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方性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2-04-29秦振涛,袁继敏,岐世峰,刘玉斌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2期
关键词:学时方向实训

秦振涛,袁继敏,岐世峰,刘玉斌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地方性高校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及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路,通过现代教育理论来进行课程建设,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关键词:职业能力;地方性;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2-02

一、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能力的内涵正在被重新结构化,它不再只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代名词,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行为评价等开始进入能力建设的大舞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正在改变学科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产业现场的实际需要和认同正在主导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从企业来、到企业去,这就是最基本的途径;解决问题、执行规范、完成任务,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二、“宽口径、多方向、短学时、小模块、组合式”的课程体系设计

1.“宽口径、多方向”。所谓“宽口径”就是前三个学期(第1、2、3学期)对计算机类学生进行“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所谓“多方向”就是后二个学期(第4、5学期)按照岗位设置专业方向;主体围绕“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专业方向可设置为:程序设计(JAVA方向、C++方向、VB.net方向等等),数据库方向,网络与通信方向,网站建设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信息控制方向,信息通信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等等。“宽口径”和“多方向”构成了核心能力、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平台。

2.“短学时、小模块、组合式”课程体系设置。所谓“短学时”就是课程设置以一个特定技能为目标导向,通过较短的学时(例如36学时,18学时)达到目的,便于将专业改革的重心下移到课程建设。即所谓采用“小模块”的思想,其优点在于:使学生的能力结构较为合理,既有宽度,又具有某项专项技能。学生毕业后既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又具有转移工作的再适应能力。所谓“组合式”就是专业方向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一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通信与网络基础(36学时)”主要讲授数据通信、编码与调制、传输介质、通信与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对等网的各种设置。该课程属于计算机类学生的“行业通用技能”。“局域网设计与组建(18学时)”主要讲授网络体系结构、常用局域网硬件设备、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局域网组建实训(18学时)”训练基于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局域网的设置与组建的技能。该课程属于“网络与通信方向”和“网站建设方向”的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定技能”。

三、产学合作“零距离”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

1.第一个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理论内容的重组以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第二个课堂,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性,即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需安排大量的课时(约50%左右)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覆盖面较广、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配套且独立设置的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供职业仿真的实训环境。所谓实训,就是在学校可控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它集实验中“学校能控”和实习中“技术应用”于一体,突出了工程技术应用性,形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闪光的特色。实训教学具有5个特点:(1)模拟的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2)实训项目具有功能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3)技能操作训练集中,便于掌握技能;(4)采用仿真软件,提高实训项目的适用性和经济性;(5)构思创新型的实训项目,提高实训的科技含量。同时,学校组织参与“嵌入式设计大赛、电子竞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活动,拨出经费、提供设备,安排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由选题、自由组合,进行创新活动。

“双证书”教学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学校需注重同劳动部门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施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以国家专业岗位技能考核的鉴定证书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效,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学历证书教育的改革,达成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正确的职业认证标准应该是: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原则指导下,为生产一线、服务一线、经营一线的一切需要能力认证的劳动者提供科学、规范、公正、有效的能力认证服务。

这个标准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

(1)从产业现场出发,制定真正符合要求的能力标准。

(2)建立行为导向的培训课程。开发学习领域,制订学习计划,为每一个劳动者和企业的能力开发定制课程,提高开发的效率和针对性。

(3)开发基于产业现场的能力测评技术。要使资格认证来自于产业现场,并能够回到现场应用,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够使劳动者的能力可以在现场表现出来。

3.第三个课堂:实习场所,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学校需加强同企业的合作,条件允许可将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从而开辟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第三个课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充实了实际工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适应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的能力

对计算机技术的合格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能适应甚至受益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发展一直保持的快速变化。怎样在实践中完成这样的目标呢?一方面,行业的高速发展向教师们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必须更新课程的内容并对教学实践设备进行升级;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从知识的单向传输转变到鼓励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模式上来。

从本质上来说,这就要求教育能够教导学生去按照适应未来需要进行学习和修养,除了给学生较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外,还要时常向学生灌输一种能激发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的思想,使学生建立需要不断学习的观念。为此,必须接受如下挑战:

1.采用强调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2.保证设备和教材及时更新。

3.教会学生使用信息资源,掌握适当的策略,以了解领域前沿信息。

4.鼓励协作式的学习,使用通信技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5.使学生确信,持续的专业发展需要终生的学习,并为之做好准备。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方兴未艾的事业,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百花园中令人注目、闻之芳香的一朵奇葩。我们期望通过本文能够对陷入困境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TonyGreening.21世纪计算机教育[J].麦中凡,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发伸.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C]//教育部中外校长论坛领导小组编.中外校长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7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雷景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J].海南大学学报,2005,(12):33-35.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P09428)

猜你喜欢

学时方向实训
2022年组稿方向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2021年组稿方向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2021年组稿方向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