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议产业优化升级建言幸福汽车生活
2012-04-29甄文媛
甄文媛
汽车产业“图强”之策
每年的“两会”上,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汽车代表、委员们热议、必议的焦点。而随着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如何“做强”更多地引起了他们的思考。
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品牌影响力较弱,产业技术升级不够快……对当前汽车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维斗经过认真反思后提出:应大力推动产业战略重组,进一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湖南长丰集团董事长李建新则从地区布局着眼,建议打造“两湖”汽车走廊,找准不同企业的定位和特色,降低配套成本,形成中部汽车产业高地。
做强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本国的自主品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上汽集团监事会主席蒋应时在提案中建议设立汽车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自主品牌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创新投入,并希望政府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则从“质量强国”角度提出加强创新研发体系建设。
当前自主品牌车企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王凤英提出应明晰中国汽车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希望政府给予更多支持、指导和监管。李维斗也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目前最需要整合资源、升级科研技术、降低成本,并能以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的身份融入所在地,才能真正在海外市场站住脚。
我国汽车产业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上亟待突破,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原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认为应加强汽车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平台建设与投入。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则希望加大对自主汽车电子产业及关键汽车零部件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未来之路”
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日益深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一直是近几年汽车“两会”的焦点。
在宏观产业规划上,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要做好国家规划再实施,避免“一哄,二起,三下来,四重来”的混乱局面。对于当前行业发展出现的“偏差”,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发平则在质询案中分析认为,国家在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时更看重技术层面,对产业和商业因素有所忽略。
在发展方向上,钟发平提出国家政策应不再对混合动力汽车持有“偏见”,曙光集团董事长李进巅建议可以发展LNG汽车和低速电动车。新能源汽车标准为当前业内人士所共同关注,鲁冠球建议应尽快着手制定完善并与国际接轨。而四川启阳集团董事长王麒则强调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要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政府应统一制定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与规划。对于电池这一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组组长欧阳明高表示要加快建立燃料电池产业链。在补贴等支持政策上,钟发平建议不要忽视电池企业。
“以车之名”的人民福祉
近几年来,汽车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更多地体现出对建设和谐汽车社会、提升人民汽车生活质量的思考。
2011年一系列的校车事件让“校车安全”成为“两会”的热点。年年“两会”必谈校车的郑州宇通集团董事长汤玉祥建议应建立健全校车运营法律法规,加快校车融入学生生活。而对于校车推广的资金投入难、监管不统一和专用校车司机紧缺三个主要问题,李进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应将青少年交通安全纳入义务教育”,王凤英认为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代表、委员们对汽车社会的关注不仅聚焦于热点事件,更将目光投向人民用车生活的方方面面。2011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亿,制定并完善与人民汽车生活息息相关的法规和各种制度的任务显得非常紧迫。
今年3月1日起我国开始正式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但该指南尚无法定约束力。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醒每一位用车人应防范车内环境污染,建议中国应有国家强制性标准,提升车内空气质量。
对于迟迟不出台的汽车“三包”,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大开希望其尽快出台,明确统一各大类汽车及关键总成产品的最低三包年限、里程和权责,方便消费者维权。
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则建议完善汽车保险、消费信贷制度,帮助人民妥善解决“平民撞豪车”等问题,优化我国的汽车消费环境。
公共交通出行重要的民生课题之一。在城市交通日趋拥堵的情况下,李进巅呼吁推广更节约资源、占路更经济的大容量公交车。而郑州日产汽车公司总经理郭振甫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所有行动不便的人群身上,提出应增加无障碍出租车型,提供差异化公共交通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