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及其团队构成现状研究

2012-04-29张崴王续琨

科学与管理 2012年4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对策分析

张崴 王续琨

摘要: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已逐步创建了一批具有科研攻关、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功能的实验室科研团队。这些实验室团队根据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员结构和构成特征的团队构成类型,分析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在团队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多样化团队构成特点和科研合作特征;同时,进一步挖掘目前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团队构成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和相关问题,进而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团队构成;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都是由研究型大学来完成的,而单个科研人员独立研究或少数科研工作者间歇式合作的科研工作形式,早已不能满足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化、多学科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依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制,建立和发展起了一批面向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需要的实验室科研团队;这些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团队已逐步成为了研究型大学科研攻关、学术创新、科研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1、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概况

研究型大学一般是指那些学士学位专业设置覆盖面广,开展研究生教育,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主导型大学,与以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主导型大学相对应。研究型大学的提法和大学分类标准最早源于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在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研究型大学分类标准,但是在许多研究中,都将学科综合程度、在校研究生比例、科研经费、博士生培养数量、高水平论文产出等条件作为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1-2]。鉴于研究型大学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国家科研体系的建立、重大科研开发项目的完成往往都要依托研究型大学的科研队伍,一些科研活动和科研资源从一般的教学场所中分离出来,重新组建任务导向的科研团队来承担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开发任务,这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

实验室科研团队是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对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团队发展迅速,各院校分别在重要研究领域建设了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的实验室科研团队;特别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团队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团队,他们依托重大研究项目,在相关领域和学科建设发展中,都起到了引领作用。因此,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走势,同时,也关系到研究型大学自身建设和学科专业发展。

在研究型大学中,实验室科研团队由大学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构成,具有较强的科研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达成个体和一般研究群体难以完成的高层次、更复杂的重大科研任务。目前,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团队的基本人员构成,具备一般的大学科研团队特点,包括各级职称水平的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专职技术人员、博士生、硕士生等[3]。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工作需要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实验室团队的管理者既是领导者也是团队成员,同样,需要为了团队目标同其他普通成员一道完成团队工作任务。另一方面,目前的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和项目更多倾向于应用型研究和重要领域的产业化研究,更倾向于面向实际问题的科研课题的解决,相对于传统的单向式研究方式,这些科研团队更倾向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面向问题解决的交互式协同合作科研方式[4],因而,随着团队工作方式和任务目标的不断发展和多样化,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也逐步呈现出了不同类型的构成方式和多样化的构成特点。

2、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构成现状

为了保持科研团队的持续科研创新能力,保障科研成果的持续产出,研究型大学需要从科学研究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入手,构建合理的实验室科研团队结构和组织构成。不同于企业研发团队或科研院所中的研究团队,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中,由于博士生、硕士生团队成员是不断流动的,因此,其团队成员构成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特征。

综合考察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团队构成的多方面因素及特征,可以将其概况为如下几种团队构成类型:

2.1导师-学生型团队

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构成,大多以导师-学生型结构为主,即实验室科研团队成员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背景相仿,主要面向人才培养的任务需要,以指导教师为领导者和核心人物,博士生、研究生作为一般工作成员协同合作。这种结构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团队规模较小;团队目标明确,有着稳定的科研工作方向,一般保持在一定的研究领域范围内,不会轻易变动研究方向;团队角色分工明显,指导教师既是领导者、组织者又是管理者,研究生作为协助者和一般工作者,是团队中的主要群体。团队内部的社会网络关系较为简单,所以,相对地,其团队内部冲突水平也较低,整个团队的工作风格和团队文化,更容易受到领导者,也就是指导教师的影响,即指导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科研能力、科研行为习惯和学术水平等因素可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整个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工作风格和科研能力。

