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比赛现象透视
2012-04-29景胜岗赵文强田国立张建光
景胜岗 赵文强 田国立 张建光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男子比赛的现象进行分析,探析了现象中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并提出了中国男子体操队备战伦敦奥运会的策略。
关键词: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现象;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73-06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于2011年10月在日本东京举行,共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532名运动员(其中男子288名、女子244名)参加比赛。经过10天10场紧张激烈的比赛,14枚金牌和43枚奖牌分别被6个国家和13个国家获得。获得男女团体前八名队伍和单项前三名的运动员直接获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中国体操男女队在本届锦标赛上本着“锻炼队伍、考察队员、了解对手、发现问题”的宗旨参加比赛,通过比赛基本实现了预订目标,一共获得了4金5银3铜的优异成绩,继续在金牌和奖牌榜上笑傲群雄。然而,本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比赛种种现象所折射出的价值对中国体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第43届世锦赛现象分析
1.1 主场与客场:体操比赛制胜的双刃剑
当今,世界男子体操团体赛中、日对抗是世界大赛的永恒主题,自2006年世界体操规则重大变革以来,中国男子体操队团体项目一直力压日本队,2011年体操世锦赛在日本东京举行,日本队决心利用主场“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与中国男子体操队决一死战。日本队世界全能冠军内村航平在赛前也发誓,宁可放弃全能金牌,也要夺回失去33年之久的世锦赛团体冠军,阻击中国男团实现“五连冠”的梦想。中国男子体操队作为世界体操劲旅,在赛前虽然国家体操管理中心本着“锻炼队伍、考察队员、了解对手、发现问题”的宗旨参加比赛,但是,第43届世锦赛被视作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第一次资格赛,因此,中国男子体操队在思想、技术、排兵布阵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准备。然而,在资格赛上由于运动员出现失误,致使团体总分低于日本队5分之多,如此前所未有的分差曾令人担忧,也引起了外界的质疑。面对资格赛的不利开局,中国体操管理中心的领导、教练和队员并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更坚定了拼搏到底的决心,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表现和对手情况,及时调整上场队员,并提高了个别运动员的动作难度。
第43届世锦赛团体决赛实况表明,男子比赛可谓跌宕起伏、令人窒息,尤其是比赛后半程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中、日两队围绕金牌的争夺使出浑身解数。日本队凭借主场优势尤其是裁判因素不断向中国队施压,然而,日本队主场作战优势由于中国队的出色表现而消失,主场作战的劣势效应逐渐凸显,比赛压力最终转嫁到日本队,在最后一轮单杠项目比赛中日本两名运动员出现掉下器械的重大失误。犹如内村航平所讲:“最后一轮比赛之前,当时比分的变化已经很明显,只要日本队三个人能够正常完成比赛,那么还是可以获胜。但是大家都太想拿到冠军了,正是因为这种心情影响了比赛的发挥,我们出现了两次重大失误。目前的比赛形势是不允许出现失误的,其实,当时我自己不是特别有压力,但是队里的其他选手好像非常紧张,感觉就像那已经不是他们的身体了一样。”[1]而中国男子体操队则英勇善战,顶住了裁判压分等各方面客场作战的不利条件,除滕海滨一人在双杠出现失误外,几乎以100%的成功率实现了精彩的不可思议的大逆转,连续第五次获得世锦赛团体冠军。
日本队主场的败北与中国队客场的惊天逆转又一次例证了竞技体育比赛主、客场的优势与劣势问题,可以说主场与客场比赛自始至终就是竞技体育比赛的一把双刃剑。
1.2 强项与弱项:体操强国的博弈发展
