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池盐产地分布和变迁
2012-04-29马洪远
马洪远
摘 要: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至少有24个盐池,其中以吉兰泰盐池为最大,雅布赖盐池次之,产量甚高。其他皆为小池,产量有限。该盟盐池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雅布赖盐池两侧。
关键词:阿拉善盟;盐池;产地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2)04—0025—07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西与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相连,东南隔贺兰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相望,东北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今阿拉善地区东北部设置北地郡。汉代,阿拉善地区分属北地、武威、张掖三郡管辖。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征发兵卒18万到河西戍边屯田,设置居延、休奢两县。东汉光武帝元年(25),改置张掖居延属国。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设西海郡,辖居延县。魏晋南北朝时期,魏国和西晋续设西海郡。北魏时,阿拉善地区为凉州所辖。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氐族人吕光建立后凉政权,领居延县。
隋朝至唐代前期,阿拉善地区隶属于甘州、肃州。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唐王朝一度曾将安北都护府从漠北迁至漠南,都护府治所在同城,即今额济纳旗境内。安史之乱期间,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草原丝绸北道。之后,居延地区先后为吐蕃、回鹘、契丹占领。
北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西夏建国时设十二监军司,在居延地区设置黑山威福军司,治所为今额济纳旗东南黑城。
元朝设亦集乃路,属甘肃行中书省管辖,管理军政事务,总管府驻哈拉浩特(黑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明军西路军五万骑出塞,兵锋直指亦集乃路,哈拉浩特守将卜颜帖木尔降明,黑城废弃。明朝时期,北元和瓦刺势力先后占据阿拉善地区,明代中期以后为蒙古达延汗属部的游牧地。清朝初年,蒙古鄂尔多斯部额琳沁、固鲁岱青游牧阿拉善地区。康熙三十六年(1697),设旗编佐,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乾隆十八年(1753),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两旗之上不设盟,由理藩院直接管辖。
1949年9月,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和平解放,建立人民政府。1954年4月,成立宁夏省蒙古自治区,辖阿拉善旗和磴口县,为专区级地方政权,属宁夏省管辖。同年10月,因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宁夏省蒙古自治区改名为甘肃省蒙古自治区。1955年3月,甘肃省蒙古自治区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州。1955年11月,甘肃省蒙古自治州改名为甘肃省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1956年2月,设立巴彦淖尔盟,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7月,中共中央变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阿拉善左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划归甘肃酒泉地区,阿拉善右旗划归甘肃省武威地区,历时10年。1979年7月,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重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4月,成立阿拉善盟,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盟府驻巴彦浩特。