此外,这类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团队构成还具有周期性流动的特征,作为团队主要构成群体的研究生成员,会随着学业完成而离开团队,而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研究生成员加入到实验室科研团队中,团队成员始终处于周期性的变动过程中,使得导师—学生型团队构成有着较强的流动性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成员的教育背景、知识背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给团队带来多元化的构成特征。指导教师与研究生成员之间的团队内部关系,犹如,团队领导者与团队的一般协助者,指导教师作为团队领导者和主要成员,既要把握团队整体的主要任务目标和研究方向,还需要协调和统筹团队内部的各项工作;而团队中的研究生成员,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构成等原因,需要依靠指导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独立和合作科研的能力,以完成团队赋予的工作任务。在导师—学生型团队构成的实验室科研团队中,指导教师的个人风格、指导方式、科研素养是影响团队成员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指导教师对整个团队的科研创新氛围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成员,作为一般的团队支持者和协助者,即需要完成团队整体的任务工作,同时,在团队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实践过程中,自身的各方面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锻炼,个人的科研思维和科研习惯也随着团队工作风格逐步形成。

2.2学科型团队

还有的实验室科研团队构成以学科带头人作为核心人物,其团队包括本学科专业其他教师、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或硕士生、专职技术员(兼职技术员)、访学人员等各种成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实验室科研团队构成类型。在此类的团队中,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十分重要,学科带头人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往往需要组织规划团队各个时期的科研任务和科研计划,统筹协调各环节工作,提高团队工作的有序性、有效性和创造性,建立和维护团队规范和工作秩序,把握实验室科研团队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保证科研创新和重大学术研究任务的完成[5]。学科带头人凭借其在团队中的影响力,会将其个人的风格和思维方式不自觉地带入到团队工作中,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认知风格,因此,一个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带头人,其实验室科研团队更容易形成群体创造氛围,有利于激发成员个体创造力及成员间的沟通、互补和共享,进而有利于团队的创造氛围,促进团队创造性成果产出。

学科型团队依靠本学科专业的资源和人才基础,学科发展需要为导向,担负着提升大学学科水平、培养师资队伍、实现科研创新等方面重要任务,具有明确的团队任务目标。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层次分明的角色定位,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型研究团队的领导角色和主要成员,其他成员分别承担着一般意义上的协助者、支持者、组织者等团队角色。团队工作中,团队成员大多会根据各自的个体科研能力、专业背景、科研工作经验、资历和学历等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团队角色。这种类型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其团队成员之间大多具有相仿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团队内部的角色配置情况往往不明确,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因此,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统筹管理较为复杂;但由于团队构成以学科资源为基础,团队的人员构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能够保证科研成果产出的持续性、科研方向的稳定性和学科研究的系统性;另一方面,由相互熟悉的来自同一学科研究领域的成员合作,能够营造相对宽松和开放的科研交流合作环境,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开拓性,为本学科的研究发展提供持续的保障。

2.3 项目型团队

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在关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同时,也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性和产业化,因此,项目型构成团队应运而生。项目型团队以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方向明确的研究项目。一般来说,项目负责人可能是团队的领导者和主要成员,也可能不是团队的主要工作成员,而是直接管理者;团队主要成员与一般成员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行政层次关系或从属关系;不管是团队领导者还是一般的团队成员都是根据团队项目工作需要被纳入到项目团队中的。

由于项目团队主要面向特定的具有一定或重大应用研究意义的科研项目,因此,实验室科研团队的成员构成相对复杂,成员的个体科研经历、专业背景和知识背景也趋于多样化。项目团队的成员很可能来自多个学科专业,并且其专业背景和知识技能构成差别较大,从团队管理的角度来看,团队的整体协调管理有一定的难度,团队合作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风险。在项目工作期间,团队成员的构成呈短期稳定的状态,但随着项目工作和团队任务的完成,项目团队会自然终结而最终解散。由于团队成员构成的多样化特点,项目团队的科研工作方式具有短期交互式合作的特点;团队成员依靠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特点承担与项目分工所需的任务角色,在团队工作和合作中,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科研工作风格和专业技能特征,这些可能为团队工作带来更广泛的思维观念和研究路径,有利于团队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另外,项目型实验室科研团队侧重短期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注重项目相关的科研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因而,这类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工作氛围较为开放,成员间的交互气氛更为活跃,但随之而来的团队冲突也会加剧,所以,这类团队的成员组织和配置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处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有利于团队的发展和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