中国男团的“喜中之忧”。第43届世锦赛中国男子体操队“五连冠”并不能掩饰存在的问题,2008年奥运会中国男团稳夺冠军,六个项目中的五个项目均排位第一,鞍马、吊环、双杠成为中国男团的强项,在世界体坛中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曾被世界戏谑的“世界一流的强队、三流的单杠”,也在伦敦奥运周期中得到高度重视而得以迅速提高,并且在伦敦奥运周期中保持了明显优势。然而,北京奥运周期后中国男子体操队由于杨威、黄旭、李小鹏等队员的退役以及肖钦的淡出等原因,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也不断弱化。北京奥运会团体决赛中吊环和双杠成绩处于绝对优势,在第42届世锦赛中两个项目也为团体冠军的获得起到保驾护航作用,而在第43届世锦赛中这种优势则荡然无存。自由体操在伦敦奥运周期中随着中国男团对该项目的重视以及张成龙的加入,该项目实力不断提高,成为第42届世锦赛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之一,但在第43届世锦赛团体决赛中虽然单项排名第二位,但领先该项目排名第三的日本队仅0.301分,而落后排名第一的美国队0.466分,优势地位逐渐消失。鞍马作为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北京奥运周期中由于肖钦、杨威、黄旭等人的杰出表现,该项目明显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运动员的退役与淡出,中国男团在鞍马项目上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张宏涛虽为鞍马高手,曾夺得2009世锦赛冠军,但该运动员是不折不扣的单项型选手。第42届世锦赛上中国男团在团体决赛中鞍马项目输给日本队1.6分,更无一人闯入单项决赛,将蝉联五届世锦赛的单项金牌拱手相让,第43届世锦赛团体资格赛则又输掉2.4分,如果日本队团体决赛中不出现失误,中国队亦被反超。
日本男队的“忧中之喜”。第43届世锦赛团体项目日本队的败北成为该队抹不去的伤痛,特别是曾经是日本男队优势项目的单杠(在北京奥运会团体决赛中欲制胜中国男团的压轴项目),随着竞技体操规则的修订、富田洋之的退役等原因,日本男队单杠项目的优势在伦敦奥运周期中已荡然无存,第43届世锦赛中与中国男队的差距已达3.126分。但是,北京奥运周期中非日本队强项的吊环、跳马和双杠三个项目在本届比赛中位居第一,而吊环和双杠恰恰是中国男团的优势项目,特别是吊环项目日本队在第42届世锦赛中输给中国队2.268后则在本届比赛中反超中国队0.567分。跳马项目北京奥运会团体赛中日本队名列第8位,伦敦奥运周期中名次逐渐攀升,第43届世锦赛中不仅名次力压中国男队,而且分数超过中国队0.501分,这些迹象反映出日本队在2011年或者北京奥运会后针对薄弱项目所采取的措施而达到的成效。
中国男团的“喜中之忧”和日本男队的“忧中之喜”充分说明了一支队伍在技术环境、人才资源、规则以及运动员的实力水平等因素影响下的“强项与弱项”的动态变化,每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势必会基于上述因素在体操发展规划中也各有侧重、有所取舍,而中日两只队伍在第43届世锦赛中表现出的“强项与弱项”问题,对中国男子事业的发展具有警示作用。
1.3 眼睛与心灵:裁判评分尺度的二维
2011年第43届世锦赛在东京的举行,中国男子体操队业已料到比赛的“险恶”,日本男队势必凭借主场优势尤其是裁判因素压制中国队。比赛情况正如中国男队所料,从比赛一开始裁判力量就表现的非常明显,团体资格赛日本队领先中国队5分之多,而决赛时日本队只输给中国队2分左右,要不是日本队出现3人重大失误,或许这一差距会更小。对于分差的缩小,日本名将内村航平赛后不失大将风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动承认是裁判对中国队压分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说分差在缩小,因为这次是在日本的主场比赛,所以裁判的打分相对还是更有利于日本的”[1]。实际上,裁判作用更是体现在自由体操单项决赛上,由此成为第43届世锦赛最大的“蹊跷事”。比赛中日本队员内村航平先于邹凯上场,内村航平完成比赛后对自己的D分提起诉讼,这实属维护运动员利益的正常程序。然而,在邹凯完成动作等待分数时,裁判首先显示内存航平的成绩,然后再公布邹凯成绩,这就为裁判控制邹凯E分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即根据内存航平的总分再“量体裁衣”给邹凯一个分数,“蹊跷事”就是蹊跷在对邹凯打分的时间点上。这种如此夸张的手法,被众目睽睽地直播到全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体操项目的声誉。
众所周知,体操属于技能表现“难美”的项目,通过裁判的打分评定运动员的优劣,裁判员的评分尺度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眼睛和心理”是裁判评的两个维度,“眼睛”是裁判观察运动员场上表现优劣的窗口,是对运动员表现的客观反映,而运动员成绩的好坏则又受裁判“心灵”的制约,“眼睛”的客观观察是否能真实地得到反映还需“心灵”的酝酿与评判。因此,“眼睛和心灵”评判的二维尺度在当今评分制度下已经成为体操项目裁判评分的不争事实,而如何应对裁判问题也是中国男子体操队所要解决的课题。
1.4 “内”、“滕”之争:中国男团顶级全能人才的匮乏