阿拉善盟盐池众多,池盐生产历史悠久。《中国盐政沿革史·河东山西北路附》曰:“阿拉善旗盐池最多,吉池以外又有同湖池、和屯池、昭化池、达赖巴音池、那林哈克池、雅布赖池、诺尔土布鲁池……”这些盐池的池盐生产基本上不假人力。史称:“至于制盐方法,各地不一,有出自天然、不假人力者,如阿拉善旗各盐池。”① 可见,阿拉善旗各盐池之盐基本上是自然生成的。
就阿拉善地区食盐产地而言,除盐池外,尚未发现有关其他盐种产地的记载。
1.居延海旁白盐池
居延海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西北部,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额济纳河汇入其中。“居延海”是匈奴语。汉代曾称之为“居延泽”。从唐代起,称为“居延海”。历史上的居延海由东、西、北三个湖泊组成,元代分别称为亦集乃哈、班哈巴儿、塔剌失。清代以后分别称为苏泊淖尔、噶顺诺尔和古居延海。
《明一统志》卷三十七载甘州左卫曰:“居延泽旁亦有池,产白盐,采之不竭。”《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陕西十二》亦有相同记载。可见,关于居延海旁白盐池早在明代就已有记载。清代该池依旧进行食盐生产。《清史稿》卷六十四《地理十一》载甘州山丹县曰:“红盐池在县北,白盐池滨居延泽。”《河东盐政汇纂》卷一《秦盐池峪疆里》载山丹卫曰:“红盐池在卫北四百里,白盐池在居延泽之傍。”《盐务地理》第三节《河流》亦曰:“居延海旁有池,产白盐,采之不竭。”这里所说的白盐池(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与《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五和《清史稿》卷七十八《地理二十五》所载小白盐池实为同一个盐池②。
2.红盐池
《明史》卷四十二《地理三》载山丹卫曰:“北有红盐池。”《明一统志》卷三十七曰:“红盐池在山丹卫城北五百里,池产红盐。”《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陕西十二》亦有相同记载。这条材料提到山丹卫城北五百里有红盐池。
《河东盐政汇纂》卷一《秦盐池峪疆里》载山丹县曰:“红盐池在卫北四百里,白盐池在居延泽之傍。”这条材料提到山丹卫城北四百里有红盐池。
《大清一统志》卷四一二《西套厄鲁特》曰:“红盐池在旗界。《旧志》:在山丹卫城北三百里,池产红盐,其根可作器。明洪武中,指挥庄德采贡岁办。后以地属境外停罢。”《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五《阿拉善厄鲁特》亦有相同记载。这两条材料提到山丹卫城北三百里有一个红盐池,明朝洪武年间便已得到开发。由于盐产质量较佳,曾经得到大规模开发,其盐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上述材料对于红盐池与山丹卫城的距离有不同说法,差别较大。笔者怀疑这些材料所讲的是同一个盐池。《清史稿》卷七十八《地理二十五》载外蒙古阿拉善额鲁特部曰:“有青盐池、鸳鸯白盐池、小白盐池,皆在镇番西北边外。有红盐池,在山丹城北,其根可作器。”这条材料也提到山丹卫城北有一个红盐池,没有讲离山丹卫城究竟有多远,但是仅仅提到一个红盐池。这条材料可以佐证笔者仅有一个红盐池的说法。
山丹卫治所在今甘肃省山丹县。从方位和距离来看,红盐池应位于今阿拉善右旗西北①。
3.张掖盐池
张掖盐池,史籍中多次出现。《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陇右道》载张掖县曰:“盐池在县北九百三十里,其盐洁白甘美,随月盈亏,周回一百步。”《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曰:“张掖北九百里有盐池。”《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二《陇右道三》曰:“盐池周百里许。多少随人力以自增减。”根据这些材料可以断定,张掖盐池距今张掖县甚远,当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至蒙古国境一带,即古居延海附近②。
4.古日乃湖