综合考察不同团队构成类型的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构成情况,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室科研团队在团队构成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团队个体成员的能力构成、团队成员的角色配置以及团队知识、专业背景的异质性程度等;正是这些主要的团队构成因素在不同实验室科研团队间的差异,使得不同类型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和团队运作中产生了不同的行为表象和运作模式;同时,主要的团队构成因素差异和变化也可能会导致团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乃至科研水平的差异。

3、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构成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虽然,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在整体上,正处于蓬勃发展和不断壮大的态势,相关部门和大学内部也都建立起了一系列有序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建设体系,但是,在实验室科研团队构建和人员构成配置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利于团队成员个体科研创新能力发展,不利于营造创造性的团队氛围,也不利于团队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

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存在着团队成员构成扁平化、团队角色配置不适当不明确、重要团队角色的缺失和任务角色模糊、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失衡等问题。具体说来,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团队成员个体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背景单一化,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和科研专业结构相仿,容易使得团队整体的科研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单一化,团队内部形成固有的科研工作模式和思维习惯,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不容易嵌入或改变团队的固有模式,一些实验室科研团队成员的知识和专业背景构成相似,缺乏多元化的理论知识和多学科的科研经验[7],少有互补和多元信息交流,使得实验室科研团队成员缺乏创造性的科研环境,致使团队整体的创造性、开放性潜力不足,不利于团队整体的创造性发展,不利于团队营造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科研工作气氛。其次,团队角色配置不合理、不明确,导致重要的团队任务型角色缺失与角色职责模糊化,工作任务分工不明确,没有做到团队任务的专职专责。一方面,容易造成工作任务的互相推诿,以致最终不能有效完成;另一方面,可能使得一些成员身兼数职、科研工作负担过重,而另一些成员的科研工作潜力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以致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同时,有些实验室科研团队领导者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不强,对团队的科研创新氛围和创造性科研活动没有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一些成员的科研创新潜力的发挥,影响团队的开放创新氛围,致使大多团队成员更愿意循规蹈矩的开展科研工作。另外,由于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失衡,团队领导角色上出现了“老龄化”的态势,实验室科研团队中普遍缺少杰出的中青年团队带头人或领导者,中青年、特别是青年科研主导力量不足,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担任实验室科研团队重要任务角色的仍占少数[6];这种团队构成状态可能导致实验室科研团队工作方式更倾向于固有的科研合作方式,更为注重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不愿接受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科研任务等。

为了解决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构成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实验室科研团队构建、运作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入手,改变实验室科研团队传统的构建和运作模式,剔除实验室科研团队构成中的不合理因素,促进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发展和科研创新成果的持续产出。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实验室科研团队构建模式,改变以往的单纯依靠固有的院系学科建制基础构建实验室科研团队的模式,冲破团队外部组织环境的障碍,从更广泛的组织范围内,即各院系、各学科范围内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合作和团队人员构成,对多学科专业的科研人员自由组合给予政策上的帮助和支持。在团队角色配置和任务分配上,做到专职专责,避免重复的任务配置和任务型角色的缺失,使所有的团队成员真正承担起各自的团队职责,保持团队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防止一些成员“各自为战”的工作状态。在实验室科研团队领导角色的选择上,需要注重领导者的个体创新意识和包容性。另外,研究型大学需要加强对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培养,保持他们科研积极性和开拓精神,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及政策和环境支持,为他们能够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科研团队管理责任提供帮助,以保证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的科研后续力量和持续的科研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殷朝辉.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乔颖,王永杰,陈光.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47-49.

[3] 卜祥云,唐贵伍,蔡翔.高校创新型实验室科研团队:概念、特征及功能[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90-92.

[4] 刘惠琴,彭方雁.融合与创新: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科研团队运行模式剖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 26(5):91-96.

[5] 李志宏,赖文娣,白雪.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创新气氛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99-102.

[6] 戴勇,范明.高校基础研究团队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3):134-137 .

[7] 吴美华.高校实验室科研团队建设管理的现状分析与机制建设[J].生产力研究,2010,(7):101-102.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对策分析
研究型大学人文通识课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探究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浅析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广东高乐玩具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