2011年第43届世锦赛内存航平和滕海滨的全能竞争可谓是中、日两队全能队员或整只队伍的PK,然而,全能比赛中内村航平以总分93.631分稳居第一,成就了伦敦奥运周期世锦赛的“三连冠”,并且6个项目无一失误,尤其是团体决赛掉下器械的单杠也完成得无懈可击,并且获得了15.7的高分,其他5个项目的成绩也全部在15分以上,且除跳马项目外均进入单项决赛。另外,日本选手山室光史也以90.255分摘得铜牌,这也是该运动员第一次获得世锦赛个人全能项目的奖牌。一个国家有两位选手跻身全能前三实属不易,由此说明日本体操对全能型选手培养的重视。第43届世锦赛中中国男子体操队仅滕海滨一人跻身全能决赛,尽管滕海滨比赛中拼尽全力,但由于在单杠项目上出现重大失误,最终以87.031的总分排名全部参赛选手的第18位。
内村航平作为日本男队继富田洋之之后的又一世界优秀全能型人才,在伦敦奥运周期的世界大赛中屡夺全能金牌,而滕海滨作为继杨威之后的中国男子体操队全能人才的代表,中国男子体操则对其寄予了厚望。其实,伦敦奥运周期世界大赛全能成绩证明,内村航平和滕海滨已经不属同一层次,“内”、“滕”之争充分反映出中国男团顶级全能人才的匮乏问题,这也将直接制约中国男团伦敦奥运会的制胜乃至体操项目的协调、持续发展。
1.5 难度与质量:体操规则变革下的艰难发展
在新规则框架中,难度是反映运动员成套动作物质价值的核心部分,运动员只有完成满足要求的高难度成套动作,才能获得更高的D分,质量是体操难度发挥的命脉,不求质量,只求难度的指导思想,只会给运动员埋下失败的种子。动作质量不仅仅能衡量运动员基本功的扎实程度,而且也是衡量运动员实力的基本标志,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更是衡量教练员品味、修养和欣赏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1年第43届世锦赛日本男队团体决赛失利后,日本媒体包括《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时事社、共同社等主流媒体都在比赛结束之后迅速发表评论,对于中国队团体冠军的蝉联显得有些无可奈何,而对于日本男队错失天赐重夺冠军的良机也表示诸多遗憾,普遍认为:与中国队最大的差距就是全队的综合实力,过分强调动作的难度和美观而忽略了技术动作的稳定性,急功近利害了日本队。日本曾经的体操名将富田洋之也在赛后总结日本队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动作的难度系数过于要求高难度,结果不仅无法实现赶超中国队的目标,相反还彻底浇灭了夺冠的希望”。恰恰相反,中国男子体操队第43届世锦赛团体夺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极高成功率(仅滕海滨双杠项目失误)。
难度与质量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团体决赛中,在单项决赛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参加鞍马决赛的8名运动员为了能获得好名次和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在决赛中大多增加了动作难度,8名运动员平均D分为6.625分,高出2010年第42届世锦赛0.225分,尤其是英国的史密思D分达到7分,成为当今鞍马项目的最高分。然而,事与愿违,竟然有包括中国运动员滕海滨在内的四位名将“跌落下马”,8名运动员的平均E分是8.195分,远低于2010年世锦赛的8.745分。只有匈牙利的贝克尔和法国的托马沙尼较为顺利地完成动作,有惊无险地获得了冠亚军,其实,贝尔克的难度可达6.9分,而他在决赛中弃难求稳,用了一套6.7分的动作而力挫群雄,获得金牌。在双杠单项决赛中,美国运动员里瓦的成套动作几乎是以摆动、悬垂和大回环等类型的动作组成,比赛中动作上下翻腾、姿势优美、动作倒位,这也是自2006年实施难度“不封顶”规则以来唯一一次以最低D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由此成为以质量取胜的典范。
其实,上述现象仅是第43届世锦赛乃至2006年体操规则重大变革后的冰山一角,体操动作难度和质量历来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难度的发展势必制约着动作质量的提高,尤其在当今国际体操规则体系下更加明显,而如何处理好难度与质量的关系,这无论是对一支队伍还是运动员个体比赛的获胜都具有重要意义。
1.6 没落与兴起:欧美体操发展的沉浮[2]
美国队实力的快速提升。在近几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美国队总是徘徊在3~4名之间,与中、日两队所处的第一集团总是保持着一定距离。2010年世界锦标赛后美国队教练班子改组,由此使霍顿、利瓦等运动员的实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运动员队伍还增添了在2011年美国锦标赛上有着出色表现且年仅18岁的奥洛兹科。其实,在2011年7月在日本举行的“日本杯”比赛中,美国队的实力已经显露,在团体赛中差点把东道主日本队斩落马下,仅以0.9分之差获得团体亚军。通过第42届和第43届世锦赛对比发现,美国队在第43届世锦赛上动作难度和稳定性都有了大幅度改进,共18人次的出场中只有霍顿一人在跳马项目上出现一次双手扶地的失误。其次,美国队的传统弱项鞍马也得以重视,本次比赛获得43.857分而排名第二。此外,跳马、双杠和单杠都稳中有升,总体六项已经甩开老对手德国队,甚至甩开老牌劲旅排名第四的俄罗斯队足有3分,与日本队仅有0.01分微弱之差,已经与中、日两队同属第一集团。同时,本届世锦赛结果表明,美国队共有5人次进入四个单项的决赛,大大超过以往成绩,如果美国队在鞍马和吊环项目上再能有所提高的话,必将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团体决赛中国队和日本队的最主要对手。
