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灵魂还给语文教学
2012-04-29孟晶
孟晶
摘要:语文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一种交际工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教会他们理解世界,教会他们学会生活,教会他们认识自己,让人文的光华充满语文课。语文教师可以从常规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入课堂,实现语文应当承担的责任,将语文教学的灵魂还给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灵魂培养;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0-02
语文教学中一直有这样的争论:语文课堂是更应该偏向于它的工具性,注重它的语文能力的读写技能呢?还是更应该偏向于它的人文性,注重它的思想性,去教会学生做人、生活呢?争论没有停止,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被应试的指挥棒“点化”,认为既然一切语文都是在为考试服务的,那么怎样在选择题上显示出语文基础的扎实,怎样在阅读题中体现出语文答题的精妙,怎样在作文题上表现出语文技巧的高超,理所当然是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主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目标,而语文课中应该充满的人文的光华就应该被弱化甚至被抛弃。
一、弱化人文性倾向下的某些现象的思考
一个只有两岁的小女孩儿在跳蚤市场里被两辆汽车轧过,两位司机和十八个路人为何见死不救?因为语文课上“仁”的缺失,所以不能善待他人;青岛留日大学生索要学习费不得,为何用尖刀连刺母亲十几刀?因为语文课上“孝”的遗忘,所以不能善待父母;2010年高考第一天,杭州某高中一高三女生为何因数学考试不理想,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语文课上“生死命题”的省略,所以不能善待生命。这些行为和现象统统都反映出了我们国民人文素养的缺失。
而被我们选入课本的中外文人的文字篇篇都显示着孝顺为先、善待他人、直面苦难的人生要义,为什么现代人不知、不解、不做呢?原因就在于现在的语文课太偏重于语文工具性的听说读写,而它的人文性却被弱化、素养教化作用被简化的缘故。
二、人文素养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用这些具有价值观导向功能的课文去指导学生生活,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会对学生的未来影响深远,进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既然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体现语文课堂的灵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常规活动,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情感的熏陶
1.导入新课时进行人类传统文化的熏陶。新课开始无论从旧课过渡,由介绍背景入手,还是从生活小事谈话引入无一不可艺术地进行语文素养教育。如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从《兰亭集序》中的“之”字说起,所有的21个“之”字写法全都不相同,体现了中国汉字构造的精妙无比,是别国文字无法比拟的,从而激起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喜爱,进而生发出对祖国的热爱。
2.分析字、词、句的含义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授中,挖掘关键字、词、句的丰富内蕴,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良机。如教《记念刘和珍君》,可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反复出现“我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可我实在无话可说”的原因,学生就会领悟到这两句矛盾的语句中包含的鲁迅先生对牺牲的青年学生的无限悲痛以及对反动政府和无耻文人的不尽悲愤,渐渐地,学生就会被激起对为祖国前途而牺牲的先辈的赞美和对反动势力无耻行为的愤怒,自然而然地接受一次热爱和平、保卫祖国的生动教育。这个体会两个语句含义的过程,就是接受语文素养教育的过程。
3.在寻找课文文脉时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抓住文脉,能迅速摸清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体会到作者心灵的火花和美好的情感。如《陈情表》,教师可指导学生理出此文的文脉:想对祖母尽孝的孝心与想对晋武帝尽忠的忠心之间的矛盾挣扎,以及想要先尽孝后尽忠的愿望。让学生感受到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拥有这样强烈的情感的人才是真性情的人,才是真正高尚的人,从而使学生想对父母尽孝,想对祖国尽忠,以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实现语文灵魂的呼唤。
4.结尾升华时点化到人文素养。课文结尾处对文本主题的升华是语文教师结束每篇课文时必定要完成的任务,例如《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反映的是人性的美好,是一种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包括贝尔曼先生、苏艾小姐以及那位不知名的医生,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联系起来,18个路人的冷漠与最后救人者的朴素话语“我就是想救人”放在一起比较,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认识到社会需要温暖,人间需要关怀。
(二)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教师可通过阅读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兴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例如,《报任安书》和《渔父》这两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知道怎样去选择生死才是有意义的。让学生明白无论古人做出何种选择都是有明确志向的,都是在大是大非上才做出生或者死的选择,绝然不是在小是小非上放弃生命;只有在关乎国家、民族存亡,信念、正义破坏的问题才能用死去捍卫。我们只有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让语文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让他们克服人性的弱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通过作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1.设置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题目。如以“腹有诗书气自横”为题,将学生的视野引到文化传承、文化积累的领域;如以“我们的家园”为话题,将学生的视野引到人和自然、环境保护领域;如在美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后,以“美国(日本),我想对你说”为题作文,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现实人生领域……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学会作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2.加强对作文立意的讲评。俗话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也说过“从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学生文学素养好差、思想认识高低都能在作文中反映,但只有立意高妙之作才能是好文章。故在讲评时可着重立意的讲评,可通过对比作文的方式将立意高的作文和立意不高的作文做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立意不高的作文,全盘皆输。同时让学生知道,只有平时关注生活,对生活有爱有思考的人才能写出立意高妙之作,要写好作文先得学会做品行高尚的人。
语文应该成为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它应该成为学生在面对事情时脑海里的无意识,它应该教会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对待父母、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自己;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高尚品格、生活智慧的讲解进行挖掘,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把自己当成国民风气的熏陶者,让语文回归到它应该承担的责任中来,将灵魂还给语文,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品性、树立理想的花圃,感受到语文带来的力量。
参考资料:
[1]杨俊山.中学语文课思想教育点滴[J].湖南教育,1991,(05).
[2]田国秀.重视道德教育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05).
[3]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J].语文学习,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