《额济纳旗地名志》载:“古日乃一名在有关资料中称为兀鲁乃,意为水草之地,后转音成古日乃。该湖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西北边缘,为西南东北走向,长180公里,宽10公里。其间分布许多小湖,统称古日乃湖。湖中蕴藏盐碱,常于盐碱泽地掘之成块,即可应用。”该湖位于古日乃苏木东部。地理位置:东经100。55?,北纬40。28?。湖水面积42km2。沉积物有颗盐。该湖面积小,产量少,周围牧民自捞自食。《蒙古志》卷一《内蒙古之湖泽》载阿拉善盟有古尔(日)乃泊③。
5.雅布赖盐池④、小盐池
雅布赖盐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距金川镇120公里,距阿拉善盟所在地巴彦浩特453里。雅布赖盐池,清代称“鸳鸯白盐池”。因该湖地处雅布赖山前而得名。1953年在此建盐场。该盐池地理位置:东经102。50?,北纬39。23?。湖水面积15.61km2。沉积物有颗盐、芒硝。它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盐场。
《明史》卷四十二《地理三》载镇番卫曰:“西有盐池。”《寰宇通志》卷一○一载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土产曰:“青盐、白盐俱镇番卫出。”《明一统志》卷三十七亦有相同记载。仅仅谈到有盐池,没有说明究竟有哪些盐池。镇番卫治所在今甘肃民勤县。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陕西十二》载镇番卫曰:“新中沙白盐池在卫东五十里。《志》云:卫东四十里有小池,卫南三十里有三坝白盐池,卫西二百二十里有鸳鸯白盐池,又有小盐池,俱产盐。”从这条材料来看,明代镇番卫共有5个盐池,前三个盐池在今甘肃省民勤县境内,后两个盐池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境内。鸳鸯白盐池即雅布赖盐池①。
清代雅布赖盐池依旧进行池盐生产,并且规模有所扩大。《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五《阿拉善厄鲁特》载阿拉善地区山川、湖泊曰:“鸳鸯白盐池在旗界。旧鸳鸯白盐池、小白盐池皆在镇番卫西北二百二十里边外。明初会设卤司,后因边外商贾不行,故废。”《河东盐政汇纂》卷一《秦盐池峪疆里》载镇番卫曰:“小池在卫东四十里。新中沙白盐池在卫东五十里,周二里。三坝白盐池,在卫南三十里,周三里。鸳鸯白盐池、小白盐池俱在卫西二百二十里。”鸳鸯白盐池、小白盐池其实不在镇番县境内,这里只是讲方位。可见,镇番卫(治所即今甘肃民勤县)有白盐池、新中沙白盐池、三坝白盐池。《清史稿》卷七十八《地理二十五》载外蒙古阿拉善额鲁特部曰:“有青盐池、鸳鸯白盐池、小白盐池,皆在镇番西北边外。有红盐池在山丹城北,池产红盐,其根可做器。定远城北有盐池,所谓吉兰泰也。”据此可知,鸳鸯白盐池即今内蒙古阿拉善雅布赖盐池。
清末开始称为雅布赖盐池。《清盐法志》卷九十五《陕甘一·场产门》曰:“按:西套厄鲁特即阿拉善旗也。今阿拉善旗境有察汗布鲁克池、同湖池、和屯池、昭化池、达赖池、扎克土池、那林哈克池、硝池,又有诺尔土布鲁池、雅布赖池。光绪三十二年,由陕甘总督升允咨商蒙王,由甘肃岁出银一万两租定察汉池。三十三年,又以银五百两租定同湖池,其附近之昭化池、和屯池、达(类)[赖]托音池、那林哈克池一律封禁。三十四年,续租前所封禁之昭化、和屯、达赖托音、那林哈克及雅布赖池、诺尔土布鲁池,共出银三千两。以上各池出租银一万三千五百两。”
光绪三十四年(1908),甘肃花定榷运局将阿拉善南部八个盐池同时租用,但是没有大量开发。民国7年(1918),甘肃榷运局在开发汤家海、马莲泉等盐池的同时,大量采运雅布赖盐,就场征税,自由运销。作为试办,向兰州、陇东销售。当时有驼户将雅盐贩运出境,由于其盐从未运出,而一般商民不知究竟,大多怀疑,不愿承销。后来商贩转运雅盐至陇南、汉、凤一带,因雅盐洁白味美,民多喜食,争相购买。此后,行销省城。盐商争相贩运,借此牟利。但该池属蒙境,全系沙漠之地,车骡牛马概不能入池载运,仅凭骆驼输出。骆驼每年起场至下场之日,至多不过七个月。骆驼下场以后,雅盐便不能出池。
6.青盐池
青盐池,位于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西部,察汗盐池之南。地理位置:东经104。42?,北纬38。18?。湖水面积5km2。沉积物有颗盐、芒硝。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五《阿拉善厄鲁特》载阿拉善山川湖泊曰:“青盐池在旗界。”《河东盐政汇纂》卷一《秦盐池峪疆里》载永昌卫曰:“白盐池、青盐池俱在卫东北。”雍正二年(1724),改永昌卫置永昌县(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从方位来看,两则材料所言青盐池实为同一盐池。
