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盐业志》序
2012-04-29曾凡英
曾凡英
从远古到当代,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进步都有着特殊的功绩,盐在人类文明演进嬗变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
从早期人们的寻盐意识到后来进行工业性资源开发,盐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从人类先祖因盐而得以生存、发展和进步,到后来人类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阶层之间,乃至朝廷与地方之间、国家之间因追逐盐利而相互争夺,再到人们逐渐地对盐业生产、运输、销售进行有效管理和对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无一不彰显出盐对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法律、教育、卫生、饮食、旅游、宗教、文学艺术、民族民俗、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巨大作用,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独特的文化特征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国家之一,盐资源十分丰富,遍布全国23个省,是世界第二大产盐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直到清代,加以开发利用的主要有海盐、井盐、湖(池)盐。海盐的主要产地为奉天、长芦、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井盐主要产地为四川、云南等地,湖(池)盐则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新疆等地。此外,陕西、直隶、山西、甘肃、绥远、河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地区还生产有土盐、膏盐等。不同地区、不同盐种各具特色,历数千年而未曾间断,不仅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盐资源开发利用史,也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业史、盐业城市史和区域经济史。各盐产区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与盐业发展密切相关,彼此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绚丽灿烂的中国盐业历史。
正是由于中国盐业所蕴涵的特殊价值,历代学者对其倾注了无限精力。而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更是把中国盐业历史,尤其是盐业经济史和盐业科技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涌现出一大批硕果满枝的中青年学者,也发表和出版了为数众多、水平很高的学术论著。与此同时,不少学者还从广义文化学的视角开展对盐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文化事相和文化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盐业历史研究领域,也使对前辈学者慨叹为“盐糊涂”的诸多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认识更加清晰。中国盐业研究的学术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其影响力也大为增强。
特别引人瞩目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地方和盐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编辑并出版了各产盐省区和盐业生产企业的志书,不仅弥补了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盐业发展史研究的不足,也极大地丰富了盐业历史研究的文献资源。
摆放在案头的这部《南通盐业志》书稿共有27章,洋洋140余万言,附118表,珍贵照片400余帧,是南通张荣生先生积20年光阴呕心沥血、精心编撰的一部地方盐业史巨著。虽然,我至今也未曾与荣生先生谋面,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盐史研究领域就已闻其大名,神交已久,他是以研究淮盐和张謇见长的一位学者。后因筹备中国盐文化研究所、组建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诸事,与荣生先生书信往来渐多,深知他并非一位专业史学工作者,所学专业亦非历史学,但出于盐务工作者的职守和对本土盐业历史的热爱,耗费如此漫长的时间,数易其稿,成此著述,实非易事,难能可贵,令人感佩。
南通地区,古称通州,东濒黄海,南临长江,自古有鱼盐之利,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制盐生产,经历了近2200年的制盐生产和发展演变历史。它与毗邻的泰州、楚州合称为淮南盐区,与淮北的海州合称为两淮盐区,所产之盐称为淮盐。两淮盐业在中国漫长的盐业历史发展中,长期占据海盐生产的“中心”地位。清嘉庆《两淮盐法志》称“自古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而在淮盐中,通、泰、楚三州一直到清末都是淮盐的主要产区,其生产规模与盐税数额在全国各产盐区都是首屈一指,故而清光绪《两淮盐法志》就明确指陈“淮南场灶甲天下”、“淮南盐课甲天下”的事实。虽然,自清末到当代,在两淮盐业发展中,淮北盐区逐渐超过淮南,而南通盐业随着资源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悄然退出了生产市场,但南通盐业对淮南盐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和在淮盐中的地位是应该铭记史册的。
对于南通2200年的盐业生产发展历史,虽然宋代淮甸人陈晔曾撰写《通州煮海录》加以记载,也堪称中国最早的地方专业志著作,但此前和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都未曾出现专门的盐业志书留存,不能不说这是南通盐业辉煌历史中的一大憾事!张荣生先生编撰的《南通盐业志》恰好在继承地方先贤的学术旨趣中,填补了这一空白,将南通市悠久的盐业生产发展历史汇为一炉,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地区盐业的发生、发展、演变和成就,可谓继承传统、弘扬精神、成就斐然!
《南通盐业志》是一部内容丰富、体例严谨的地方盐业发展史。虽名曰志,但区别于记载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的地方志书。就其内容而言,它综合地记载了南通地区盐业兴衰的历程及与盐业相关的资源状况、建置沿革、盐场兴革、基本建设、制盐生产、盐斤储运、盐斤销售、废灶兴垦、盐务管理、企业管理、盐政管理、盐业法规、盐区风土、盐民生活、盐民斗争、盐区军事、海盗盐枭、盐业科技、盐区教育与公益事业、盐区名胜古迹、盐官、人物、艺文、杂记等等,详备之至,因而行业志书仍为“史体”。以浙江会稽人章学诚的史学眼光审视,《南通盐业志》体例内容,与当代已经刊布问世的盐业志书相较,都不可以简单地看作“记注”,而是极具史学价值的“撰述”,又可谓其取材精审、包罗宏富、盐志楷模!
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南通盐业志》中的“艺文”、“杂记”、“附录”诸部分是该类行业志书中最为出色的地方。书中“艺文”之目,发挥了章学诚方志学理论“文征”之设,著录盐业著述,选择那些反映盐业生产、盐民生活的“墓志”、“诰命”、“奏折”、“碑记”、“杂论”、“诗词赋”、“新闻通讯”等“合于证史”的文献资料;“杂记”之目所载“盐区地名考”、“盐区历代自然灾害”、“盐区传奇”、“盐区诗话”、“栟茶场徐述夔诗案”、“两淮盐区七修盐法志”、“盐区长寿老人”、“遗闻轶事”等内容非常丰富;“附录”之目,亦推广了章学诚方志学理论“掌故”之设,所载“历代制诏”、“清代引式”、“盐务法规”、“南通盐区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南通市盐业行政执法程序”、“国有盐场盐业公司改制文件选录”等应有尽有,彰显出荣生先生对史学功能的深刻领悟,真可谓文以存史、献以资政、事以育人。
作为该书的第一位读者,获益良多。谨序。
2010年10月18日于临风阁
(责任编辑:周 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