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2012-04-29朱博,袁君兰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特征

朱博,袁君兰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教育作用。根据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设作品情境,教师生动讲解,学生深情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产生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活动。通过分析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特征分析,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特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4-02

一、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理论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①。人的社会情感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它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定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多种高级的社会情感,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喜怒哀乐的现实生活,能激起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理想的追求。美好的人物形象总是赋予学生新的思想,并伴随着鲜明的思想感情色彩,给学生以力量,使其受到教育。可以说,情感是学生智力和智力发展的背后推动力。有一定情感体验和需求的学生,产生相应的智力和非智力活动,学生们只有投入情感,才能对学习产生巨大的热情。此外,在语文学习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是情感。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②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以便准确地了解课文作者的想法和写作方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积极的情感、愉悦的心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相反,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使智力水平、学习的效率和成功的价值降低。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学生,不能只考虑基本知识和智力因素,也要考虑情感、信念、理想、动机、兴趣、性格等其他非智力因素。前者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以了解客观事物,而后者则是动态系统的认知,没有心理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教学活动将成为无效活动;同样,如果没有涉及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难以发挥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特点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教学,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认知因素,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语文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组织等作用,根据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设作品情境,以教师生动讲解、学生深情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产生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活动。语文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挥调节情绪,组织和作用的力量,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知情统一,形成健康的人格的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化。在语文教学中用情感打动人心,通过美好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绪,唤起情绪的反应,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使人达到精神的塑造和升华,达到音乐教育,音乐教学领域,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效果。在教师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喜欢的课本,但更多的被教师情感投入的感染,然后将各种情感表达的情感体验,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各种情绪,情感,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学生学习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教学充满了教学和学习的成果,满意度和幸福感。

2.生动化。生动化是指在语文情感教育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参与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特性,使之生动形象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始终活跃着课文的形象,教师通过教法和描绘性的语言教学,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形象,这些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不断生成,不断变化,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可使用的视觉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的形象,比在想象、联想、重组或创建一个文本语言来形容的形象,更生动丰满、真实感人。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的课本的生动形象,体会出语文学习中的美感。

3.审美化。语文情感教育包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有其他学科无与伦比的审美功能,语文课程的审美目标给语文情感教育增加一种美妙的魅力。语文情感教育的美育目标:一是要培养对美的感知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感受到美。在教学中,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语言形式的经典名句和当代艺术作品。使学生充分体验色彩的美,美的形式,结构之美,美的力量,美的过程;二是培养对美的理解力。应与审美材料相结合,传授必要的审美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种自然美景,社会和艺术美;三是培养对美的创造力。制定美的创造力,是最高审美目标的水平。应鼓励美和创造美的追求。在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把他的想法和感受,看到和听到的,整理出来的想法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语言,对学生本身这是一种超越,一种创造。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笔者通过情感教育理论及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1.以境启情,挖掘情境感染因素。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情感活动,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的体现。教师借助音乐,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创设某种情境,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情感。比如在《春望》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师应该放一段有关安史之乱时战士们浴血奋战和国家状况的影视片段,并对当时的情况做一些补充介绍,从而引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作者的感情变化以及主旨句的理解,指导他们对良好的人生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可以运用语言来描绘情境、用多媒体来展示情境、用体态来模拟情境等方法,启发、唤醒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认知。

2.以美传情,挖掘情操陶冶因素。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它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社会上的某些社会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具有直觉性,即物体的颜色、形状、线条以及声音方面的特点在美感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感和道德感一样,也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教师教学时要联系各种各样的事物,所有这些都能引发学生的美感,正确陶冶学生的情感。比如利用《黄河颂》进行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诵,有助于激起学生内心豪壮之情。教师授课过程合理地运用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带动学生在课堂上思绪的活跃和跳动,也能更好地融入到语言学习中。

当学生通过吟咏、诵读,用心灵去领悟时,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3.以情激情,挖掘情调升华因素。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有时比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在语言的激发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将这种感情和表象进行扩展和升华,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地去感悟、领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能够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比如《故乡的榕树》,是黄河浪的一篇抒发乡愁、乡情的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可爱的家乡:有的学生谈到故乡的山岭晓月,有的描绘了千山的秀丽风光,有的叙述了白云湖的水乡之景,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可以告诉学生:“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然而正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却饱受流离之苦,只能隔海遥望故乡,他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是非常浓烈的。因此,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能源”。

4.以行动情,挖掘情感实践因素。情感是改变旧情感、培养新情感的途径和手段。在语文课堂上要注重学生体验的真情流露,内心世界的真诚袒露,情感意志的纯真表露。使学生的“情”得到深化,从而提高“熏陶感悟”的效果。例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可以让学生先读诗再作画,那种悲凉的意境在画中就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了;在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让每个学生体味一下鲁提辖的那三拳,通过对其动作的模仿,把其中对恶人的痛恨之情表露无疑。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而且能使“情”在实践中凸现出来,达到对教材更深层次的理解。

注释:

[1]章志光.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3.

[2]刘勰.文心雕龙·知音》[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志善.中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3]郭预衡.中学语文教学专家谈[M].临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4]胡同荪.初中语文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特征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