7.和屯池、昭化寺红盐池、察汉布鲁克盐池、同湖池、诺尔土布鲁池、扎各图盐池、巴音布鲁克盐池、巴音达赖池、硝池、那林哈克池、包鲁尔池
和屯池,因其所产之盐微红,故名蒙古红盐,或称红盐。该湖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该湖原为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三大盐池,池身横长纵短,形如椭圆,在库克布拉都巴格内②。位于豪斯布尔都苏木驻地东南36公里,距巴彦浩特镇81.5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05。01?,北纬39。22?。湖水面积10km2。沉积物有颗盐。
昭化寺红盐池,位于超格图呼热苏木驻地西南,昭化寺附近。地理位置:东经109。05?,北纬37。47?,面积今不足1km2。沉积物有颗盐。
察汉布鲁克盐池,又称察汉池、察干池。因该湖所产之盐质佳味美,颜色微青,故名曰青盐。该湖横长纵短,周围约四十里,原为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二大盐湖。位于查干布拉格苏木驻地北约2公里处。地理位置:东经104。40?,北纬38。24?。湖水面积5.8km2,沉积物有颗盐和芒硝。
光绪三十二年,甘肃全省厘税总局与蒙旗初次签订承租察汉布鲁克盐池合同,租期为三十二年十月十五日起至三十五年十月十八日止。先交租银,无利息,永不增加租银。每年斗分租银兰平一万两,三年共计斗分银兰平三万两。从合同签订日期来看,察汗布鲁克池在光绪三十二年前便已得到开发。光绪三十四年,甘肃全省统捐总局与阿拉善旗初次签订租用同湖池合同,租期为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起至三十七年四月三十日止。同年四月,甘肃全省统捐总局又与蒙旗签订那林哈克盐池、和屯池、扎各图盐池、巴音布鲁克盐池、雅布赖盐池、昭化寺红盐池、诺尔土布鲁各盐池、巴音达赖盐池共八个盐池的租用合同,租期为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初一起至三十五年初一止,租银付清,试办一年,期满再行商定。民国12年(1923),花定榷运局与阿拉善扎萨克和硕亲王签订续租察汗布鲁克盐池、同湖池盐池、那林哈克盐池、和屯池、红盐池、扎各图盐池、巴音布鲁克盐池、雅布赖盐池、昭化寺红盐池、诺尔土布鲁池、巴音达赖池。共计十处合同,租期为自民国13年1月1日起至民国15年12月31日止。民国22年(1933),甘肃省榷运局与阿拉善特别旗扎萨克硕亲王签订续租蒙旗察汉布鲁克盐池、同湖池、那林哈克池、雅布赖池、巴音布鲁克、昭化寺、诺尔土布鲁克、巴音达赖、扎各图以及包鲁尔等盐池合同,租期三年。
《清盐法志》卷九十五《陕甘一·场产门》曰:“按:西套厄鲁特即阿拉善旗也。今阿拉善旗境有察汗布鲁克池、同湖池、和屯池、昭化池、达赖池、扎克土池、那林哈克池、硝池,又有诺尔土布鲁池、雅布赖池。光绪三十二年,由陕甘总督升允咨商蒙王,由甘肃岁出银一万两租定察汉池。三十三年,又以银五百两租定同湖池,其附近之昭化池、和屯池、达赖托音池、那林哈克池一律封禁。三十四年,续租前所封禁之昭化、和屯、达赖托音、那林哈克及雅布赖池、诺尔土布鲁池。共出银三千两。以上各池出租银一万三千五百两。”据此可知,此地盐池规模较小,且主要是光绪至民国年间生产,以租用的方式经营,蒙旗收取租金。由于受到内地食盐供应的影响,这些盐池的生产时断时续。
8.中泉子、大鼓海、角鹿沟、梧桐海
中泉子,又名白音诺日,位于阿拉善右旗莎日台苏木所在地。地理位置:东经102。41?,北纬39。21?。湖水面积20 km2,沉积物有颗盐和芒硝。现建有中泉子芒硝厂。
大鼓海,又名白盐乾池,位于阿拉善右旗努立日盖苏木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00。52?,北纬40。05?。湖水面积1km2,沉积物有颗盐。
角鹿沟,又名红盐乾池,位于努日盖苏木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00。58?,北纬40。05?。湖水面积1km2,沉积物有颗盐。
梧桐海,又名黑盐水池,位于努日盖苏木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00。55?,北纬40。15?。湖水面积1km2,沉积物有颗盐。
大鼓海、角鹿沟、梧桐海均位于雅布赖盐池西南,张掖县之北。自民国25年(1936)由西北盐务局租用,开始大量开采、运销。“在阿拉善旗者,西为雅布赖盐池、大鼓海盐池、角鹿沟盐池、梧桐海盐池,东为和屯池、查(察)汉池、同湖池、昭化寺红盐池。”① 可见,中泉子、大鼓海、角鹿沟、梧桐海四个盐池均处于巴丹吉林沙漠之中,产盐甚丰。但是,开采时间较晚。民国以后,始销于山丹、张掖、民乐等地。