俄罗斯队的东山再起。自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男子体操在世界体坛上始终处于滑坡状态,无论是团体还是单项,要获取一块奖牌都非常困难。俄罗斯队团体在近些年始终徘徊于5~6名之间,处于世界体操的第三集团。但是,在第43届世锦标赛团体决赛上虽然该队总分与前三名有着较大差距,但是269.045的分数实比2010年提高了5.875分,同时超过排名第五的乌克兰有5分之多,已完全处于第二集团的首领地位,提高幅度之大、进步之迅速,预示着俄罗斯体操事业的快速发展。俄罗斯队之所以能在一年之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完全得益于新鲜血液的补充,该队中3位新队员年龄不足20岁,他们技术全面、基本功扎实,继承了俄罗斯体操的优良传统。可以预见,这只队伍经过世界体操大赛的历练后,2012年伦敦奥运会乃至2016年巴西奥运会定将成为耀眼的队伍。
欧洲诸强的奋起直追。德国队作为欧洲冠军,在2010年世界锦标赛获得第三名,而第43届世锦赛上由于运动员的伤病,再加上鞍马、跳马和双杠3个项目上的频频失误,团体名次从资格赛的第四名落到第六名。但是,实力依旧的德国队,只要调整好心态,在伦敦奥运会上,争夺团体奖牌的可能性仍旧存在。罗马尼亚队和乌克兰队多年来一直是欧洲的强队,并在多次世界大赛上占有一席之地,在2010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由于这二支队伍在资格赛上分别在三个项目上均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失误,以至于无缘团体决赛而退出八强,名列第九名和第十三名。但是,这二支队伍毕竟具备一定实力和人才,在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他们均增添了年轻有为的新鲜力量,并在6个项目比赛中,除罗马尼亚在资格赛和决赛中的吊环和跳马2个项目出现失误外,均获得了成功,因而重返团体八强亦在情理之中。
从1896年第1届奥运会设立体操比赛开始,体操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欧洲国家交错统霸、日苏对抗、多国争霸和中美对抗等阶段,从而表现出体操所特有的竞技优势转移规律,如单项化趋势明显、优势集中突出表现、曾经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易重新崛起以及优势国家的性别差异等规律。欧美体操的没落与兴起阐释了体操所特有的规律之一就是“曾经获得过竞争优势的国家,也容易重新崛起”[3],而“重新崛起”亦需特定条件,如外部环境、项目发展动力和竞技能力等。
2 第43届体操世锦赛比赛现象透视
2.1 心理稳定性的提高是中国男团获胜的基础
从日本男队主场“天时、地利、人和”下的败北以及中国男队客场不利条件下的惊天逆转足以看出,主场与客场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对稳定性要求极高的体操项目成绩的获得都是一把双刃剑。观众因素、运动员自我因素、主场社会因素以及裁判因素都会给主场作战的运动员带来巨大压力,比赛压力往往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表现力,导致动作技术变形、动作节奏破坏,甚至出现重大失误,从而使主场优势转化为一种劣势。犹如研究表明,主场竞赛的运动员在主场强烈的求胜动机可以促进体能类项目的运动成绩,但是却不能有效地改变技能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会对运动员造成一定程度不利影响[4]。北京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队充分注意到主场作战极有可能带来主场劣势效应,在备战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抗压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北京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队制胜法宝[5]。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男子体操队根据队员年龄较小、大赛经验不足以及心理稳定性抗压能力较弱等问题,积极通过大赛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增强信心,中国男子体操队在第43届世锦赛中顶住压力而惊天逆转与心理稳定性的提高有着极大关系。
