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2012-04-29梁深
梁深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长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导致的人才专业需求变更之间的矛盾,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有日渐严峻的趋势。而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目前与社会要求有一定的脱节,就业指导课程中有许多需改进之处。研究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发展策略与方向意义重大。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4-0053-02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培养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知识、能力、技巧、心理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中,尚存在不足。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认识存在偏差。(1)课程性质界定不一。有的高校将之设置为必修课,也有高校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目前没有统一认识。(2)对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目标的认识各异。多数学校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思政教育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分析就业的形势与政策、了解就业状况、社会需求、人事与劳动政策的相关法规。很多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非为了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和帮助,没有指导大学生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2.课程管理缺乏规范性。就业指导课程归属哪个部门管理,各个高校不同。少数高校独立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更多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归属教务处、社科部或者学生处管理。而这些部门只能在形式上代管,难以深入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组织实施,造成对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不力且保障体系缺失。
3.课程安排不合理。(1)未能从全局着眼全程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多数高校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课,而忽略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课程往往以随意而松散的讲座的形式集中安排在一个学期,且大部分高校以大班授课。(2)课程内容的安排缺乏科学性。部分高校在尝试课程内容模块化,但课程模块未能按照严格的科学的课程论要求进行设置安排。
4.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偏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等方面知识的讲授,缺乏职业生涯、从业心理素质、法律知识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缺乏针对性研究,也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其有效性难以保证。
5.教学方式单调呆板。仍采用专业理论课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独白地讲述职业发展和就业中的问题,师生缺乏互动,基本没有实践和实训。
6.缺乏高水平师资。首先,企业未能参与课程的建设,导致师资队伍缺乏真正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导致教学与实训基地网络体系难以建立;其次,课程的教师大多由就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担任,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并且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较多,导致他们难以专心课程教学,难以保障课程效果。
7.就业指导课覆盖面小。多数学校还没有专门的教研室。受师资力量、教学时数、学分、场地等限制,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多为选修课,由于选修的学生数量有限,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明显不足。
二、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与发展
(一)以大课程观的教育理念进行课程设计
大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应根据大课程观课程构建的科学性、实践性、主体性原则,建设全面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
1.学科课程。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的学科课程体系应该至少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四个学科课程。课程建设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多角度全面考虑。
2.活动课程。就业指导活动要进行全局规划,形成稳定的系列主题活动课程。内容涵盖面向低年级的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发展定位、制定大学计划等内容;面对毕业生的职场礼仪、简历写作、求职技巧、行业岗位需求、职场适应等。还要邀请校外师资以及企业高管进行讲座或者团体辅导。
3.实践课程。就业指导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就业实习与创业实践等。
4.环境课程。环境课程就是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物质、文化、制度和组织等环境,对学生就业指导产生潜在的影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参与,是大范围的隐性课程。
(二)教师队伍专业化、专家化
1.组建高校就业指导专业教师团队。除理论培训外,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并创造机会让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用人单位去考察、学习,通过实践锻炼增加对各种职业用人实际情况的认识,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发展变化。
2.组建高水平兼职教师团队。邀请专家学者作就业指导报告,选聘企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指导教师,包括从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和宣传、管理和指导的专业人士以及職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等。
(三)课程安排全程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的特点和要求构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1.大学一年级的职业理想与生涯发展规划辅导。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鼓励学生了解该职业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2.大学二年级的职业个性与职业测评辅导。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取向,并提供发展建议,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
3.大学三年级的职业分析与人才需求辅导。指导课帮助学生分析就业的形势与政策、了解就业状况、社会需求、具体的岗位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和因此而导致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人事与劳动政策的相关法规。此期间的就业指导课程重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
4.面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指导。主要内容为就业求职技巧及就业政策的指导,帮助其习得良好的求职技巧和心态。多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利于学生理解吸收。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应用,因此应该采用有利于学生学习并应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达到教学目标。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通过实例纠错和榜样效仿的方式实践。还可以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就业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了解学生的择业心理和就业动态,并进行网上职业能力测评、模拟招聘会等,进一步丰富就业指导课的内涵并拓展其效用覆盖面。
[参考文献]
[1]白剑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
[2]邹红.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3]张金华.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6).
[4]檀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述论[J].教育与职业,2010(15).
[5]陈德明,祁金利.大课程观视野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J].前沿,2010(5).
[6]钟震颖,雷五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与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7]刘燕.高校就业指导新模式——生涯发展辅导[J].江苏高教,2007(4).
[责任编辑: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