9.通湖芒硝池
通湖芒硝池因位于通湖音乌拉山附近而得名。一称白盐池,因其盐色白,故名。该湖“形如椭圆,在同湖巴格内,周围约十里,产盐面积三平方公里”②。原为阿拉善和硕特旗第六大产盐地。位于今腾格里额里斯苏木驻地东南。地理位置:东经105。06?,北纬37。31?。湖水面积1.8 km2。沉积物有颗盐和芒硝。
10.汤家海子
汤家海子位于阿拉善右旗温都尔勒图苏木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04。00?,北纬37。57?。沉积物有颗盐和芒硝。《中国盐政沿革史·河东陕甘附》曰:“边墙以外复有汤家海子为蒙古产盐地。”可见,民国时期汤家海子也是池盐产地。
11.吉兰泰盐池
吉兰泰盐池所产之盐,洁白味美,名曰“吉盐”。该池位于今阿拉善吉兰泰镇境内,距阿拉善盟治所巴彦浩特102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05。42?,北纬39。45?。湖水面积120km2。沉积物主要是颗盐,还富有芒硝、石膏等物。吉兰泰盐湖为阿拉善旗第一大盐湖,面积大,产量高,易采用,产销历史悠久。《内蒙古纪要》第二编《地文地理》曰:“阿拉善额鲁特旗北有吉兰泰盐池,周百余里,地在于阿拉善为最低,然已出海平面三千一百尺,惟附草木稀少,而产盐独多,地畔凝盐自二尺至六尺,远望如雪,盐质洁白良美。”《蒙古鉴》卷一《地理》曰:“吉兰泰盐池在阿拉善额鲁特旗北,周围百余里,……池中产盐甚富,池畔凝盐自二尺至六尺,远望之白如积雪,甚易采取,无晒煮之劳,盐质洁白。”新中国成立以后,建有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机械化大盐场??吉兰泰盐场。
吉兰泰盐池有大、小两池。《蒙古鉴》卷三《实业》载晋北榷运局与阿拉善王续租吉兰泰盐池合同曰:“阿拉善王与晋北榷运局为续租盐湖议定合同,事查吉兰泰大、二两盐湖。”又,曾仰丰《中国盐政史》曰:“晋北行销蒙盐,始于清乾隆元年。……吉兰泰池盐,实为晋北行销蒙盐中之最大宗者。盐池位于宁夏阿拉善旗地,分大、小两池,大池周六十里,小池周三十里。其盐天然结晶,施工采取,名之曰挖,味美色红,故又称吉盐,曰挖红,产量丰富,行销甚广。”从以上两条材料可以看出,吉兰泰盐池有大、小两池,产量较大,色味俱佳,皆为天然结晶而成,两池统称为吉兰泰盐池。
关于吉兰泰盐池的最早记载,人们一般根据《中国盐政沿革史·河东山西北路附》所载,认为在汉代已经设置盐官进行管理,唐代称之为温池。该书曰:“蒙盐凡分四种,一曰鄂尔多斯,一曰苏尼特,一曰乌珠穆沁,一曰吉兰泰。四种之内以吉盐为大宗。吉盐者产于阿拉善厄鲁特,所谓西套也。按阿拉善厄鲁特部在贺兰山阴,贺兰山蒙古语谓之阿拉善山,居河套之西,故亦曰西套。厄鲁特本汉北地郡西境。《汉书·地理志》载北地郡弋居县有盐官。盖其地也,唐为温池县。《元和郡县图志》载贺兰山向北经灵武县,又北经怀远县,又北经定远城西,定远城在温池南,即今定远营也。《旧唐书·食货志》载大中四年(850)以温池盐利可赡边陲,敕令度支收管,仍差灵州分巡院勾当。大中六年,设榷税使,缘新置,未立榷课定额。以今地理证之,吉兰泰池在定远营北,即唐温池矣。宋景德中没于西夏,元属甘肃行中书省,明为边外地,清初蒙古厄鲁特部驻牧西套……此吉池所由隶蒙古也。今考盐池面积八十余里,池中积水成盐,质味极佳,俗曰红盐,蒙古语谓之察汗布鲁克池。”郭正忠认为:“实际上,这里转引史料出现了讹误,今查《元和郡县图志》既无此话,其所载‘定远和温池之方位,又与《中国盐政沿革史》的引录恰好相反。温池,当在今宁夏灵武县南,而吉兰泰池则在其北数百里外。俞正燮说:盖兼吉兰泰、河套及青海之波罗冲科克言之,是西羌之盐古入中国。吉兰泰盐池之声誉,似明清以来日益增高,至于它在西夏时期产盐的踪迹,尚有待查考。”① 此说有理。
据《中国盐政沿革史》所载可知,吉兰泰盐池清末“俗曰红盐”。《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五《阿拉善厄鲁特》载阿拉善地区山川湖泊时,提到青盐池、鸳鸯白盐池和红盐池。但是,此处所载红盐池,从位置与距离看,并非吉兰泰盐池,两者相距应有百里之遥。吉兰泰盐池在清代前期就已经是著名的大盐池,而《大清一统志》和《嘉庆重修一统志》均未记载,不知何故。
总之,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盐池众多,盐产颇丰,皆为不假人力、自然结晶而成。该盟至少有24个盐池(吉兰泰盐池以1个计),其中以吉兰泰盐池为最大,雅布赖盐池次之,产量甚高。其他皆为小池,产量有限。该盟盐池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雅布赖盐池两侧,呈块状。
(责任编辑 周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