因此,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是获胜的基础条件。一是,专项训练学方法手段。加强专项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抗压能力,通过模拟比赛训练、打断训练、提高专项能力、不断提升训练目标及要求等提高队员对比赛的适应性。通过尽可能多地参加国际重大比赛,运用重大比赛来促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动作稳定性。二是,运动心理学方法与手段。中国男队还要认真汲取北京奥运会建立程序活动和预发事件对策库等运动心理学方法的成功经验[6],做好心理备战策略,以应对复杂的比赛变化。
2.2 “强优与培弱”是中国男团夺冠的核心
中、日两只体操强队的强项与弱项的相互转化说明,任何一支体操队伍所具有的强项与弱项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都会发生转变,如规则的修订、人员的更迭、运动队不同项目的实力,优势项目可能在短暂时间内转变为弱势项目,这也是体操项目优势转移规律的外在体现。运动训练领域的“木桶理论”说明,一名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运动员运动素质的“短板”,同样任何一只具有竞争实力的体操队伍,团体成绩的高低也取决于队伍的“短板”项,培育弱势项目也就成为体操大赛制胜的重要策略。实际上,中国男子体操队历来注重自己弱势项目的培育,北京奥运周期针对队伍弱势项目自由体操和单杠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使两个项目水平迅速提高。伦敦奥运周期中,中国男子体操队项目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已经凸显,并且“强项不优”,中国男子体操队要想在今后的继续抑制挑战者日本队的冲击,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实力,通过强化优势项目以扩大与其他强队的分差,狠抓弱势项目缩小与强队的差距,这才是中国男子体操队夺冠的核心之策。
2.3 实力提高是中国男团应对“裁判问题”的根本
中国男子体操队在第43届世锦赛所经历的“裁判问题”已成为历史,但是“裁判问题”在当今竞技体操规则体系、评分方式下也将继续存在,如何应对“裁判问题”也应是中国男子体操队备战的重要问题,而提高实力是中国队应对“裁判问题”的根本。如同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所言,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认真总结和寻找存在的问题以不断提高实力[7],中国队领队叶振南赛后亦说:“通过比赛我们既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也看到不足”。因此,中国男子体操队必须通过比赛找差距,分析原因,探求对策,提高队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4 全能人才的培育是中国男团制胜的关键
“内”、“滕”之争深刻反映出中国男团顶级全能型人才的匮乏,优秀全能人才不仅决定了全能项目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在团体5-3-3赛制下其价值更加突出,这对于团体比赛的排兵布阵、竞赛目标的设置与实现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事实上,中国男子体操队高度重视全能人才的培养,也涌现了世界顶级的优秀全能人才,从李宁到李小双再到杨威,但随着北京奥运会后杨威、黄旭等“钻石一代”运动员的退役,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出现了暂时的断档,本次比赛只有滕海滨一人跻身决赛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也直接制约了中国男队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如同第43届世锦赛男子团体决赛后领队叶振南的感叹:“困难比预想的得要大,关键没有杨威、李小鹏等全能型选手,这让队伍在项目配置上捉襟见肘”[8],国家体操管理中心主任罗超毅也认为杨威的退役使中国男队在全能人才上极度匮乏[2]。因此,中国男子体操队必须加紧全能型人才的培育,全力打造全能领军人物,这才是中国男队制胜的关键。
2.5 区别对待是动作难度与质量兼顾发展的唯一策略
中国男子体操队必须要处理好难度和质量的关系,其唯一策略就是做到区别对待中的兼顾发展,而不应一个模式、一种策略对待。其一,做到因人而异,亦即根据不同运动员动作难度、质量的发展状况决定备战的侧重性。对于成套动作难度在该单项世界优秀运动员中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且难以再提高的运动员,则应以提高动作质量为主。相反,对于难度提升潜力较大的运动员则以提高难度为主。其二,做到因项而异,亦即根据不同单项的训练、比赛特点来决定难度和质量发展的侧重点。男子体操六个项目明显具有各自的项目特点,鞍马、单杠比赛中要求稳定性极高,这两个项目的发展则不应过分追求难度,而以稳定性(提高质量)为主,其稳定性相对较高的项目则基于运动员的特点提高难度或二者兼顾发展。另外,在动作质量方面,中国男团要以减少扣分为最终夺取胜利的最有利保障,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性,尽快解决“掉、停”问题,以消灭“勾、屈、分、动”为重点,督促队员提高训练质量,减少扣分因素。
