、写日志、聚会、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感。辅导员在工作之余应主动做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让自己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分体验生活所带来的欢乐,使工作上的压力得到释放。

[参考文献]

[1]陈永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 (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责任编辑:雷艳]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