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拿掉一个“总”字的中汽公司

2012-04-29李安定

汽车纵横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汽李刚汽车

李安定

中汽公司成立前后,中国正值一次国民经济的大调整,在经济决策部门,有外行而又好事的人把汽车列入“限产,封车,以推进节约能源”的项目。明确提出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实行“封车节油”的对策。中汽刚成立,就赶上国家压缩汽车计划产量的非常时刻,1982 年全国汽车计划产量压缩到8 万辆,只有1980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大批在用社会车辆被勒令停驶,入库封存。

饶斌,忍辱负重,亲自起草给中央的报告,指出:“世界上无论是产油国家,还是石油进口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汽车运输,这是由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为此,他建议国家大力发展公路建设,增加铺设沥青路面和取消限制汽车生产的做法。

一周后的1982 年11 月7 日,国务院总理批示,这个报告“涉及交通运输的一系列重大技术经济政策问题”,责成国家计委牵头进行论证。“至于限产问题,只要市场有销路,当然允许生产,不要限制。”

中汽公司成立之初,汽车市场一片萧条,一辆东风牌5 吨卡车只卖1.8 万元,而且要由厂家提供卖方贷款,进行赊销。当时在中汽公司任职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第一代创业者,他们眼界宽,资历深,没有怨天尤人,一心想的是如何把中国汽车业带出困境。

为了开拓汽车运输市场,1983 年早春,中汽公司决定向中央献策,提供重吨位汽车,解决晋煤外运的问题。当时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小煤窑在山西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火车运力有限,大量煤炭运不出来,堆在山里任凭风吹雨打甚至自燃。

中汽公司总经理李刚决定亲自去大同,考察利用汽车将晋煤外运的资源、路线、运力、成本等问题,了解第一手资料,并邀我一同前往。一辆一汽生产的红旗面包车,载着李刚、秘书张宁和我,一大早离开北京,出张家口一路西去。

李刚,194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制造专业;1952 年赴苏联参加重工业部一汽工作组;1953 年回国任一汽发动机分厂技术科科长,1965年任一汽副总工程师;“文革”结束后,任一汽副厂长、厂长。

1977 年,日本11 家汽车公司组团访问中国,带头的是三菱汽车的社长久保富夫。李刚全程陪同代表团参观了一汽、上海轿车和北京。一路交流下来,他深切感受到两国汽车工业的巨大差距。

李刚告诉我,他当时就想,得去日本现场看看。光他

一个人去看还不行,得有一帮人去,要把日本的好东西全套挖过来。久保富夫等日本汽车人也千方百计促成此事,在费用、安全等问题上,想了很多办法。

李刚先去踩点,回来和厂长刘守华带队,一汽各分厂搞设备、工艺、质量、财会的一共二十多人,组团赴日考察。去之前先强化学习日语,到日本看了11 个汽车厂,每个厂大概待一两个星期,详详细细看了半年。于是在李刚的策划下,中国的汽车企业第一次系统地看见了“外面的世界”。

天擦黑,我们到了大同。李刚让司机把车直接开进当地汽车运输公司,住进公司楼上的一间客房。我们刚刚安顿下不久,市委办公室主任赶来了,说市领导在宾馆设宴接风,因为李总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住到宾馆便于保卫。李刚力辞,主任反复陈说。李刚有些动火地说:“你回去吧,我就住在这儿,和管运输的干部、司机聊天方便。”

那晚,这位央企老总调查结束,就和秘书、记者睡在一间没有卫生间的简陋客房里。在那个时代,这倒也平常。

在大同住了一夜,我们和两辆红岩重型卡车会齐,动身向山区的小煤窑进发。塞外的风很硬,很冷。李刚不时让车停下,跳下车,用步子丈量路的宽度,计算着汽车的通过量。接近小煤窑,公路干脆没有了,车在荒原上压着前面的车辙前进。有时追上当地一辆老旧的解放卡车,他会拦住车,让披着黑糊糊翻毛大衣的司机往里挤挤,亲自开一程,边开边聊。后来,拉煤的司机问我:“这老汉儿是干啥的?对汽车懂得多着哩!”

就这样,李刚去钻一个又一个的小煤窑,摸清煤的最初成本,摸清运费和道路情况。后来,汽车晋煤外运蓬勃发展,成为展示汽车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

在此前1982 年9 月的中共十二大上,李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大会闭幕,召开十二届一中全会,通知李刚马上到人民大会堂开会,李刚骑上他的自行车就往大会堂赶。公司得知情况,赶紧派车沿长安街去追。

李刚回忆起他那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一件很自豪的事就是提高了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在中汽公司的积极呼吁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文件中,首次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

中汽公司成立的初衷是办成托拉斯,搞企业化改革。按照中央决策层要求,形成一个“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独立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和核算的经济实体,兼有汽车行业管理职能”。

饶斌和李刚他们给公司化做了一个统一的布局,为解决中国汽车工业历史遗留的“散乱差”局面,1982 年,汽车行业尝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跨地区成立了解放、东风、京津冀、重型、南京、上海共六个汽车工业联营公司。联营公司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汽车,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新中国成立近三十年完全由国家计划调拨。市场,对于中国汽车业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词汇。然而到了1984 年,让汽车在中国成为商品的恰恰是走在改革前列的中国农民。我在1984 年采写过一篇通讯《汽车厂的新主顾》,讲的就是河南、山西渴望靠跑运输致富的农民,裤腰里系着成捆的钞票,跑到南汽买轻卡的故事。

走向市场,让中国汽车工业从衰落不景气,提升到一个初见繁荣的阶段。汽车产量1981 年17.5万辆,到1985 年是44 万辆,四年里翻了一倍半,每年递增25% 。产值由69 亿元增加到259 亿元,四年翻了近两番,年递增39% ,扭转了中汽公司成立之初时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组建中汽公司,在全国各行业的体制改革中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尝试,其中有成功,也有挫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饶斌指挥全国汽车行业打了一场赶上当代国际水平、改变“缺重少轻”局面的大战役。

有一次,在引进意大利依维柯轻型车的签字仪式上,我曾询问饶斌董事长,什么是世界汽车的80 年代水平?“现在国际上正在投产的,拥有现实和潜在市场的,并且拥有继续开发手段的主流车型。”他一板一眼地回答我,“引进是动态的引进,包括合同期内对方产品开发的动态技术,我们不能再来一次30年一贯制了。”这番话他说得很动情。

在引进车型的同时,引进产品后续开发的后续技术,不能再来一次30 年一贯制。此话在我采写的新闻中记录在案,足见第一代汽车产业领导者的深谋远虑。

一个“重、中、轻、微”全面而又具有80 年代水平的卡车和发动机系列,终于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起来。当时,轿车尚属禁区。(待续)

猜你喜欢

中汽李刚汽车
决战登瀛!
——2023中国十佳底盘评选复评于盐城成功举办
2023中国十佳底盘评选正式启动
“视界”大咖访谈|什么是好的智能座舱?
著名传统汽车以现代方式庆祝70岁生日
The Channel Tunnel
李刚作品
Testing Photons Coupled to Weyl Tensor with Gravitational Time Advancement∗
汽车的“出卖”
你捡到钱了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