总之,中国男子体操队教练员要根据当前规则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在训练中认真细致的学习分析和研究规则,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能力、技术特点、现有成套动作难度及单项具体情况,明确运动员成套动作的发展规划,根据重点项、重点人,逐项逐个动作进行落实,把挖掘潜力,发展难度,狠抓高难动作和连接,掌握动作的编排,力争在发展难度方面取得突破作为备战的首要任务。
2.6 尊重规律、注重创新是中国男团竞技优势保持的强劲动力
体操竞技优势转移必然有其影响因素,包括竞技能力、外部环境和发展动力等,其中,由运动员、教练员等要素所构成的竞技能力是竞技优势获得的直接来源,直接决定着优势的获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要素则构成了体操发展的外部环境,政治直接影响着政策导向,经济通过政策导向间接支撑着体操的发展,文化则直接影响着包括体操在内的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由体育基础、体育体制、科技支持、价值认同要素所构成的发展动力是竞技能力提高和竞技优势获得的动力,创新与训练是提高竞技能力并获取优势的惟一路径,科研是实现创新的重要保障[3]。
竞技优势的获得是一个动态过程,外部环境、发展动力和竞技能力三者的相互协调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发展环境越优越、动力越强劲,竞技能力水平越高,获得竞技优势的基础就越牢固,优势水平可能更高,而上述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都会产生变化。因此,中国男子体操队乃至体操事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对体操发展的动力系统进行调整,加强对新形势下中国体操发展的基础和体制、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体操制胜规律和创新的深入分析,必须对技术、战术、科技乃至制度、思想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在制约与反制约、超越与反超越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毕竟,体操发展格局的变化、规则的修改、场地与器材的发展等因素都可能使体操的制胜因素发生改变,进而可能造成竞技优势的转移,中国体操也只有及时地调整竞技能力的结构和水平,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拥有竞争优势。
3 结语
2011年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所展现的现象值得思考,所折射的价值也令当今中国男子体操队有所借鉴。中国男子体操队要想在今后的比赛中继续抑制挑战者日本队的冲击,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就必须解决好全能问题以及薄弱环节,而努力打造全能新星、强化优势项目、弥补弱项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手段。只有在这些方面狠下工夫,中国男子体操队在世界大赛中才能继续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1]内村航平.承认裁判偏袒日本,感慨中国果然很强大[OL]. http://sports.sohu.com,2011-10-13.
[2]周福弟.笑傲团体十冠,剑指伦敦奥运——评体操世锦赛男子比赛[OL].http://www.cga.net,2011-11-07.
[3]杨改生,周珂,史友宽,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优势转移现象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9):24-35.
[4]李可可,张健.体育竞赛主场劣势表现及应对策略[J].体育学刊,2009,16(11):63-66.
[5]王芹,周曰智,黄玉斌,等.中国男子体操队北京奥运会成功经验对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6(11):63-66.
[6]丁雪琴,殷恒婵,等.中国体操队、举重队备战、参赛北京奥运会的心理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10-13.
[7]黄玉斌.经历最艰苦世锦赛对备战伦敦至关重要[OL].http://www.cga.net.cn,2011-10-17.
[8]叶振南.评男团资格赛:困难比预想大,项目配置捉襟见肘[OL].http://www.cga.net.cn, 2011-10-10.
[9]叶振南.体操人才断档难寻全能王,需利用主力避实击虚[OL]. http://sports.sohu.com,2011-10-18.