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泛读指导
2012-04-29李桂英
内容摘要:相对于精读来说,泛读也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对中学生有好处——可以保持他们浓厚的读书兴趣,可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可以慰藉他们躁动的情绪,可以滋养他们成长的心灵,可以催生他们的精神世界趋向高尚臻于完美。
关键词:泛读; 兴趣; 指导;
相对于精读来说,泛读也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就是针对阅读材料大体把握主要内容。“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等词语都是对它通俗形象化的理解。这种阅读方法对中学生有好处——可以保持他们浓厚的读书兴趣,可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可以慰藉他们躁动的情绪,可以滋养他们成长的心灵,可以催生他们的精神世界趋向高尚臻于完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生必须完成不少于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想一想,中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泛读能力,怎能完成如此重大任务?
初一是中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必须从感兴趣的、盲目的、无组织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有志趣的、有目的地、有系统的自主学习。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学生具备预习、复习功课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体现,究其本质,只不过是泛读学习方法的具体运用。因此针对初一学生,加强泛读指导是学生完成整个中学阶段学习任务的必然需求,是一个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针对初一学生,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强泛读指导,力争这种阅读方法内化成一种能力,转变成一种能力,转变成实用于各门功课学习的方法。那么,如何进行泛读指导的?我的观点是,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指导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指导要求。下面略举几例:
一.关于记事文章的泛读指导
记事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事情的六要素的描述展示事情的意义的。所以,引导学生泛读此类文章时,首先让学生利用( )人物在( )时间做( )事件”这样的句式把事情概括出来,然后依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通过分层对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山中避雨》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人物众多,表达情绪、内心感受的句子较多,描述的事情不止一件。怎么办呢?我让学生把文中的人物一一列出:作者、两个女孩、三家村的青年们;还让学生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自然领悟到:前天,作者和两个女孩及一些人在西湖山中三家村的一个小茶店里避雨,作者拉琴,众人和唱。优美的胡琴声伴着热闹的歌声,驱走了人们心头的寂寥,作者由此悟出“乐以教和”的真谛。由于把握住整篇文章的所述事情,学生再次泛读文章,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就自然不觉得难了;为文章划分层次,也就轻松多了;理解“作者学胡琴”这件事从记叙方式上来说属于插叙也就化难为易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让学生以填表的形式让学生把握记事文章的六要素。课本中的“思考与练习”栏目中也往往设置这样的练习题。
二.关于写人文章的泛读指导
著名作家丁玲说:“我们写文章,写事也好,描景也罢,归根究底都是为了写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因此,记述人物就是作家的首要任务。”丁玲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写人文章是诸多文章中占比重最大的。引导学生阅读此类文章,就是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质,美好的精神情操,独特的超人智慧,坚强的意志品格,高雅的志向情趣。这类文章为了把人物塑造得光彩夺目,往往在事件的记叙中融入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描写。所以,引导学生泛读写人文章时,要抓两方面:关于人物,作者叙述了哪些事情;针对人物,作者采取了哪些描写手段。关于事情叙述,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关于人物描写,哪些是细节描写,哪些是概括描写;关于描写手段,哪些是外貌动作描写,哪些是语言心理描写;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是哪些描写……
《小巷深处》是一篇歌颂平凡却伟大的无私母爱的文章。围绕着盲母,作者写了一系列的生活琐事——盲母收养我;为了我的成长,不惜余力地搬家,收敛自己的脾气,改变自己的性格,长年累月地夏卖冰棍冬织棉被;为了我的自尊,忍受思女的迫切与行动的煎熬,为我默默地奉衣送食长达三年之久。这些生活琐事都是作者以一幅又一幅动人场景描述给读者看的,使人不觉潸然泪下,为盲母无私奉献的爱而深深感动,为“我”的虚伪无知而扼腕痛惜,又为“我”的痛悔醒悟而唏嘘不已,更为盲母得到了养女之爱而喜形于色。课堂上,教师需引导学生谈谈:围绕盲母,作者写了哪些事情?在这些事情叙述中,渗透了养女的哪些内心感受?对于盲母,你如何评价?对于养女,你又何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关于母爱的诗词歌赋,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及感悟。
三.关于绘景文章的泛读指导
语文版初一上学期的第三单元全是绘景文章,而且作者别出心裁地选用了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风景,为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地球上各具特色的风景,体会到人类对美好风景的热爱与赞美。也试图通过这组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这类文章的特点,把握住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风景是由很多景物组成。学生读这类文章,如果没有整体把握的能力,很容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泛读此类文章时,要让学生把文中景物一一找出,看采用了怎样写景顺序,然后根据每一景物的特征,在脑海中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通过想象,把这些景物组合成一幅图画,为其精心命名。如果有着高超的绘画技术,完全可以发挥线条和色彩的魅力,构成插图夹在文本里,成为永不逝去看得见的记忆。所以,想象构图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绘景类文章泛读指导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然,想象描述也不失为好方法。
四.关于状物文章的泛读指导
中学生学习的状物文章较小学的状物文章来说,内容上更加丰富,思想上更加深刻。作者往往通过事物的外部特征的描摹,赋予事物人格化、精神内涵或社会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者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情趣及不同寻常的观点。在泛读教学中,就需要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所状之物是什么,所状之物有哪些组织形态,哪些外在特征?对于它,作者给予它哪些人思想性格、精神品质?以《石榴》为例:作者通过描摹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朵,由花朵到果实的演艺,果实内的籽粒各方面的特征,从而含蓄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向上的追求。
五.关于说明类、议论类文章的泛读指导
说明文、议论文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他们将来生活、工作中必需的实用文体。这两类文章的阅读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太大。因为初一学生知识面尚窄,编者选入教材的文章从内容上来说较为浅显,从形式上来说较为简单。针对这两类文章的泛读指导可以遵循下列格式:
说明文章——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抓住了它的哪些特征?采用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分几方面展开说明的?
议论文章——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了佐证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事实?引用了哪些名人的什么话?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六.关于一些文学作品的泛读指导
语文版教材针对初一学生,选取了一些小说:诗歌作品供学生阅读。针对这两类文学作品,教师可以把小说与诗歌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把握整篇文章;“从作者使用什么意向”“构成什么意境”这两个环节领悟诗歌的魅力。
针对初一学生的泛读指导,教师不仅仅是因文而施教,还要因人而施教。一班学生中,有喜欢语文的,有不喜欢语文的;有感悟能力强的,有感悟能力弱的;有表达能力棒的,有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所以,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还要具体设置适合他的泛读指导:喜欢语文的感悟能力强的表达能力棒的让他尽情想象舒畅表达,反之,鼓励差的弱的学生多倾听多品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若具备了泛读能力,掌握住了泛读技巧,就能够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从而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指导学生泛读,训练学生泛读,让泛读成为学生一种求知的能力,这是时代的需求,更是学生学业成长的需求。
李桂英,河南省遂平县遂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